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加工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初步探索

2022-12-02 06:19张明辉韩梅红高学军
湖南畜牧兽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畜产品肉制品加工

张明辉,韩梅红,高学军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1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简介

动物来源的加工产品通常称为畜产品,畜产品加工联系着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质量,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畜产品原料的基本组成与理化性质、畜产品加工工艺、产品风味及营养价值、贮藏技术、副产品加工工艺以及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畜牧学、食品科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受教人群为高校畜牧兽医类、食品科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动物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科学研究人员、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2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方法和德育三个功能,即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三位一体”[1]。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政德育教育协同进行,利用专业知识传递思政元素促进教学效果,在政治水平上提升智育教育[2]。课程思政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针对不同的课程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进行道德引领,根据学生成长发展和就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并帮助增强专业课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具有融入思政元素的内涵基础。如畜产品加工工艺发展史可为课程思政提供大量素材资源,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命科技中涌现的许多改良的加工技术、创新产品、新功能药物等都是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旨在将人文、历史、文化、科技、法律法规等思想政治要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代表性畜产品加工工艺分析、故事讲述、讨论和启发思考、新产品拓展等方式展现,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实现技术学习与人文教育并行,智育与德育融合[3]。

2.1 介绍畜产品加工工艺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

畜产品加工的发展历程是畜产品加工学的课程思政教育之一。教师需要挖掘畜产品加工工艺演化过程中代表性事件,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了解,认识到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和民族进步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不断进取的家国情怀作为历史使命。教师通过畜产品加工的发展历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勇于担当新时代使命,为推动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而努力。

教师可以通过畜产品加工的发展历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畜产品加工的演化史,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可以用火来烧烤肉类食用,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有关于畜产品加工的记载,如《饮膳正要》(元)、《带园食单》(清)记录了包括数百种肉制品所使用的原料及操作复杂的加工过程,包括火腿、腊肉、烤鸭、酱肉等传统肉制品[4]。我国食用乳和乳制品加工的历史悠久,《史记·匈奴列传》(西汉)、《齐民要术》(北魏)、《唐书·地理志》(唐)、《马可·波罗游记》(元)等均收录了一些乳和乳制品的加工制作方法,包括:奶子酒、乳饼、奶豆腐、酥油、奶酪、干酪等[5]。我国养禽产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200多年前已经开始了松花蛋、盐蛋等蛋制品的加工制作[6]。

学生通过了解从古至今发生的畜产品加工工艺的演变历史,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强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

2.2 介绍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

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授课过程中增加专业发展的形势和政策内容。通过了解畜产品加工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畜产品加工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畜产品加工业现状有所了解,认识到畜产品加工产业创新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畜产品加工业是包含肉蛋乳皮绒等多项加工的系统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加工业逐渐发展且初具规模,尤其是近20年畜产品产量也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原料质量、加工深度、技术设备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肉类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但肉制品消费中加工肉制品的比例不到20%,我国传统肉制品品种相对单一,需要开发新型产品,扩大肉制品消费量[7]。我国液体乳、发酵乳制品产量增长迅速,乳制品种类逐年增加,乳粉向营养加强型发展,但干酪、奶油生产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8]。同时,我国也是禽蛋生产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但蛋制品加工业相对落后,蛋制品比例只有1%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需要加强以蛋为原料一些加工产业的发展,如医药行业、化妆品行业、食品行业等[9]。我国畜产品加工业是正在发展中的传统行业,在深加工、包装、贮藏、质量安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以加强我国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今后发展需要改进技术,注重创新,引进先进设备,树立民族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如建设标准化无公害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加大“三低一高”肉品供应量;提高液体乳和酸奶品种、产量;提升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掌握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趋势,拓展加工工艺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专业发展的形势和政策内容讲授,使学生了解、借鉴国外工艺发展的现状、优势和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吸收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作为专业人才致力于新产品研发、产品加工工艺流程改进、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提升的科学认识。

2.3 高度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在畜产品加工学教学过程中,贯穿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国家层面,有效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利于完善食品安全体系,能够决定我国在国际上食品加工行业的地位和影响。近些年来,出现的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其根源是为了加速畜禽生长或提升畜产品的“卖相”而不合理地使用了饲料化学添加剂、超标激素、抗生素或食品添加剂等,非法添加剂的使用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同时,多种动物疫病频发已对全球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国民经济中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从饲喂开始针对全产业链系统地、有效地监管畜产品原料和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我国已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若干监管的法律法规,保障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要求,实现了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管[10]。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公德,既是就业竞争力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核心要件,也是人才就业应具备的内在素质。

