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萍,肖秀屏,何广仁
(通化市园艺研究所·吉林通化·134001)
东风菜(Aster scaber Thunb)又名“大耳毛、山蛤芦、钻山狗、白云草、草三七、盘龙草、山白菜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山野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尤其对无污染无任何添加、营养丰富、口感好的环保食品更加青睐,东风菜作为符合人们需要的药食两用的山野菜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其含丰富的葫萝卜素和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并有袪风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既可以作为中药材为人们治病防病,又可以成为家庭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由于近年来野生资源采挖比较严重,造成了资源的大量破坏,我们通过对东风菜生长习性的了解,探索出人工种植东风菜的技术要求及病虫害防治,以解决生产应用的供不应求并有效地保护了我地区的野生资源。
东风菜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根系发达,高1.5米左右,茎直立、圆形,基部光滑、叶呈心形,边缘有锯齿,顶端略尖,中部叶较小,有微缘毛。长10~15厘米,宽6~15厘米,头状花序径18~23厘米,呈疏松的伞房状,边缘的舌状花白色,中央的管状花黄色。其根部有横向生长的白色小茸毛,种子细小褐色。
东风菜比较喜欢湿润阴凉气候,耐阴并且有较强的抗寒性,主要生长在阔叶林或草地和灌木丛中。生长比较适宜的温度为15~20℃左右,高于25℃或低于15℃会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细小,在高温下极易出现纤维物资增多,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迅速,低温和长日照有利于苞芽形成,在其生长期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如缺少水分也会导致纤维物资增多,从而造成东风菜口感下降,影响东风菜的品质,严重降低东风菜的经济价值。
选择土松地肥,土层深厚的中性土壤,通风性好且利于灌溉的空地资源,避免田间易于积水地块,清除枯枝杂草、翻耕后打碎石头,做细土质、将地块清理干净,搂净搂平提高土地通透性。此项作业是苗全苗壮的关键时期,根据土地的土肥情况适当增加农家肥,亩施农家肥1.5吨。 施足基肥是东风菜获得高产优质的基础,因此要求土壤营养齐全,富含有机质和无病菌、虫、卵,尽量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少量使用或不使用无机复合肥。
春播是在4月中旬将备好的种子与3倍细沙混匀,均匀的撒在床面上,覆盖1厘米厚的细土,浇透水盖上草帘保湿。秋播在10月末封冻前进行。4月末至5月初幼苗基本出齐,撤去草帘,苗期保持床面无杂草,干旱时根据土壤情况适时浇水,并进行遮荫,6月上旬待幼苗长至7厘米左右时进行移栽。
移栽前整地施肥,做床前将腐熟的农家肥翻入床下20厘米,床宽100厘米、高10厘米,灌足底肥从苗床起出幼苗后开始定植,株距5厘米,行距5厘米,每穴3~4株。
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即应进行查苗补苗,在查苗同时找出缺苗原因,如因病腐烂,应把腐烂病苗连同周围的土壤全部挖掉,以防止扩大感染。
定值后苗期容易缺水,一定要适时进行浇水,生长季保持床面无杂草,松土2~3次,并且用遮荫网进行遮荫,翌年当植株长至10厘米时适时浇水,应不干不浇,切忌浇水过多,造成叶面发生病害。同时保持床面整洁,注意及时除草,保持良好的土壤通透性,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定时除草松土,土壤及水分充足有利于植株品质优良,为翌年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东风菜的抗病性很强,极少发生病虫害,但遇降雨频繁、温度高的年份单靠药剂防治有一定困难,因此应彻底消除田间越冬病原菌,注意保持田间卫生,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对减少病虫害有很大的帮助。东风菜有时会有白粉病发生,白粉病多在高温与高湿交替出现,发病初期多见于5月中旬至6月初,6月下旬达到发病旺期,其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和新梢,病菌一般从幼叶开始侵染,在叶面背面开始出现针刺状的斑点,其上逐渐覆盖白粉,严重时扩展到整个叶片,病叶由绿变黄,向上卷缩并枯萎脱落,危害十分严重,因此要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植株的合理分布,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初期及时剪除发病植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并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从而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提前预防,如有发病,初期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三唑酮、等杀菌剂或喷药防治,病害消失后植株即可恢复正常生长态势。东风菜偶见有蚜虫病发生,其主要危害叶片,多发于高温、高湿季节,在蚜虫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农药,可选抗毒丰、病毒1号、植病灵、83号增抗剂,连续防治2~3次。
选择生长健壮、叶片肥厚的优良植株作为种株,当年播种的苗不可当年采收,翌年待幼苗长到10~20厘米可采收,可收两到三茬。采收时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割取植株时切勿将刀割入土中,防止伤害根茎和越冬芽,也不可连根拔出,以免影响再生。将采收回来的植株放置阴凉通风处阴干,等种子干后,首先用小木棍将种子敲打在塑料布上,然后用细小的筛网过滤出杂草及小木棍,最后将过滤筛选好的种子装入袋中保管备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