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琳 琳
“应该以更大力度缓解案多人少矛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法院要强化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法治保护。”“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前提下要更加关注执行难的问题。”1月22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分组审议省“两院”工作报告,代表们围绕省“两院”服务保障经济行稳致远、加强司法保障民生力度、深化司法责任制配套改革等问题踊跃发声,提出不少意见建议。
代表们认为,省“两院”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反映问题深入透彻,安排工作务实有力,案例生动、数据详实,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彰显了省“两院”在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东、平安广东中的使命担当。
过去一年,省“两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审判、检察职责,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推动“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报告显示,省法院全面服务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审结民商事一审案件135.8万件,同比上升11.6%。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地、共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和重整制度等工作颇为亮眼。
审议时,不少代表就进一步加强大湾区司法建设建言献策。吴兴印代表认为,省法院工作报告提到广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案例研究基地、促进粤港澳商事诉讼规则衔接联通等成果非常契合大湾区司法建设的需求,体现了在建设完善更便捷的诉讼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积极探索。陈永康代表建议省法院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商事法院,拓展横琴法院职能作用,推动粤港澳三地实现商事规则深度对接。
“深圳市近年金融案件平均增幅达40%。金融案件审判专业性强、涉众多,且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深圳中院试点对创业板注册制案件集中管辖,对金融审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对此,金燕代表建议,参考北京、上海金融法院相关规定,以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沟通,争取授权,尽快推进按照中级人民法院规格设立深圳金融法院,打造资本市场法治先行示范区。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科技创新。“广东拥有超过1 500万市场主体,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曾学智代表建议从两个角度入手对知识产权实施有效保护,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加大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强化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司法审查能力,及时总结知识产权案件的处理经验。
吴木生代表看到,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中心建设,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他认为,实施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对推动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完善证据制度以确定权利人或侵权人获益,设立科学的惩罚性赔偿裁量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效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一名企业界代表,我深感法治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钟课枝代表感慨地说,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非常迫切,能否在诉讼当中维护好当事人合法权益、推动资金快速回笼,关乎不少企业的发展命脉。人民法院需要在处理商事纠纷时充分尊重商法精神,遵循商事主体严格法定,维护交易公平、简便、快捷、安全基本原则,针对类案纠纷能动司法。她建议,可以进一步探索推广示范诉讼新模式,建立完善“示范诉讼+类案调解”工作机制,建立类案风险研判机制,助力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代表们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两院”要强化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法治保护,多出一些实招、硬招,促进市场主体安心留粤、放心创业,持续提升广东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对此,邢益强代表建议,法院要平衡办案质量和效率之间的关系,确保国企和民营企业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检察院对企业负责人采取强制措施时更多采取柔性执法措施,体现人文关怀。逯峰代表建议,省“两院”应积极引导企业家和社会各方面依法办事,对涉及营商环境案件进行分类,在办案过程中出台更细的指引。温金荣代表表示,应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防止把经济纠纷当做经济犯罪来处理,更好地发挥法治对营商环境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去年,省“两院”以民法典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民生领域司法保护,省法院共审结家事、就业、住房、教育、消费等民事案件67.1万件,省检察院坚决打击制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起诉305人,起诉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4 951人。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司法力度的加强,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围绕更好地加强民生领域司法保障,代表们建议,加大普法力度和对侵害民生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强化民事诉讼监督,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普法工作一向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每一个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不配合甚至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的行为,这与一些人公共卫生法治意识淡薄、对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认知有关。”徐凌代表建议,在我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公共卫生领域的普法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把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全民增强公共卫生法治意识。
李先兰、崔云香等代表建议,加大对人民群众的普法力度,开展普法进社区、进园区、进学校,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多采取图文并茂、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同时增大案例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努力营造人人学法、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廖贵平、杨勇文代表认为,“八五”普法计划重点要在基层组织,提升基层组织运用法律的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让老百姓少跑路。特别要对农村和村小组等基层单位提供更多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
对于电信诈骗、欠薪等侵害群众权益的行为,代表们一如既往投去了关注的目光。江冬梅、王魁、陆翠芬等代表建议,省“两院”应加大预防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反诈骗电话的识别工作,继续加大对电信诈骗的打击力度,建立长效化机制。特别要面向高中生、职校生等群体进行宣传,提高防骗意识,防止因学生信息泄露被骗造成损失。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前提下,要更加关注执行难的问题,对农民工被欠薪、建筑商材料商追款难等问题,探索快速办案快速执行有效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钟光灵代表表示。针对当前疫情形势,温湛滨代表建议,要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司法保障,纠正涉疫就业歧视行为,依法支持和规范共享员工、网络零工等灵活就业形式。
“未成年人犯罪虽总体数量有所下降,但犯罪低龄化等问题不容忽视。”黄海燕代表建议,应探索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方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延伸审判职能参与青少年社会关护,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立体帮教模式,如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重视判后社会矫正,创新司法救助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罪错未成年人、涉诉未成年人提供司法救助。
陈少波、陈云等代表建议,省“两院”应继续完善制度机制,加大对法院民事案件的审判和执行监督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解决执行难问题,切实维护民众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畅通多元解纷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从而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利益。刘涛代表说,随着新型纠纷增多,面对多元化纠纷,应当考虑在诉讼制度之外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以达到既能缓解法院的立案压力,又能给予当事人解纷充分的选择权。他建议法院在诉前联调阶段,对多元解纷机制加强宣传,充分告知当事人可自主选择仲裁。法院与仲裁机构加强沟通,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合理将纠纷分流到各种解纷机制中。
2021年,省“两院”继续在深化司法领域各项配套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如何提升司法效能、夯实基层省“两院”基础等问题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加强司法便利性,黄建水代表建议,根据目前疫情常态化的现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免除律师和办案人员舟马劳顿,减少人员区域流动,我省可以设立远程视频会议中心系统,在各市、区公安局设点成立视频会议中心,各中心与各看守所连接,律师和办案人员可就近选择视频会议中心预约并办理远程视频会见。他还针对省市区三级法院立案或接受电子文书电子送达方面不统一的问题提出,建议由省级法院统筹建设和管理全省各地市、区级的法院立案和文书送达系统,登录后即可办理立案、提交材料、申请绑定案件、申请阅卷、预约法官、法律文件送达等全部工作,提高律师办案的便捷和对律师办案数据的统一管理。
案多人少、队伍流失已经成为基层省“两院”的突出问题。张福田代表说,以河源市源城区法院为例,因同工不同酬等因素,2021年已有13名司法辅助人员辞职,人员流失十分严重,影响着法院队伍的稳定,进而影响法院工作的正常开展。他表示,案多人少已是山区法院普遍面临的问题。为有效缓解基层法院压力,他建议为山区法院增配司法辅助人员数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法院司法辅助人员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司法辅助人员工资待遇。
白云龙、周晓云代表建议,应合理核定法院和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编制数量,综合考虑当地办案量、户籍人口等数据,配齐、优化基层法院、检察院的人员配备。何晓军、林小群代表建议,省“两院”应加强对下级法院、检察院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加大对粤东西北“两院”软硬件扶持力度,在办案力量、经费保障、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倾斜,促进基层法院、检察院履职能力不断提高,使队伍适应依法治国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