2.4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需要针对学生注重开展创新思维教育,将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巧妙地将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建立“激发创新思维—融入思政元素—锻炼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自信心、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在创新教育和实践中,让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全过程,帮助学生塑造创新意识以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自信和寻找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1]。

例如,在肉脯制品加工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加工方法的差异,分析不同制作流程的优缺点及其对肉脯制品风味和加工效率的影响,将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和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思政素材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引导设计和自主探究,指导学生以加工工艺与产品风味的关联性为主旨,探索改进加工工艺对畜产品质量的影响。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将个人提升与产业发展、国家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挖掘个人的创新能力,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目前发达国家对畜产品的消费超过了正常营养膳食的需要,而具有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或减少患病的功能性食品将会得到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这一类制品能够增强体质、防止疾病、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如富硒蛋、高钙奶、含膳食纤维肉制品等,因此功能性畜产品已成为全球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重点[12]。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畜产品加工学的科技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

3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

本文选取《畜产品加工学》[13]的内容,挖掘思政元素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列举教学案例如下:

3.1 案例一:介绍民族自主品牌畜产品,引导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文化

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金华火腿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肉制品代表和腌腊肉制品的智慧结晶,也是为数不多的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品牌之一。与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火腿和意大利的帕尔玛火腿齐名的金华火腿在2001年已被批准成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教学过程中,在介绍金华火腿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到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追求进步的民族精神,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为百姓提供了优质的畜产品,如北京烤鸭、月盛斋、六味斋等,向学生阐述品牌改变中国的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食品生活的进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创立的灿烂辉煌的文明更深地热爱。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牛肉营养丰富、咸香醇厚、瘦而不柴、唇齿留香,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成为皇家贡品后的平遥牛肉家喻户晓,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很多加工作坊在平遥逐渐涌现和兴起。为了平遥牛肉制作工艺的日趋完善,加工作坊之间不断地进行工艺技术交流和改进。晋商的出现和兴起帮助平遥牛肉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平遥牛肉等民族品牌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也助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课程思政内容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承担追求进步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创立并推动更多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通过这些食品文化的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地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意识,使之能够骄傲地感受祖国的辉煌成就和文化积淀,让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2 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肉制品加工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建国初期,技术落后使我国肉制品加工也无法大规模进行。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开始研究、改进肉制品工业化加工技术,实现了肉制品由冷冻到冷鲜、高温到低温加工方式的转变[16]。自从“十三五”以来,标准化、健康化、智能化成为传统肉制品加工的发展方向,通过传统肉制品品质数据库建立与分析、加工危害物系统阻断、个性化精准营养肉制品加工、传统营养肉制品智能制造技术、生物保鲜、智能包装等推动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加工。尤其是近十年,在2013年、2018年、2019年4项肉制品加工方向的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标志着我国肉制品加工技术获得迅速发展和重大突破,经过设备和技术引进之后我国肉制品加工技术进入了自主创新时代。

通过学生对我国肉制品加工技术创新发展需求的了解,结合我国当前肉制品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关注智能化屠宰、生鲜肉物流保鲜、肉制品绿色加工、畜禽副产品综合利用、质量与安全检测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动态[7],培养学生以科技创新推动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全力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更高品质的需求。

3.3 案例三:通过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与讨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急速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苏丹红蛋”)、近几年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兽药、饲料添加剂、激素的残留等问题随之而来,给畜产品产业整体发展带来很大隐患,因此畜产品生产安全是现代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元素。

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强调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消费者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教导学生今后无论从事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监督工作,都要遵守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完善质量控制技术、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努力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恪尽职守地确保畜禽产品生产符合要求,从饲料和兽药的使用安全、畜禽养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食品添加剂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传感器、芯片、波谱等手段,不断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提供更加安全、健康、营养的畜产品。通过这部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4 结束语

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将人文素养、创新意识、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16]。通过以专业内容教学为主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式,实现畜产品加工学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得益彰[17]。

猜你喜欢
畜产品肉制品加工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措施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中的运用分析
肉制品加工研究进展与新技术应用
肉制品食品安全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钠肉制品的开发研究进展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四川大中城市8月中旬畜产品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