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多 刘 影
“简帛学”又称“简牍学”,是以战国至魏晋时期简牍载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发现、整理和研究,恢复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门专学[1]。简与牍是用竹或木制作而成,窄长的称简,大块的称牍。帛则是白色的丝织品,简帛是二者的合称[2]。简帛研究历史悠长,古代就有孔子壁中书、汲冢竹书的发现。近代始于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我国西北进行探险考察活动,揭开了简牍整理与研究的序幕。随后的100多年,陆续出土了居延汉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大批竹简,记录了战国至魏晋的各历史阶段,内容丰富翔实,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为重写学术史创造了新条件。百余年间,简帛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产生了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综述类代表性著作有李均明、刘国忠《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19)》[3],其全面地总结了百年来简帛整理成果。此外,大量综述类论文涌现,如谢桂华等《二十世纪的简帛发现与研究》[4]对简帛的发现、整理、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回顾。
综上可见,简帛的研究对象是出土的文献材料,研究的方法多采用传统的文献整理与分类方法。21世纪简帛数量及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传统方法对简帛研究内容的总结数量有限、主观性强等弊端不断彰显。CiteSpace软件作为文献计量工具,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在经济学、档案学、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分析文献资料数量多、客观性强等特征。因此,本文尝试将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运用于简帛学研究成果之中,提取文献中的相关研究内容、代表性学者和机构、热点与前沿等,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研究发展脉络,帮助学者了解近20年我国简帛研究状况,把握简帛研究变化方向,以此丰富简帛学学科理论基础,为后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分析文献选取CNKI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和CSSCI来源期刊数据库,以“简牍”或“简帛”或“简”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获得文章2394篇(2000—2021年)。笔者通过文献筛选,共导出分析文献2109篇。
CiteSpace软件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识别科学文献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呈现出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可对学科演化动力与前沿发展进行探测分析[5]。本文采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简帛研究的相关现状及热点趋势进行分析,其过程如下:首先使用CiteSpace软件常规分析方法,提取出中国简帛研究领域的研究作者、机构及其合作情况(图1);其次重点提取研究主题词,并结合主题词出现的年份寻求研究主题及学者关注的焦点;再次对关键词进行共现频率和突现性探测,可以直观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知识结构。其步骤为:将2109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计算出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度,同时绘制出简帛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图2);图中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频率呈正相关,节点越大表明该节点就是该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连线则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程度;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领域[6]。本文用CiteSpace软件整理得出简帛研究高频词共线网络突现变化趋势表(表1)。通过以上几步,21世纪以来中国简帛研究现状和趋势演化得到了相应的量化呈现。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得图1。发文量20篇以上的学者有李学勤、廖名春、李锐、曹峰、李均明等多位学者,呈现出学者多、发文量较为均衡的特点。他们作为简帛研究的重要学者,其文献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发文学者多集中在各大高校,地域分布相对不平衡,总体趋势北方数量多于南方,且都位于经济发达地带。另外,图中还涌现了一批学术能力强的青年学者,作为简帛研究领域的后备力量,很好地传承了简帛研究。从合作网络来看,研究人员较为分散,个人研究突出,学术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形成广泛的学术共识。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图1 2000—2021年简帛研究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中国简帛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图2)。由图可见:
第一,简帛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楚简、秦简、汉简。20世纪以来,简帛出土数量巨大,总数约为30万枚。面对数目庞大的出土简帛,学者主要研究了清华简、上博简、郭店楚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等为代表的战国楚简、秦简、汉简。它们分别形成了研究热点,并延伸出相应的研究内容。目前学界研究的对象仅仅涉及这一部分,走马楼三国吴简等出土简帛包含统计学、会计学等账簿、名册,尚未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第二,简帛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语言文字、古书综合、思想史、古史等多个方面。出土的简牍帛书类型包括带有学派特点的私人著作书籍和以秦汉简为主的官方文书(文书档案)两种类别。其中,简帛书籍包括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简牍文书涉及秦汉的簿籍、律令、书檄、符券等。由图2可知,《老子》、孔子、《系年》《诗论》等为学界热点研究内容。但从目前提取到的研究关键词发现,简帛研究在文字识读、简册编联的基础工作上与学术史、思想史、制度史等方面结合紧密,但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不足。
