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水稻精准高效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2022-12-01 14:16王晓慧蒋梦侠杜文平王丹丹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病虫植保农药

王晓慧,蒋梦侠,蒲 倍,谢 桃,杜文平,王丹丹

(1.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三台 621100;2.四川台沃新秀健康植物保护服务有限公司,四川 三台 621100)

1 水稻病虫害防控现状

1.1 防治时期不佳

目前,川渝地区水稻病虫防治主要依靠经验主义。因区域小气候不同、虫口基数不同、品种抗性不同,同期栽插的水稻在防治时间上也有差异。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病虫测报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农户凭经验或随大流,轻防重治现象较为普遍,以见虫治虫、见病治病的防治方式为主。往往错失防治最佳时期而导致防效差、用药量大、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

1.2 防治器械传统

农户传统种植所用的防治器械,仍然以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为主,该器械在川渝丘区及山区使用方便,但其雾化程度低导致农药利用率低,喷药部位以中上部叶片为主,一些内吸性差的药剂无法及时传输到下部茎叶,且雾滴易挥发和飘逸导致流失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影响防治效果与防治效率。

1.3 防治技术落后

农户对水稻病虫害的识别能力较差,既不能准确测报,购药时又无法准确描述病虫害类别及危害症状,不对路或下大包围的用药方式普遍。药剂稀释方法、喷药时温度、喷药时水位、病虫的生态位、药剂混用等技术掌握不到位,导致过量使用农药、盲目用药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

1.4 社会化服务不足

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构建,需要懂植保技术的人员、专业的预测预报设备、适宜的高功效器械、高水平的作业队伍、健全的服务机制,由于公益性的基层植保机构人员少、防控器械缺失、工作经费不足,致使植保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严重不足。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突出,经营性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少,统防统治为主的社会化服务面仅占30%左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准高效绿色防控效果。

2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2.1 生态调控技术

2.1.1 优选品种 优选品种是最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措施。在品种选择上,应选用抗病、抗倒伏、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川渝稻区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其中纹枯病是常发性病害。在本稻区的发生面积最大,但造成的危害及损失较小,稻曲病目前发生较轻,但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品种选择时应重点关注。同时,区域主栽水稻品种应适时进行轮换,以防病害生理小种的积累而导致病害加重或防治难度增加。近3年来,笔者重点推广了“泰优粤禾丝苗”“深两优粤禾丝苗”等品质优、抗性强的品种。

2.1.2 培育壮秧 为防种子带菌,在种子处理上,一是通过风选、水选、色选等方式进行选种,剔除不饱满种子、病粒种子、霉变种子等。二是播种前进行晒种,以增强水稻种皮透性,提高种子发芽势。三是进行浸种,先采用日浸夜露的方式清水浸种至稻种充分吸胀,再用咪鲜胺、芸苔素内酯等进行药剂浸种,增加RNA聚合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预防病害。四是进行催芽,将稻谷催芽至露白后播种,可促进出苗整齐,增强苗期抗性。

育秧方式上,大力推行集中育秧。采取“种子处理-铺有机基质底料-喷淋水-播种-盖种-暗化催芽-苗期管理”标准化育秧,机插秧龄一般控制在20~25d,苗高控制在15~18cm,手栽秧龄不超过40d,以促进秧苗健壮整齐、根系发达,增强抗病能力。

