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楠,姜雯雯,张 静,丁 彬,王康宁,房 娜,王艳丽*
[1.青岛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分子影像科PET/CT中心,2.病理科,山东 青岛 266042]
患者男,49岁,腹痛3个月,食欲欠佳、干咳、低热1周;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双肺呼吸音减低;右下腹部触及10 cm×6 cm质硬包块,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阴囊右侧空虚,未扪及右侧睾丸。实验室检查: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 000 mIU/L。胸部CT:双肺多发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以胸膜下为著,最大直径约3.9 cm,边界清晰,平均CT值约26 HU;盆腔右侧10.6 cm×6.8 cm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可见钙化,CT值约30 HU;右侧阴囊空虚。全身18F-FDG PET/CT:双肺病灶呈环状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为7.9;盆腔肿块呈环状摄取增高,SUVmax为7.0(图1A~1C)。影像学综合诊断:原发隐睾恶性肿瘤并双肺转移。行全麻下盆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11.5 cm×7.0 cm×5.0 cm红褐色肿物,质脆;光镜下见大量细胞滋养层细胞及合体滋养层细胞,异型性明显,伴明显出血及坏死(图1D);免疫组织化学:CK(+),HCG(+),p63(+),HPL(+),inhibin(-),CD30(-),CD117(-),AFP(-),OCT4(-)。病理诊断:隐睾绒毛膜上皮细胞癌。
图1 隐睾绒毛膜上皮细胞癌伴多发肺转移 A~C.18F-FDG PET/CT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图(A)及轴位PET/CT图(B、C)示双肺病灶(红箭)及隐睾病灶(蓝箭)摄取增高; D.病理图(HE,×200)
讨论睾丸绒毛膜癌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及中间型滋养层细胞组成的睾丸恶性肿瘤,常转移至肺、肝、胃肠道、脑和肾上腺。隐睾患者发生风险较高,与睾丸自身发育异常及腹腔内局部温度过高、血运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有关。原发隐睾绒毛膜癌发病率极低而预后极差,因癌灶无法突破白膜且常伴内部出血坏死,平扫CT多见阴囊空虚,同侧腹股沟区域或盆腔内见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实性肿块,PET/CT呈边缘环状摄取异常增高,中央为出血坏死区。本病需与睾丸胚胎性癌相鉴别,后者甲胎蛋白多呈阳性,且预后更差。血清β-HCG升高对于诊断绒毛膜癌具有重要意义,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