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玉石饰品风尚中的色彩

2022-12-01 05:31熊芏芏
流行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绿松石白玉饰品

熊芏芏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一、古代玉石色彩的记载

中国玉文化延续万年之久,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古人对玉的质地和色彩认知早已形成了特定的评判方法。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古人对玉石色彩的选择是有意识的,除了美感还有哲学思想、礼仪制度、意识形态和等级观念上的考量。西周的周公旦《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琼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古人将玉色分为苍、黄、青、赤、白、玄五色,以玉的颜色和形制,配合阴阳五行祭祀天地四方。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载:“天子…仲春/季春之月服青玉,孟夏/仲夏/季夏之月服赤玉,季夏(中央土)服黄玉,孟秋/仲秋/季秋之月服白玉,孟冬/仲冬/季冬之月服玄玉”。规定了天子在春、夏、阴历六月十五、秋、冬五时,要分别佩戴青玉、赤玉、黄玉、白玉、玄玉的饰品,玉石颜色加上月令文化以及法天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四季更迭与天人合一的关系。西汉戴圣《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需玟玉”。以玉的颜色钦定了先秦时期国家官方礼仪的等级用玉制度。东汉王逸《玉论》记载:“载玉之色,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黑如纯漆,谓之玉符。” 意思是玉的颜色如像鸡冠一样红,像蒸熟的栗子一样黄,像凝脂一样油润洁白,像纯漆一样黑,才能称之为玉色纯正。这是玉石色彩的最高理想,实际这种成色的玉石凤毛麟角。明曹昭撰、王佐增补的《新增格古要论》提出八种玉色:“白玉,其色如酥者最贵,但冷色、油色及有雪花者,皆次之。黄玉,如栗者为贵,谓之甘黄玉,焦黄色者次之。碧玉,其色青如蓝靛者为贵,或有细墨星者、色淡者,皆次之。盖碧,今深青色。黑玉,其色黑如漆,又谓之墨玉,价低,西蜀亦有之。赤玉,其色红如鸡冠者好,人间少见。绿玉,深绿色者为佳,色淡者次之,其中有饭糁者最佳。甘青玉,其色淡青而带黄。菜玉,非青非绿,如菜叶,此玉色之最低者。”这是在《玉论》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玉色品级做了更为详尽的分类。如白玉的色泽上品如同凝固的酥油,冷白色或玉内微有雪花状瑕疵为次。黄玉最上品是熟栗色,焦黄色为次。此外加入了对碧玉、绿玉、甘青玉和菜玉等青绿色系玉石颜色的分级。从古人对玉色的推崇来看,古人喜欢生活中自然物象的颜色,喜欢正色、纯色、浓色。

二、新石器时期的玉石饰品及其色彩

石之美者为玉,古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比一般石头坚韧且色泽美丽的玉,且在新石器时期玉和石的分化已初步完成。最早的玉饰品出土于距今8000年新石器时期兴隆洼遗址—玉玦。耳饰玉玦是圆形且一侧带有缺口,颜色为浅黄色玉泛淡淡的青色。据说这个制式源自《山海经》“以蛇贯耳”的古老巫术[1]。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玉玦,玉玦同时流行于南北两系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人们信仰“巫以玉事神”,相信佩戴玉会带来巫术效力,巫师耳戴玉玦更能聆听到神的旨意。这是玉玦作为装饰品在尚玉习俗的初步形成时期盛行的原因之一。可以认为,中国尚玉习俗在距今约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初步形成[2]。除了玉玦,饰品类还有匕形器(胸饰)、弯条形器(挂饰)和玉蝉(项饰)等。兴隆洼玉石的颜色近似辽宁岫岩所产的岫玉,但属于阳起石-透闪石软玉类,色泽呈淡绿、黄绿、深绿、淡青、乳白或浅白色。

