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瑶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改革开放后,我国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进入21 世纪后,开始表现出局限性,尤其是2008 年金融危机暴发凸显出外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关注点转向乡村消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为了提高乡村消费水平作出了许多努力,但是总体效果不够理想,乡村居民消费升级速度较慢,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仍旧以实体消费为主,精神文化消费比重较低,休闲娱乐与发展消费比重偏低,一些陈旧的观念仍旧限制着乡村居民。因此加速乡村居民消费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策略。
消费升级是指家庭消费支出中生存类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而休闲娱乐与发展消费支出比重升高的过程。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其生活水平越低,而随着家庭收入增长,这一比重将逐渐降低,能够反映消费升级情况。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制定了5 个标准,>59%为贫困家庭,50%~59%为温饱家庭,40%~50%为小康家庭,30%~40%为富裕家庭,<30%为最富裕家庭。随着现代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居民消费水平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乡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从2012 年的7 383 元,增长到2020 年的17 131 元[1]。随着乡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2012 年的44%~46%,到2020 年的32%~35%,这说明在乡村居民消费中,食品消费支出逐渐下降,其他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
从乡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来看,食品、居住、教育文化服务、衣着、家庭设施服务在乡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前5 名,其中食品、居住、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比达到了70%,衣着与家庭设施服务达到了20%,医疗保健与其他商品服务则占据10%。但是相比于城镇居民,乡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升高幅度慢,自从2000 年之后,城乡消费比例达到了1∶3,也就是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当于3 个乡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乡村消费与城市消费基本上无较大差异,欧美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在70%~80%,一些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秘鲁、智利等国家消费水平与欧美国家相当,也在70%~80%,即使是印度,也基本稳定在77%~78%,但是我国乡村居民的平均消费率仅有45%,因此同比之下,我国乡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2]。
相比于我国整体消费升级速度,乡村居民消费升级速度偏低,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乡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水平低于社会消费支出增长水平,2008 年之后,我国每年的社会消费支出增长幅度长期保持在8%~11%,而乡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幅度仅有5%~6%,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乡村居民消费支出有所增长,但是与社会消费支出增长水平相比仍旧较低。二是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1990 年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至20%以下,日本、加拿大也基本保持在20%~30%,韩国2006 年的农村恩格尔系数也已经达到了26%,由此来看,我国乡村恩格尔系数仍旧较高[3]。
经济学理论认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行为会从单纯的生存型消费逐渐侧重于休闲娱乐和发展型消费,从传统的实物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变,也就是说消费升级需要与收入相适应,而不是某一部分消费比重的升高。从乡村居民消费状况来看,消费结构与乡村居民收入不相适应,虽然暂时提高了消费水平,但是消费升级变异的出现,会阻碍乡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健康发展。消费升级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住房消费比重升高。从乡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来看,近年来住房消费比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二是衣着支出消费比重下降。从国际经验来看,衣着消费与实物消费相同,降到一定水平就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大约在10%,而乡村衣着消费支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三是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偏高。从近年来的调查发现,教育文化服务占比从2008 年的8.56%升高到2020 年的15.65%[4]。
从乡村居民消费升级表现特征来看,其消费升级速度慢,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乡村居民消费。但是在提出有效对策之前,需要深入分析限制乡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相关因素,下面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消费力是指消费主体对于消费资源与服务的能力。限制乡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消费力因素,主要表现在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文化素质方面。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现代化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状况来看,经营收入仍旧是乡村家庭收入中的主要部分,同时收入水平逐年升高,2013 年乡村家庭的工资收入已经完全超过了经营收入,这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密切相关,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报告来看,2020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189 元,同比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 元,同比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 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从整体的可支配收入来看,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虽然乡村居民的消费意识与消费欲望有所提高,但是受到可支配收入的限制,很多潜在需求转向生存与发展需求,除了基本的吃穿住行之外,还需要攒钱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以及老人的抚养费用,可支配收入较低,限制了乡村居民消费升级。
由于乡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消费升级缓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对象在不断升级,智能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建筑等成为现代消费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是乡村居民对于智能产品的需求量较小,这主要是乡村居民无法推动乡村消费升级。虽然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回乡时会带一些智能产品,但是由于家中的老人不知道如何操作,就只能变成普通的摆设,这也导致很多智能型的产品在农村无人问津。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乡村居民消费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限制乡村居民消费升级,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我国城乡差异大。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医疗与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大部分乡村居民仍旧存有“养儿防老”的理念,“看病难、看病贵”仍旧是困扰着乡村居民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新农合制度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居民养老、医疗负担重的问题。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限制乡村居民消费升级,这主要是由于医疗费用、养老费用都需要由乡村居民自己承担,导致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需要减少其他方面的支出,避免未来在医疗和养老方面出现的窘境。居民为了预防这种风险,会进行储蓄,减少消费,从而限制消费升级。二是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仍未解决。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且大学生补助体系也不断完善,但是这一问题仍会限制乡村居民消费升级,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乡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增长,减少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影响其消费升级。同时,教育的投资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就业,大学生往往有更好就业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支出也不断增长。三是缺乏完善的乡村保险制度,农村居民仅有少数的保险产品,例如生猪保险等,除了少数商业保险之外,很多乡村居民没有购买意愿。缺乏完善的乡村保险制度,导致乡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除了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之外,还会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客户违约等风险。
收入作为消费的重要基础,要想推动乡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提高乡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拓宽增收渠道,提高乡村居民的消费力。因此政府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经济基础,推动乡村居民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虽然自2013 年之后,工资收入成为乡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考虑到农民工作不够稳定,且这一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变,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就需要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经营收入。政府应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乡村居民对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改善大量农田荒废的情况,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性,稳定农作物的基本产量。同时完善农产品物流系统,减少流通时间,完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乡村居民的增收,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支出。推动农业转型与升级,大力推动养殖业、林业的发展,推广节能环保、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工返乡就业意愿,推动乡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工资收入。从我国乡村居民收入结构来看,提高工资收入是实现乡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乡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入,催生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引起社会问题、留守老人与儿童增多、农田荒芜等,因此需要引导农民合理流动。需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将附加价值更多的部分留在乡村,在乡村建立加工厂,从而实现乡村居民就近就业,实现乡村居民增收。城镇化作为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城镇化建设,从而创造更多的岗位,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长。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力量,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提升其持续就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就业率,增加收入。
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切实要求,也是推动乡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采取措施缩小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消除地域歧视,实现同工同酬,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严厉打击各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实现按劳分配。三是加强社会补助制度,减少因病致贫的情况,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
此外,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加强乡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新农合虽然提出了异地医保、大病救助等措施,但是由于报销流程比较烦琐,且宣传力度不大,没有解决乡村居民的实际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乡村医疗保险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二是加强乡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养老成为乡村居民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也是限制乡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乡村消费环境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推动乡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改变乡村的消费环境,尤其是产品供应方面。政府需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过去的“以农补工”转变为“以工养农”,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现状来看,一是要加强乡村电网建设,逐步降低用电费用。二是要重视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环境,方便农产品运输,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三是要积极发展乡村物流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物流系统,鼓励大型超市、连锁经营机构等零售行业在乡村发展,推动农村租赁市场、二手交易市场的建立健全,加大市场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等不良行为,改善乡村消费市场,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体系,为乡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四是要加强宣传,很多乡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影响了其消费观念。因此需要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改善消费观[5]。考虑到农村留守老弱妇孺多且信息传递速度慢的情况,需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重视企业与乡村居民的良好互动,从而产生较好的宣传作用。
从目前乡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表现特征来看,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优化策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居民消费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