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探究
——以南花村为例

2022-12-01 15:11甘定富
农村实用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花苗村落传统

罗 书 甘定富

(1.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9;2.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上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优秀传统村落文化正逐渐衰落,对优秀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2020年全国宣布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纽带,文化的保护,即是民族的自我保护。时代在发展,传统文化却渐渐消失,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迫在眉睫,而合理的保护措施则是文化保护实现的基础,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更是文化自信的保障。乡村振兴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它能有效地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底蕴。2021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乡村振兴局,优秀传统村落文化也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传统村落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1 南花村概况

南花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三颗树镇东南部,距离凯里市区16公里,南花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有潘氏、龙氏、杨氏三个姓氏,潘氏最早迁移来到南花村,也是村里的大姓,占据全村人口的50%以上。南花苗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物产丰富多彩,是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比较齐全的代表之一。

南花苗寨地处巴拉河河畔,“花”即指“欧花河”,“南”即指河的下游,“南花”则指居住在河的下游的苗寨。关于南花苗寨的建寨有三个传说:一、传说老鸦村一村民的大白鹅飞到南花坡,在那里生存下来并繁衍出了12只小白鹅,一年后,当南花坡的南面开满兰花时大白鹅的主人正好来到此地砍柴,大白鹅便向主人表示那地是风水宝地,它已在此地等候主人多时,主人便举家迁到南花坡来居住,故称其为南花苗寨。二、传说老鸦村一位老妇人的母鸡飞到南面的山上即现在的南花村,妇人找到母鸡时其已在这里下了12个鸡蛋,妇人对母鸡说只要它能全部孵出12只小鸡,我们便搬来此地居住,后来母鸡真的全部孵出了十二只小鸡,妇人和她的村民们就搬到此地居住了。三、传说元明清时,地方动乱,潘家为了生存搬到现在的南花村,看到野猪在水塘里洗澡,村民认为这里水资源丰富,适合居住便在此地定居了,又因为鬼师占卜时需要一个有12人的喝酒仪式,但潘家人少,便叫上杨家和龙家一起,他们杀鸡喝血结为兄弟,便形成今天以三大姓氏为主南花村。

2 文化核心的保护

斯图尔德在其文化生态学中研究提出了文化核心、文化类型、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等重要概念。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特征是在逐渐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任何文化中都有一部分文化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于其余文化特征所受的影响,即称为文化核心。文化核心具有独特的特点,文化核心是文化系统的决定因素,斯图尔德把文化系统的决定因素分为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核心制度包括技术经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南花苗寨有自己的一整套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系统,物质文化有巴拉河大峡谷、南花大桥、潘家老宅、福音堂等,非物质文化有竹编工艺、传统吊脚楼建筑工艺、苗锦制作工艺、苗族马尾笠制作工艺、牯藏节、吃新节、苗年节等。这些文化项目共同构成了南花苗寨的文化系统,而非物质文化则是南花苗寨独特的文化特征,是南花苗寨的文化核心。

文化核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或一个村庄的文化源泉,也是文化的根基。它是浓缩着该民族,该地域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事项,凝结着民族情感和认同,具有极强的文化展示和传统功能。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物质文化的保护差异极小,大概都为传统建筑、文物古迹、自然景观等,但很多非物质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几乎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代表,抓住传统村落的文化核心,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核心,一方面能掌握文化系统中的核心文化特征,有利于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核心更能凝聚人心,只有人在,才有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而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才更有意义。

3 “圣境”文化的保护

圣境,包括自然和文化圣境,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并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会不断发生新陈代谢,再生创造。即圣境也在不断的变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如此,圣境文化才充满生命力,才会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南花苗寨有很多“圣境”文化表现,如福音堂、长寿井、夫妻树、牯藏节、潘家墓群等。

“圣境”一词借用于宗教领域,指一种神圣的空间。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圣境”既指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圣境”,也包括今天自然科学领域创造的一个新的概念——“自然圣境”。“圣境”浓缩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人们共同认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制度法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时空表现,如节庆、仪式、宗祠、寺庙、神山、神湖、神林等。

南花苗寨福音堂,原址建于清朝末期,后因为种种原因而损坏,现今的福音堂于1994年在原址上修建而成。1896年英国传教士韦伯在黔东面的清水江流域和巴拉河畔的南花苗寨传教,同当年柏格理在石门坎传教一样,南花苗寨布道员潘寿山和韦伯一边帮苗族人民治病,一边进行传教活动,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吸引了很多苗族人民群众信仰了基督教。1989年韦伯因病回国,澳大利亚传教士弗莱明接替韦伯的传教工作,与潘寿山一起在南花苗寨进行传教,在传教过程中他们结识了只有15岁却勤奋好学的苗族少年潘崇德,但不幸的是这一年他们遭到当地党的追杀,弗莱明和潘寿山为了保护潘崇德被杀害。从此以后潘崇德便一直在南花苗寨传教,并进行许多工益事业,他在南花苗寨受到苗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并在此地修建了教堂。