红山文化玉器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玉器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勾云形佩神秘和抽象的变形纹样,应是最重要的事神玉器,用作沟通祭司和上天、祭司和祖灵的中间媒介,颜色有黄白色和青色。玉猪首三孔器为灰白色透闪石玉有黑褐色瑕纹,两端各有一个兽头,手指可穿三个圆孔作为戒指。此外饰品类还有淡绿色泛黄的玉臂饰、玉箍、玉镯和玉环,考古发现单镯套于男性右腕,女性双腕各戴一只,这可能是当时的佩戴风尚。龙山文化的朱封冠饰是一件双色双件嵌合的玉头冠饰(图1)。上部为乳白色半透明玉质,柄身为墨绿色玉质。纹饰为头戴冠状纹神灵形象,镶嵌有两颗绿松石。陶寺玉骨组合簪,包括骨簪1件、青白色玉饰3件,绿松石嵌片60余枚,上面堆积的胶状物(漆或某种树脂,已碳化)镶嵌的绿松石至今都非常牢固(图2)。

图1 朱封冠饰

图2 陶寺骨玉簪

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中国南方原始社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出土于金星村的玉带钩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玉带钩,白色偏淡黄玉质。四龙玉手镯玉质沁为灰白色,镯子为宽扁的环状,外壁以阴刻线的手法雕刻四个龙首。成组头饰组合是良褚文化玉器的特色,是复杂的标识身份、等级、地位及性别的头饰。成组头饰主要有:4件一组的半圆形饰,单件数(3.5.7.9.11)为一组的锥形器,作为梳背的冠状器,中叉组装玉管的三叉形器[3]。男女性略有区别:男性全套成组头饰,额上有一环镯;女性的成组头饰只插冠状器,额上有一琮,颈部佩璜。良褚文化晚期,受沁为鸡骨白、象牙白的黄白色玉器的资源已经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夹杂质较多的青绿色玉器。玉饰品佩戴于人体部位的早晚顺序是由耳、颈、胸、腹-手腕、手指;玉饰品器型发展的早晚顺序是由玦形珥、匕-镯-簪、串饰-璜-冠饰、梳背、玦、带钩[4]。

三、夏商周时期的玉石饰品及其色彩

夏商时期玉器装饰品分为佩戴与镶嵌饰。夏代绿松石使用较多,出现大量绿松石为主的玉饰件,古人认为绿松石是辟邪镇妖的圣物。河南偃师二里沟夏文化遗址中饰品类有头饰、腕饰、坠饰、玉珠、玉镯、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等,其中绿松石玉器数量特别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很喜欢这种鲜艳的天蓝水碧之色。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是一件胸前佩戴饰品,由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精密切割然后粘嵌,是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图3)。商代延续了夏崇尚绿松石的习俗,绿松石切片镶嵌技术的广泛使用,出现了镶嵌于青铜兵器、骨器上的绿松石制品。但后期透闪石型玉器尤其是白玉数量增多,逐渐取代绿松石的主体地位并一直延续了下去。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扳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扳指。玉质为新疆青玉,形似半截壶嘴,正面雕兽面纹背后有一条凹槽,用于射箭勾弦。

图3 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西周的玉器是当时礼乐制度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西周玉器用材品种丰富,有白色、青色、黄色、青白色、青绿色、黄青色、淡绿色、墨绿色、茶褐色、黄褐色等颜色的和田玉,还有岫岩玉、玛瑙、蓝田玉、水晶、绿松石、滑石、汉白玉、煤精和天河石等。玉璜和项链以及各种形状的装饰配饰品数量较多,玉璜连珠的玉组佩在西周到战国时期最为盛行。红玛瑙珠串到西周时代已经发展成为新的贵族奢侈品风潮,流行于几乎所有的贵族墓葬文物中。如山西曲沃的晋侯墓,河南三门峡的虢国墓,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陕西韩城梁带村的芮国墓等,都大批量地出土包括红玛瑙珠在内的玉组佩[5]。西周的红玛瑙呈鲜红色、殷红色或红中透黄,且质地通透。红色玛瑙珠与白色、青白色、青色的玉器复杂有序搭配,纯度差别的对比形成鲜明又和谐清爽的色彩组合;红色玛瑙与绿松石和蓝色费昂斯珠(彩色釉料的陶珠)搭配,补色和对比色形成强烈的色彩组合。在西周的社会生活中,玉组佩是贵族身份的体现,身份越高组玉佩越复杂越长,玉璜尺寸越大数量越多;身份较低组玉佩简单而短小,玉璜尺寸越小数量越少(图4)。古代贵族间标榜步态有度,身份越高步子越小走得越缓,越显气派出众,风度优雅。西周玉器在玉材上仍然以和田玉(透闪石质)为主,但在颜色选择上比商代玉器广泛,也体现人们的审美时尚。