2.1.3 健身栽培 一是翻耕晒田。稻桩、寄主残株、禾本科杂草茎杆、植株根际、土隙等是病菌、虫卵的越冬场所,对稻田提前翻耕抗晒,利用紫外线杀菌,破坏病菌、虫卵越冬环境,减少病菌及虫卵基数。二是灌水灭蛹。通过淹水的方式,减少土壤中氧气供应量,利用害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降低虫源基数,尤其冬闲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d,可杀死70%~80%的螟蛹。同时,将淹水时浮起的病稻草渣及菌核等捞出堆埋处理,以减少菌源基数。三是水旱轮作。轮作中以水旱轮作为佳,水旱轮作可打破连作建立的微生物群落关系,让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趋于正常,保护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施用量。且轮作有利于土壤养分平衡,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而增强抗性。四是合理密植。根据区域气候、品种特性、栽培模式,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推广宽窄行种植,川渝地区可采取宽行0.4m、窄行0.25m,株距0.18m的栽植模式,利于提高植株受光面,减少荫蔽,营造不利病虫生存的环境。五是科学管水。前期掌握“浅水栽秧、寸水分蘖”的用水原则,稻田避免长期深灌,达到目标有效穗数90%左右控水晾田,拔节期施肥时复浅水,落干后再晾田7d,灌浆期以浅水层和干湿交替为主,抽穗后25~30d以湿润为主。通过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协调土壤水、肥、气、热,控制分蘖苗数以保障合理的群体密度,增强田间透风透光性,减少病菌虫卵的滋生。六是平衡施肥。依据水稻各个时期对养分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科学合理施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优选“有机肥+配方肥”,平衡补充水稻生长所需养分,形成健壮的营养体,尤其应注意防止偏施氮肥导致的旺长、倒伏、易发病现象,提高水稻抗性。

2.2 理化诱控技术

2.2.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作为用电来源,其将白天太阳能发的电贮存起来,晚上放电给杀虫灯具,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夜晚亮灯诱杀害虫。杀虫灯对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的成虫诱杀效果好。一般每2~3hm2稻田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安装时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m,并应注意及时更换接虫袋。

2.2.2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 通过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化合物,诱杀害虫雄虫,破坏雌雄交配减少产卵,降低害虫密度,主要对稻纵卷叶螟与水稻二化螟诱杀效果较好。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羽化初期开始放置诱捕器,每667m2放置1个诱捕器,内置1枚诱芯,30d左右更换1次诱芯,诱捕器放置高度应高于水稻10cm左右。

2.2.3 诱虫板 诱虫板主要利用昆虫的趋色性,根据主要防治的虫害类别,可选择黄板及蓝板,将诱虫板悬挂于距离水稻上部15~20cm对水稻的蚜虫、蓟马、叶婵等进行防治。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构建生物多样性 在田埂种植大豆、向日葵、波斯菊类植物或与水稻同科的禾本科作物,建造天敌诱集和保育带,人为提供天敌栖息场所,为稻田蜘蛛提供过度场。春耕及夏收夏种时田埂杂草不用割光,保留部分为害虫天敌提供过渡场所。也可田埂种植禾本科植物香根草诱集稻螟成虫产卵防杀。

2.3.2 生物天敌释放 运用稻螟赤眼螟(或黄赤眼蜂、甘核·螟黄赤眼蜂)或杀虫卡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虫害发蛾初期,以每667m2放蜂1万头,每隔5d左右放蜂1次,视田间虫情每代次放蜂2~3次。

2.3.3 “稻+鸭”生态种养模式 “稻+鸭”生态种养指在水稻插秧返青成活(直播秧5叶)后,将12~15d龄的雏鸭放养于稻田内,实行稻鸭共育、共生共长的农业生产方式,“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可有效防除稻田杂草,增加稻田收入。鸭苗应选择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善活动、耐粗放、喜野生的花边鸭等品种。每667m2放养鸭苗的最佳数量为8~12只,保障杂草防除效果的同时也能基本保障鸭子对食物的需求量,鸭子捕捉售卖的时期为水稻乳熟期,以防鸭子吃食稻谷。

2.3.4 以菌治虫治病 以植物源农药或生物菌防治水稻病虫害。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印楝素等防治,飞虱选用印楝素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选用井冈·蜡芽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防治,稻瘟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进行药剂防治时,应关注天气情况,如温度、雨水等。

2.4 科学用药、统防统治

统一病虫测报,重点做好水稻螟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常发性水稻病虫害及突发性迁飞害虫的预测预报。统一开方配药,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用药,优选植物源及生物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统一组织实施,发动村社组织或专业服务队伍,采用植保无人机及高功效器械防治。统一防治时间,分片集中喷药,可统一杀灭某一龄期害虫或某一发育阶段的病菌,残留下来的病虫发生、发育状况相对一致,由于病虫的发生发育的同步化,减少了区域病虫发生的差异性,可以降低后期监测难度。