潘祖公太之墓,位于南花苗寨上寨的古树群下面,是潘姓的祖先墓群。2015年南花苗寨潘姓在此群墓前立了石碑,碑文记载了潘氏祖先从第四代到第九代的男性祖先名字。

长寿井,位于南花苗寨后山的半山腰中,井水常年流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南花人,井水没有参杂任何杂质,夏天冰凉爽快,带有一丝丝的甘甜,游客来南花苗寨旅游时总要尝尝这长寿井井水的甘甜,有的甚至大老远的接这长寿井的井水回家给老人也尝尝。此外南花苗寨还有另一水井——南花神井,南花神井哥长寿井共同养育了南花苗寨一村的人。

南花苗寨古树群,位于巴拉河畔的南花村,水资源丰富,树木繁茂,因此孕育出了南花苗寨的巴拉河畔古树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古树群是南花苗寨的神林,南花苗寨根据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保护了些片高大粗壮的树林。在古树群中最为有代表的即是夫妻树,夫妻树又高又粗,每颗树要三个成年人手拉着手才能抱住。夫妻树是南花苗寨人们精神信仰的寄托,许多不能生育的夫妻会经常来夫妻树下求子,而已有孩子的夫妻也会来夫妻树下祈求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牯藏节,是南花苗寨最为隆重的祭祖仪式,一般13年举行一次,杀牛祭祖是牯藏节的重要内容,另外还有斗牛,吹芦笙等活动。根据南花村老一辈人的描述,举行牯藏节大概有三个形式,首先是引龙神,其次是敲锣打鼓,最后是引龙回家。

福音堂、潘祖公太之墓、牯藏节即是南花苗寨的“文化圣境”中的文化,古树群、长寿井、南花神井、夫妻树则是“自然圣境”中的文化。“圣境”具有承载和表现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每一个“圣境”,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南花苗寨的圣境文化保护,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于一体,至少在当今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是一个有效的保护措施。

4 传统村落文化振兴的途径

经济发展是文化振兴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需要经济作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再好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都无法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落实到实处。南花苗寨是比较早的列入国家传统村落文化名录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也较早。在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支持下,在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背景下,南花村也积极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巴拉河畔建立了很多南花现代种植基地,推广种植,促进南花苗寨的经济发展。另外贵州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也可以借助打造贵州全域旅游的机会进行开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文化的振兴,进而促进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人们的收入,推进传统村落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进一步实现文化繁荣发展,使文化振兴达到可持续发展。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文化振兴的保障。2020年全国宣布脱贫,人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21年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成立乡村振兴局。历经三次审议,乡村振兴促进法也于4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建立,从此,三农领域稳固根本、稳定预期、利益长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落地根生。乡村振兴促进法聚焦增加农名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核心任务,对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做出明确规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要制度、重要机制固定下来,阐明乡村振兴往哪走、怎么走、跟谁走等重大问题,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农法治重器。传统村落文化要振兴,必须依靠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网络宣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工具。现代社会不同于以前的社会,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我们更多的也生活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可见网络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过去我们的文化旅游都是人们亲自到景点亲身感受,但现代信息社会却大不相同,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微视频等各大网络视频APP上人们常评论:一天在家也可以看遍世界各地的旅游景区。传统村落文化振兴也应当依托各大网络视频APP,通过图片和小视频等进行宣传,打造异彩纷呈的乡村文化旅游,让那些忙于上班而又没有时间的人们也可用通过网络工具进行虚拟空间的文化旅游,从而提升人们的文明程度,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振兴。

乡村振兴必须有人振兴,人才振兴是文化振兴的引力。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乡村振兴为农村地区某发展,乡村振兴除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还要人才振兴,人才是根本,是文化振兴的牵引,只有人才能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以要完善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或善于吸收乡村以外的优秀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建设。在文化振兴方面,积极引进与之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民族学专业、民俗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相关的专业人才。因为专业人才不仅能在纵向上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承,更能在横向上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繁荣发展。

5 结语

纵观许多传统村落,在其文化保护中,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几乎千篇一律,虽然大家都夸夸其谈的谈各种保护措施,但好像保护的效果并不明显,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渐渐的消失,导致很多传统村落成为了空壳子。圣境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圣境文化往往是传统村落核心文化的象征,是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内容。圣境文化精华的传承,是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关键。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照搬其他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做得好的村落,因为每个村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不同的保护措施,只有做到根据实情做出的保护措施才最为有效率。南花苗寨有自己独特文化核心和圣境文化,而对文化核心和圣境文化的保护则有利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现整个文化系统的保护。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任务完成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而经济发展助文化发展,乡村促进法作为文化发展的保障,网络作为文化发展的工具,人才作为文化发展的引力,它们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输血”与“造血”的功能和途径,是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谋划和书写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必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花苗村落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小花苗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