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清婉涌钱塘

2022-12-01 10:49沈烨
杭州 2022年18期
关键词:张琴落霞抚琴

沈烨

位于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设有古琴专题陈列“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走进这个常设展区,仿佛步入了琴声悠悠的历史长廊,一段又一段光辉的往事铺设其中,参观者心中对古琴清澈的爱被一点点唤起。

观众在这个展区中可以看到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古琴有七弦。据载,舜为琴定了五弦,文王又增了一弦,武王伐纣后再增一弦,终为七弦。此处所说的“落霞式”指的是琴的款式,据说古人面对瞬息万变的晚霞,心潮澎湃,创制了两侧呈对称波状曲线的琴。“彩凤鸣岐”是这张琴的名字,出自《国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鸑鷟是彩凤的别称,“彩凤鸣岐”象征着太平盛世的来临,唐朝时国力强盛,在琴身上刻制这四个字寄托着斫琴人美好的祝愿。那么,这张琴出自谁之手呢?根据琴腹腔内的正楷题款“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可以判断出此琴乃蜀中琴神雷威亲斫。如此名贵之琴又是如何来到浙江省博物馆的呢?关于她的前世,多是猜测,至于“她最初的主人是谁”更是众说纷纭。可以确定的是,她曾流落清王府,也被近代古琴名家杨宗稷抚过,最后,一个叫徐桴的浙江镇海人收购了她。徐桴的一生可谓传奇,未及弱冠成了清朝最后的秀才,长大后更是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政商两界,此外,他还精通音律,在机缘巧合之下,收获了这张“彩凤鸣岐”。新中国成立以后,徐桴的后人把这张琴捐给了国家。辗转之后,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在浙博安了家。

古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这是琴的魅力所致,也与历代文人士大夫推崇有关。手指触碰琴弦,古琴细弱的身躯发出了清冷悠远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昨日的传奇和今生的伟愿。这番意境正契合士大夫群体的心意,琴声中的那一点内容说出了文人士大夫不与人言的凌风傲骨和超凡脱俗。李白有诗《听蜀僧濬弹琴》,韩愈写过《听颖师弹琴》,白居易则写下了《听弹古渌水》,贾岛呢,写过一首《听乐山人弹易水》,这些传世诗文无不印证了琴与文人无法说透的联系。

历代文人士大夫都愿意把心安放在古琴身上,这可能与古琴儒道相融的特点有关。古琴曲最初的来源是儒家的礼乐,因此,儒家入世的精神、中正平和的态度始终贯穿于古琴的发展中。当文人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后,古琴才真正成为表达自我的乐器。不过,在我们的古代文化中,“自我”是罕见的,代替其出现的是借抚琴去追求无为与逍遥、自然与和谐,这是道家的要义,是“自我”幻化后寻来的慰藉。如此,文人士大夫能不视古琴为“知己”吗?

古琴与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杭州还形成了古琴的一个重要流派——浙派古琴。浙派古琴形成于南宋末年,以杭州为中心,影响了周边,繁盛了元、明两代,到了清末,逐渐失了势头。不过,到了20世纪,在琴家徐元白先生的力倡之下,浙派古琴又得到了新生,像大家熟知的“西湖琴社”便是徐元白先生组织的以琴说艺的文化团体,马一浮、张宗祥、张大千等大家都曾参与其中,为20世纪40年代的杭州留下了诸多风雅。

在众多古琴流派中,浙派古琴独具特色。一般来说,“微、妙、圆、通”是浙派古琴的音色特点,“清、微、淡、远”则是其艺术境界。对于外行来说,理解这八个字实属困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面前有一位仙女正在抚琴,她的手指仿佛迈着轻快的舞步,渐渐地,她的手指慢了下来,琴声也逐渐黯淡,她仿佛收到了一个即将结束的命令,同时,作为听众的我们也心知肚明,这支曲即将终了。这就是浙派古琴的一大特点,也就是曲终之前会有慢下来的提 示。当然,在不同的曲子中,慢下来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听曲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相比左手手指,仙女的右手手指更加忙碌。仔细听,我们可以感受到整首曲子没有什么装饰感,也听不到什么摩擦声响,让人感觉特别有古味,这就是所谓的“声多韵少”。这是浙派古琴重视右手指法的表现。演奏结束,回味一下,整个过程让人赏心悦目,每一个音符都被精心雕饰,每一段曲子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有轻有重,有疾有徐,没有一个瞬间是敷衍过去的。听后,我们还会觉得余音绕梁,这与浙派古琴擅用泛音不无关系。

在如今的杭州,还有很多古琴社团,汇集了一群古琴同好。对于忙碌了一天的职场人来说,抚琴是一剂心灵良药。手指舞蹈间,全身放空了,琴声飞扬中,遥远的记忆回归了。最后,悄悄地说,在弹拨乐器中,古琴算是比较容易入门的呢。

猜你喜欢
张琴落霞抚琴
向往的列宁小学
《落霞云归》《梦园》
相如琴台何处寻
清明
滕王阁
农村留守儿童
抚琴只为弹一曲错过
抚琴唱晚
千万富太火烧万贯家产
称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