图4 西周组玉佩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饰品及其色彩

春秋时期的玉饰品基本延续了西周的遗风但数量上增多。玉饰品作为一种流行风尚占到所有出土玉器的70%以上。曾经作为礼器的玉璧、玉璜、玉琥彻底退出了礼器的行列,变成了贵族的配饰的一部分。到了战国时期,作为项链的玉组佩渐渐衰落,佩玉开始流行。玉佩饰的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玉观念的形成有关。主张“德治”的儒家学派赋予玉诸多美德,玉被人格化、道德化,成为儒家道德观念的载体[6]。

春秋战国玉饰品的色彩特点:1.复合材质带来的色彩美。春秋战国串饰的形状、材质和色彩都十分丰富。不同的材质带来了色彩的碰撞,混搭风衬托得佩戴者更加华美灵动。玉石用料有羊脂白玉、碧玉、墨玉、黄玉、彩石、玉髓、肉红玉髓、绿松石、玛瑙、水晶,琉璃等,质地色泽都很上乘。半透明洁白的羊脂玉,碧绿像深谷幽潭的碧玉,青中泛白的青白玉,漆黑光亮的墨玉,鹅黄色的黄玉,鸡血石色橘红色的玛瑙,晶莹剔透的无色水晶,五光十色的彩石,光怪陆离的琉璃珠,斑斓绚丽、光彩夺目。珠类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管形、菱形、方形、卵形、椭圆形、枣核、马蹄形、蚕形、贝形、花形、龟形和不规则形[7]。佩戴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单一佩戴也有成组佩戴。2.晶莹剔透的色彩美春秋战国时期水晶饰品激增,尤其是春秋五霸齐国的水晶饰品独树一帜。齐国都城临淄地处现今山东,以临淄为中心的数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盛产水晶。齐国不再使用红色玛瑙珠,也摒弃了中原常用的玉璜、玉鸟、玉蚕等小动物做配饰的风格,而是首创水晶、透明玛瑙雕刻的环、管等作为组佩,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水晶纯净透明,极少有杂质,玛瑙为透明状,几乎没有条带,晶莹剔透。无色透明的白水晶数量最多,是东周齐国水晶制品中最主要的品种。紫水晶数量较少,但在东周齐国水晶制品中最为重要。颜色为浅紫色至深紫色的水晶,可带有不同程度的褐色、红色或蓝色,颜色多分布不均匀,少数情况下可见颜色呈不规则的团块状、絮状茶晶。茶晶数量很少,颜色为烟色至棕褐色[8](图5)。3.多种工艺组合带来的色彩美。春秋战国时期金银细工、丝织、漆器、琉璃制品逐渐兴起。琢玉业和金银细工结合起来,创造了错金银镶嵌术新工艺。战国金链舞女玉佩是我国最杰出的玉组佩,也是金银细工和玉雕工艺相协作的精品。它以金链贯穿白玉舞女及璜、管、冲牙等组成佩饰(图6)。战国包金镶玉银带钩是金属铸造工艺与琢玉工艺相结合。带钩由白银制成通体鎏金,钩身正面镶嵌有三枚白玉玦,玉玦中心还各镶有一粒半球形琉璃彩珠,钩身前端镶入用白玉琢成的大雁头形弯钩。白玉色泽如脂,金属流光溢彩,金玉交相辉映,有种刚柔并济的美。

