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建华(山西省大同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试验中心)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生产程度的加深,对生猪养殖效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母猪批次化管理技术是目前国内提高生猪养殖效益的最佳手段之一。母猪批次化管理是一种利用生物学技术来进行的母猪繁殖的高效管理体系,主要按照母猪整体规模分群管理,同时按计划分批次生产。该技术包括同期发情技术、定时输精技术和定时分娩技术等。
传统的猪场母猪养殖生产模式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比如管理工作强度较大、疫病防控较难、饲料利用率低下、猪群的整齐度不高等缺点,所以传统模式下的母猪养殖成本较高且经济效益较低。母猪批次化生产将原本的连续化生产管理方式转变为按计划定期完成某一特定生产管理工作,各项工作操作时间规律有序,更易实现母猪的全进全出,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和母猪养殖效益。近几年,在非洲猪瘟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母猪批次化管理技术在猪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深受养殖者的认可。笔者通过分析母猪批次化管理技术要点和优点,为完善养猪业的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母猪批次化管理是将猪场母猪分为几个小组,人为调控猪群发情周期,使每组母猪群的发情期、排卵期、配种期和分娩期达到一致,是一种较先进科学的种猪养殖管理技术。母猪批次化管理模式使得母猪生产情况可控,批次间的生产时间间隔一致,还可降低母猪生产过程中疫病发生的概率。该技术使猪场母猪从生产到繁殖仔猪达到全进全出的严格管控,使得母猪生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通过对规模化猪场进行全面科学的清洁、消毒、杀菌灭虫等工作,做好母猪的生产管理控制工作,减少危害健康母猪的不良因素,全面保护猪群健康,降低猪场的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猪场养殖效益。
1.母猪定时输精技术。母猪定时输精是通过人为调节母猪生殖激素水平,从而使母猪群体的发情周期在可控范围内,在计划时间内实现性周期、卵泡发育水平和排卵期同步发生,最后同时进行人工授精。
(1)性周期同步化。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基础是性周期同步,人工诱导母猪群同期发情,并对猪群进行分批管理,便于调控饲粮营养水平,使猪群疾病预防可控。由于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生理状况不一致,所以性周期同步化技术所采用的方法不同。针对经产母猪通常采用新生仔猪同时断奶,来实现母猪性周期同步化。由于机体血液中高浓度催乳素和内源性阿片肽的抑制作用,经产母猪一般在哺乳期时不发情,在断奶后,没有仔猪刺激母猪乳头和乳房,母猪催乳素水平快速下降,使下丘脑能正常释放下丘脑释放激素,从而使母猪群同步开始新一轮的性周期。研究表明,经产母猪通常在仔猪断奶后一周内会出现发情,因此对仔猪群进行同步断奶有助于实现母猪发情同步化。对于后备母猪来说,母猪群的性周期一般不统一,可采用性激素来调控发情情况。烯丙孕素是一种可抑制母猪卵巢卵泡发育的人工合成的口服孕激素药物,具有延缓发情的功能,可通过每日饲喂烯丙孕素来抑制后备母猪性周期的重新启动,使母猪群处在相同的生理状态下,当停止饲喂该激素后重新开启性周期。在大型规模化养猪场,连续每天饲喂烯丙孕素,在半个月后停止饲喂,卵泡即可开始发育,一般在一周内开始发情。同时,饲喂烯丙孕素具有提高母猪产仔数和仔猪存活率的作用。
(2)卵泡发育同步化。当母猪群体实现性周期同步后,由于遗传因素、养殖管理水平、畜舍环境等因素的不完全相同,使母猪的卵泡发育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母猪发情时间达不到一致,不能实现群体水平的定时输精。促卵泡素的释放有利于卵泡的生长发育,促黄体素可促进卵泡的发育成熟和排卵。在后备母猪处于初情期或者经产母猪实现断奶后,受下丘脑释放激素的调节,可促进垂体合成和释放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促进卵泡发育。同时也可对处于初情期的后备母猪和断奶后的经产母猪同时注射孕马血清促性激素,可有效调节母猪卵泡发育水平,使卵泡发育同步化。在实际养殖管理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注射外源促性腺激素来实现卵泡的同步发育,达到母猪群体集中发情。除此之外,肾上腺素、瘦素、胰岛素等也会对哺乳仔猪断奶后的卵泡发育产生促进作用。
