□赵 彪 成向阳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对做好资源型城市人才开发工作具有深刻启示和深远影响。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正逐步由物质资源优先开发向人才资源优先开发转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日渐突出。资源型城市由于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的难度也相对更大,急需破解制约城市长远发展的人才开发难题。山西省晋城市被确定为中组部人才工作联系点,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人才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晋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着力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1.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以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正在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其功效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在逐步替代工业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提出了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尽快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因此,无论是知识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还是新发展格局下新动能的形成,都需要人才资源的有效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2.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创新的发展呼唤创新的人才,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就经济发展而言,我国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因此,习近平人才观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成熟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
3.推动“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现实需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针。习近平人才观是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习近平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人才观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第一资源、关键作用、战略地位”的论断,赋予了人才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与土地、资本及其他自然资源相比,人才是思维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资源,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习总书记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要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的思想。其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人才的关键作用,并在科技创新、新闻舆论、脱贫攻坚等领域多次提及。如习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最后,“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问题事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直接影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推进。鉴于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
2.人才建设──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增强人才实力就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并从人才培育、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同时强调“规模宏大”和“高素质”两个层面,以“培育”+“引进”的方式扩大规模,以“培育”+“管理”的方式提高素质。在人才培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涉及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多个方面。在人才引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才对外开放”的理念,人才视野由区域和国内向引进海外人才转变,努力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组织,打造成留学报国的人才库、智囊团和生力军。在人才管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既有利于人才保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有利于党中央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3.人才使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在人才使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明确了“实践辨才、基层选才”的人才选拔导向,强调使用人才应“不拘一格”“人尽其才”“海纳百川”。要采取有效措施留住人才,一方面要转变思想理念,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要为科研人员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解决科研人才的生活难、经济难、科研难等问题,加强人才工作生活质量保障。
4.人才保障──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人才能否顺利成长,能否发挥才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扫除人才流动障碍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重要观点,首先,要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次,要创造能动、宽容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帮助其解决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完善人才的发现机制和培育机制;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让创新创业人才拥有合理的回报,做到人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1.“人才+服务”发展模式:政府指导,资金扶持,破解人才创新创业瓶颈。人才政策引领,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晋发〔2017〕14 号)精神,结合该市《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有关规定,2019年9月,该市出台了《关于激励高层次人才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和《晋城市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办法(试行)》两项人才新政,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吸引激励高层次人才和更多优秀毕业生来该市创新创业、助力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人才与项目双激励机制,在生活补助、购房补贴、个人用车、项目资助、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人才+基地”发展模式:基地联动,资源整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创建人才项目研发基地,树立人才项目典型,将优秀人才和资金资源整合在一起,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是晋城“四位一体”人才发展新模式的一大特色。该市设立了12 个市级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即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人才智库基地、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高校干部培养基地、高校优质生源基地、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校友招商引才基地、高校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技能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该市逐步形成了以人才为中心,实现了人才同项目、资金、基地、团队四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
3.“人才+项目”发展模式:企业引领,项目搭台,提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借助规模性优势企业和潜力性中小企业,积极搭建人才项目对接平台,实现人才、项目双引进,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载体,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赢,是晋城“四位一体”人才发展新模式的又一特色。一是会议推介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类交流平台,组织开展成果推介、技术推广活动,坚持用项目引才、课题引才、产业引才,促进人才与项目和产业的互动对接。二是窗口发布的方式,依托市高层次人才项目工作办公室,及时发布人才和项目需求信息。三是中介合作的方式,加强与部分国家级和区域性人才市场以及一些大城市猎头公司的联系,委托他们引进人才特别是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4.“人才+团队”发展模式:团队合作,科研创新,凝聚人才创新创业动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和模式,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才资源相互流动和共享,培养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是晋城“四位一体”人才发展新模式的成功探索。当前,晋城已建立起由43 名高级专家组成的10个产业创新团队,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陶瓷玻璃工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进行研发。同时,加大校企人才合作力度,先后与清华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1.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不优。晋城依然是“人才资源小市”,县域人才总量不够,层次不高,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人才总量上来看,基础性人才多,而行业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匮乏,远不能满足当前该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人员行业分布来看,教育领域的人才数量较多,而医疗卫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煤炭煤层气等行业仍存在人才短板;从城乡分布来看,乡镇人才相对短缺,人才队伍老化现象比较明显。
2.产业集群少,规模效应低,集聚优秀人才的“洼地”难以形成。目前,开发区光机电产业集群在加速推动建立中,但是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部分光机电专业人才创业意识不强,对于成长中的光机电产业集群缺乏耐心。部分县区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对高端人才需求量不多,部分传统企业不愿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加大投入,引才、育才积极性不足,薪酬待遇及后续培养上持续力较弱,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滞后。人才引进后管理培养力度不够,人才的跟踪考核、职业规划引导工作建设相对滞后,这种情况加重并扩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薪酬激励机制相对单一,人才职业发展路径狭窄,晋升导向单一,无法对优秀人才形成有效吸引,导致优秀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现象比较突出。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新时期人才工作的主线,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晋城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围绕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突破和重大工程实施四个方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到2035 年,晋城人才总量可以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结构优化、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煤化工和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聚集一批全国优秀的产业人才队伍,打造煤化工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人才高地。
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晋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引进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康养文旅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其次,夯实教育基础培养人才,尽快提升教育的层次和水平,通过本土教育的发展,为全市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人才,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抓手,办好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批职业高中。再次,组建晋城独立的人才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平台,统筹人才引进和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根据未来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来科学谋划人才引进战略、科学制订人才引进规划,引导人才向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最后,要提高党管人才水平,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晋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事业中来。
一是要为人才提供并不断创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通过廉洁高效的政府、公正透明的司法服务、良好的社会秩序、亲商的税务体制、畅通的融资渠道、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宜居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吸引人才。二是要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的突出业绩,对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要加大激励力度,努力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三是要努力改善人才,特别是高层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好人才在住房、医疗、社保、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一是要打破条条框框,打破身份壁垒和体制局限,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双规制”和固定用工体制,实现“同工同酬”,建立透明、公开、公正的选拔和考核机制,以能力与才干为标准录用人才。二是设立人才信息平台,构建顺畅流动的人才市场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和“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要求,引导和鼓励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才引智。三是推进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项目合作开发,进行智力成果转化,努力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四是加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完善人才流动、人事关系、就业促进、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各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规范人才流动和引进秩序。五是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