3 主要成效

3.1 防治规模大、应用效果好

2019~2021年,笔者团队在川渝两地27个县(市、区)共计开展了水稻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应用1.73×105hm2,其中,推广稻鸭共育生态种养1.02×104hm2,工厂化集中育秧5.7×103hm2,推广了太阳能频振杀虫灯7800余盏、性诱捕器9万个、粘虫板30万张、生物农药216t。同时,在川渝地区建立了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21个。

3.2 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通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水稻减少农药施用次数2~3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7%。平均减少农药投入30~50元/667m2、增产10%~30%、综合增收600~800元/667m2。其中每667m2节本增收(用工、用药)150元,增产增收100~150元,提质增收约150~200元,养殖增收约200~300元。

3.3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规范了用药种类、用药数量、用药时期,降低了农药残留,稻谷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有效提高了病虫的防治效果,减少了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于保障农产品数量及质量安全。尤其是稻鸭共育,种养循环产业的大米往往被消费者争相购买,供不应求,售价比传统种植大米高出2~3元/kg。

3.4 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队伍

成立了植保无人机技能培训学校,对植保无人机的飞行技巧、维护保养、病虫害测报诊断、科学防治技术及相应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培训,已累计培训300余人,并建立了一支由120余人组成,懂绿色防控技术的植保无人机作业队伍。有镇、村、社植保技术人员近100人,负责前期病虫害预测预报、中期防治技术指导及后期防治效果评估。配有高功效植保施用器械750余台套,其中植保无人机45台,日作业能力达2600hm2以上。

3.5 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为确保病虫害防控技术得以落实,需要有科学的技术体系及健全的管理体系。绿色防控的根本是对病虫实行科学管理,从生态调节入手,控制发生、控制危害、防止损失,是一种基于"绿色、生态、高效、低碳、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是一种系统工程。公司结合水稻病虫防控相关标准制定了“达标防治、对症用药、适时适量”的基本技术准则及“健身栽培+物理调控+生态调控+生化控制”的防控技术模式。构建了“植保技术人员+机手指导人员+村社作业人员”的服务队伍,形成了“防效评价+作业面积+用药总量”的考核管理机制。制定了技术规程1个,作业规程3个。

3.6 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植保社会化服务”的推广模式,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并妥善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推广生物防控技术,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建议

4.1 加强各项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应用

水稻绿色防控单项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较多,水稻单项社会化服务也较多,如单一的测报服务、技术服务、药剂供给、作业服务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绿色防控的作用。为提升绿色防控效果,需要加大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将已有的产品、技术、设备进行集成及整合,以应对病虫害持续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形,从而有效地防控、治理水稻的各种病虫害。

4.2 加强高效型植保器械普及水平

笔者在三台县永明镇对7种施药器械喷雾方式在水稻冠层雾滴沉积分布规律及农药利用率进行分析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在作物上的农药沉积量明显高于背负式、拉杆式和担架式喷雾器等地面器械,即可显著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喷药量且作业效率高。在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防治时,还应进行助剂及喷头的筛选,不同的助剂及喷头对农药沉积利用率、雾滴分布均匀度、雾滴参数、雾化效果均有显著影响。

4.3 加强绿色防控宣传培训

农业部门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要加大宣传与培训,不断增强农户绿色防控的意识,促进技术的落地应用。水稻病虫害高效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需要农业相关部门重视,但最终使用该技术的是广大水稻种植户,应进一步强化宣传及技术培训,辅以适当的政策倾斜,以促使该技术的落地使用。

4.4 大力推进公共植保与社会化服务

一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把植保工作列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病虫测报站(点),做到精准测报。二是积极组建层级分明、分工合理的绿色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促进绿色防控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三是根据川渝地区特点,在重点推广植保无人机等高功效防治器械的同时,组建一批覆盖全域的专业化防控队伍,做到精准防控、精准配方、精准施药。

猜你喜欢
病虫植保农药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山西阳高:植保无人机 春耕显威力
果园病虫无公害防治助农提质增效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山西省果树中后期病虫预报
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