图2 2000—2021年简帛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结合关键词知识图谱的时间变化以及突现词的出现时间(表1),中国学者对简帛的研究紧密跟随文献出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先秦思想史和秦汉法制史两大方面,二者构成近20年来简帛研究的热点。
第一,研究热点变化与简帛的出土、整理紧密相关。简帛出土时间由早到晚依次是居延汉简(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72—1982年)、睡虎地秦简(1975年)、张家山汉简(1983年)、郭店楚简(1993年)、上博简(1994年)、里耶秦简(2002年)、岳麓秦简(2007年)、清华简(2008年)。简帛书籍和简牍文书的研究基于文物整理工作展开,与其他人文学科交叉,呈现出与此相同的时间特征。
第二,战国楚简一直围绕简帛书籍,学者进行了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战国楚简自2000年始成为研究的热点,出现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多个突点(表1)。世纪之交,中国简帛研究延续以老子、孔子为起点的思想史研究热潮。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出土对先秦儒道思想史的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引发早期儒学史探索的思潮。很多简帛研究者认为郭店简和上博简是孟子、庄子以前的作品,二者可以弥补早期儒学思想史上的空白。孔子比孟子大180岁,从孔子到孔子弟子再到孟子,正好在约130年间[7]。其次,掀起《老子》版本学说重探的热潮。郭店简《老子》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战国抄本,内容可与传世本《老子》对照。再次,儒道关系得到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思想史论认为老子与先秦儒家学说思想是根本对立的。郭店简的《老子》并无“绝圣”“绝仁弃义”等传世文献中反映道家、儒家学说对立的内容,道家早期思想中包含的反儒性质需要被重新估定[8]。最后,简帛研究推进了文化地理空间的认知。有学者注意到齐文化与楚文化之间交流密切,大量儒家典籍在楚地出土,说明儒学南渐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盛极一时,楚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非独立发展[9]。可见,随着郭店楚简和上博简资料的整理,为简帛研究提供了新领域和解决了新问题。2008年,学者关于清华简的研究启动,进一步升华了中国传统思想研究,开启了古文《尚书》研究的契机,并成为简帛研究新的热点。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该简内容以“经、史”类典籍为主,部分篇章涉及儒家、道家思想,其中清华简的《金滕》《保训》《厚父》和《周公之琴舞》等内容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新整理的简帛中呈现出大量数术方技类文献,丰富了人们对古代社会大众思想的认识,“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成为新的焦点,社会大众与民间思想史研究也成为简帛研究的重要方向。葛兆光曾指出思想史研究,从“注意精英思想”到“注意生活观念”,正是因为大量数术方技文献的发现促进了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认识[10],简帛研究在此方面功不可没。
表1 2000—2021年简帛研究高频词共现网络突现变化趋势表
第三,秦汉简牍研究主要围绕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相关学者进行了秦汉法制史的探索,其研究内容集中在秦汉法律的演变和律令法系形成两个方面,与同一时期的社会、文化、习俗等结合进行多种主题的探索。在2000—2010年间,学者研究视角集中在秦汉法律的演变和律令法系的形成。睡虎地秦简包含多种法律文书,学界出现了对秦代甚至秦汉的法律、政治、社会等方面研究热潮[11]。居延新简的出现,使学界研究内容更为丰富。新简保留了当时一些司法文书的面貌,如《侯粟君所责寇恩事》《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等简册,是研究汉代律令、司法难得的史料。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主体刑法,还包含诉讼、行政立法等内容,不仅体现出对秦律的继承性,还反映了汉律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汉律的渊源和形成有重要意义[12]。秦汉法律研究视野拓展至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王子今整理了秦汉对待“鳏寡孤独、穷困之人”的相关福利制度。此制度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对中国传统社会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的民间风尚与道德规范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13]。在2010—2021年间,秦汉法制史研究进一步深化,律令研究纵深发展。《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中出现了未见于其他秦简的内容,如:《尉卒律》《狱校律》《奔警律》《索律》《具律》等。这些秦令是此前秦简中少有的部分,让人耳目一新,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秦律令制度资料,引起学界高度重视[14]。此简相比睡虎地秦简有更多的戍律资料,涉及取庸代戍制度、请假销假制度等具体的细节,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提供了可能[15]。出土的简牍虽然还在整理之中,但所显示出来的秦汉时期法律制度样貌逐渐清晰。随着秦汉律令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大大拓宽了古代法律制度研究的思路和视野。
综上,我国学者在2000—2021年间对简帛的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可见:(1)简帛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且具有核心地位的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他们在该领域的诸多研究方向上起着带头和引领作用,但各地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协作有限、并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团队与研究网络。(2)21世纪以来简帛研究对象集中在战国楚简、秦简和汉简;研究内容较为庞杂,如思想史、法制史和学术史等。(3)研究热点随着出土简帛材料的发现而呈现不同的侧重点,主要集中于先秦思想史和秦汉法制史:其中,关于先秦思想史的研究,早期儒学史、道学史、儒道关系、《尚书》研究等研究主题逐渐呈现出来,数术文献的大量出现,思想史研究的焦点开始转向下层社会文化,但研究相对滞后;关于秦汉法制史研究,主题涉及秦汉法律的演变和律令法系的形成。总之,简帛研究需要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速度和建立简帛资料数据库,使其能够进行图版和释文检索,让广大研究者共享整理成果。还需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研究队伍建设,密切学术联系。更需推动简帛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开辟简帛研究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