(3)排卵同步化。母猪定时输精的关键在于实现排卵同步化,当卵泡发育到一定水平后,母猪体内的促黄体素达到最高值,促进卵泡的排放。孕马血清促性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和促卵泡素均可促进卵泡的发育、成熟和释放。因此,通常在母猪处于发情周期时,用各种外源性激素处理,调整母猪的排卵时间,实现母猪排卵同步化。但是母猪个体间存在排卵前促黄体素峰值时间差异,无法实现排卵时间集中,所以为了使母猪同步排卵,通常还要用促排卵激素处理,确保母猪群的排卵时间同步化。此外,还要注意激素的注射时间,若注射时间过早,可能会导致卵巢囊肿,使很多未成熟的卵泡提前排出,抑制母猪发情;若是注射时间过晚,使注射外源性激素产生的促黄体素峰值和内源性峰值重叠,产生大量小卵泡,缩短发情周期。一般对处于初情期前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分别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处理80小时和72小时后,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0小时后,母猪群开始集中排卵。
(4)人工授精技术。早在20世纪末,许多欧洲发达国家的养猪场已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该技术可实现猪群遗传基因的改良,还能避免母猪通过精液感染生殖障碍性疾病。在实现母猪性周期、卵泡发育和排卵期同步化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使母猪定时输精工作事半功倍,是目前大型养猪场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的必要环节。为了促进卵子受精,精子一般需要提前到达输卵管的壶腹部,在母猪排卵前的1小时内完成输精,并在母猪出现静立反射12小时后开始输精。通常采用在母猪发情期间进行间隔24小时的两次人工授精,可极大地提高卵子受精的成功率。
2.母猪定时分娩技术。研究表明,母猪的平均妊娠期为114天,所以批次化管理的妊娠母猪需在妊娠期114天左右3天内完成集中分娩。若是母猪在该时间段没有分娩迹象,通常采用注射前列腺素或其类似物,通过分解妊娠黄体和加速子宫收缩来诱导分娩。一般在肌内注射氯前列醇钠1天后,可使大多数母猪完成分娩。特别注意激素注射时间,若是注射时间过早,会增加母猪产仔时长,增加死胎数,降低仔猪出生率和存活率。
母猪批次化管理技术在大型规模化养猪场更能发挥其优势。该技术具有提高免疫管理水平、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仔猪生产均衡性、养殖人员工作效率、全面实现猪群的健康管理等优点。
1.疫病防控方面。通过对母猪实施批次化生产管理,可预估猪群健康现状,减少在母猪生产中的药物使用,降低猪场的养殖成本。并可提升饲养过程中的饲料转化率,对猪场母猪实施全进全出策略,对出栏成功后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全面净化猪场设施设备,从根源上减少病原的滋生。批次化管理还有利于同时对同批次母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母猪群的整体免疫力,避免患病母猪间的交叉感染,极大地降低了猪群病死率。同时,批次化管理能减少猪群和人员与外界接触机会,有效阻断疫病的传播,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提升仔猪出生率。
2.饲养管理方面。分批次管理使得猪场的生产管理更规范合理,可有效提高母猪管理技术水平和规范化程度,能有效避免猪场生产中的难管理和不稳定等问题的出现,充分利用猪场设施设备,使大型规模化养猪场更易管理控制。母猪分批次饲养管理方式有利于调节猪舍温度、通风、环境卫生情况等,严格掌控母猪出栏进栏和空栏时间,猪舍的杀菌消毒工作可统一进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可对不同批次母猪分配不同配料且营养充足的饲粮,根据不同年龄、体重等分群管理并给予最合适的饲料配方,促进营养成分的全面吸收,提高母猪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等指标,实现精准饲养,节约饲料成本。在母猪分批次生产过程中,还可采用人工干预方式对母猪进行同期发情,强化母猪群的统一管理程度,降低猪群管理难度。
3.生产成绩方面。母猪分批次管理可解决经产母猪在断奶初期发情率低下和隐性发情情况,缩短母猪妊娠间隔期,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不同于传统饲养管理模式下出现的母猪带仔能力较弱、产奶量不足等情况,批次化管理要求养殖人员对饲料营养、饮水重点监管,使批次母猪生产的同批次仔猪更易饲养,提高仔猪成活率,整群仔猪数量多且养殖整齐度高,实现猪群的均衡生产。同时还可对仔猪进行科学划分,提高猪舍利用率和饲料转化率,增强猪场管理整齐度。
母猪批次化管理是大型养猪企业实现养猪智能化和工业化的基础,是实现种猪全进全出的前提。该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关于该技术的研究也迅速增多,目前国内多数大型养猪场已基本实现母猪批次化管理,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母猪批次化管理技术是未来养猪业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