图5 玛瑙水晶串饰

图6 金链舞女玉佩

五、影响玉石色彩的因素

1.玉文化的影响

古人对于玉石某类色彩的崇拜和偏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礼三正记》记载:“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谓三统。” 三代祭礼颜色说被引申为一种上古王朝政权的天命循环论,以某一种颜色为其“符命”。夏代以黑色为天命色,相传夏禹获得天帝恩赐的黑色玉圭;商代以白色为天命色,相传商汤得天下有白狼衔钩入殿朝;周代赤色为天命色,相传赤雀衔书周文王授以天命。从玉文化视角重新审视三代的颜色礼俗好尚问题,用琼玉即红玛瑙的流行解说周人尚赤说,用墨色和墨绿色蛇纹石玉器的流行解说夏人尚黑说,并上溯至夏代之前的龙山文化和中原仰韶文化用玉。再用殷墟和妇好墓出土玉器中青白玉和白玉的逐渐增多现象解说殷人尚白说[9]。白玉为何在众玉石中脱颖而出,一是古人发现新疆和田玉中的白玉稀有,东输路途十分遥远不易。二是白玉的色泽质感刚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温润内敛、纯洁无瑕。三是白玉与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之间有一种固定的匹配关系。“天子佩白玉”的制度规定了物以稀为贵的白玉登上玉色谱系的金字塔尖。古人从多色玉崇拜转到白玉崇拜并一直延续至今。

2.玉石质地的影响

玉石质地决定了玉石的色彩,同一种类的玉石色彩受到产地和矿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玉石。例如我国湖北、陕西、云南、新疆均出产绿松石,产地不同颜色有天蓝色、草绿色、浅绿色、浅蓝色和绿色等。金属氧化物含量不同呈现色彩就不同,绿松石含铜较多就发蓝,含铁较多就发绿。玉石白色、青色和墨绿色取决于铁元素和铜元素的含量。古人对于玉料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贸易交流或战争掠夺等方式获得玉料。二是就地取材,当地产什么玉石就用什么,所以出土的玉器一般比较符合当地矿区玉石的色彩特征。例如红山文化地处东北地区西南部,这个地区的岫岩县盛产闪透石玉,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与岫岩的河磨玉非常接近。岫岩玉的颜色有黄绿、浅绿、翠绿、墨绿、乳白、浅白和黄蜡色等。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独山玉原玉石料,独山玉璜和独山玉簪等。仰韶文化和独山玉的主要产地都是现今河南省,独山玉的颜色有白色、翠绿、微红、绿色、紫色、黄色和黑色等。

3.权贵对风尚的影响

风尚指在一定社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权贵是社会风尚最强有力的塑造者和引领者,平民百姓对权贵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春秋时齐桓公好紫,举国上下都穿紫服;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在当时成为一种美妆时尚。玉器经历了新石器神玉时期到夏商周的王玉时期,尚玉的观念已经形成并趋于成熟。加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观念,佩玉已经成为古人最风雅的时尚,也是最重要的装饰。权贵们随时携带或佩戴,彰显品格身份和地位财富。相传春秋时期管仲用箭射中齐桓公所佩带钩,齐桓公才幸免一死。带钩被视为祥瑞之物在春秋战国风靡一时广为流行,王公贵族都争相佩戴。战国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白玉鹅首带钩,白玉质地上乘,色泽温润洁白,有红褐色沁。战国玉带钩的样式有方牌形玉带钩、扁担形玉带钩、宽腹式玉带钩、复合式双龙首玉带钩、龙首谷纹玉带钩、铜鎏金嵌玉青铜带钩等,这都是当时流行的款式。

结语

先秦时期在动荡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中国玉文化在此诞生并得到发展与前进。新石器时期的兴隆洼出土了最早的玉器-浅黄泛淡青色的玉玦,这说明玉的初始就是人身体的佩戴装饰物。当时古人已经认识到普通石头和玉石的差别,他们会筛选颜色美丽且质地坚硬的玉石来制作玉器。夏代绿松石、深色调的墨玉和深绿色玉占比多,有少量白玉、青玉和黄玉。商代白玉、青玉和青白玉增多,墨玉和墨绿色玉减少。色彩上有弃黑择白、由深转浅的趋势,并且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后世。西周从杂色玉崇拜变成了白玉崇拜,热衷红玛瑙配搭白玉和青白玉的色彩组合。春秋战国复合材质工艺的结合拓展了玉石饰品的色彩。玉石色彩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先秦时期宗教信仰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更迭,也体现了古人道德观念的建立和尚玉风尚的变迁。

猜你喜欢
绿松石白玉饰品
BLOOMHUB饰品买手店
晚秋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饰品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浅谈绿松石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
饰品与灵感间的故事
Turbulent structure and bursting process in multi-bend meander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