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及其实践路径

2022-12-01 11:01李静静
山西农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红色党组织

□李静静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与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外在基础逐渐得到夯实,人们愈来愈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与治理有效的内在意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可见,实现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外在体制机制的约束,更为基础与关键的是发挥文化的软治理功能。

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特色文化,探索“文化+基层治理”新模式,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共同创造且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成并广泛分布于我国农村地区,其独特的意识形态性、先进性、人民性等特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乡村治理中可利用的宝贵文化资源。

1 红色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重视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历史与时代赋予的独特优势,发挥着政治引领、道德教化、制度创新、社会整合等重要功能。

第一,红色文化对建设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组织振兴是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与全面振兴的基础和保障,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精神的现实写照,对当代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政治引领、价值塑造的导向作用。其所倡导的崇高思想境界、革命道德情操与优良传统激励着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使得村级党组织、党支部班子以及党员积极为农业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幸福,进而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显然,红色文化对基层党组织具有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引导基层党组织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高政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塑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

第二,红色文化对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文明乡风的重塑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价值信念与内容丰富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育人载体。我国红色文化多分布于发展较为落后的革命老区,在地理空间上更易被农民所接近,在精神内涵上更易被农民所认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纷纷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还原和再现革命场景,以此弘扬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意蕴,规范农民个体的行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并推动文明乡风的重塑。因此,红色文化在乡村现代化治理中对农民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能够涵养公共品德,激发乡土情结、互助情怀及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红色文化对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创新功能。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承扬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红色文化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突破创新的鲜明特征。可见,创新是国家现代化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红色文化随着时代特征与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创新,逐渐打造“文化+治理”的创新体制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助力。

第四,红色文化对群众力量的凝聚、乡土秩序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整合功能。红色文化中的革命遗址、纪念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等对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合、规范、引导其思想并将之转化为人们邻里互助、协同参与的治理准则,重塑乡村公共性,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核心,其所倡导的红色文化蕴含着集体主义的先进精神,能够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让农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乡村治理的主人,促使农民从“看的心态”向“干的意识”转变,也是促进乡村真正实现善治的重要标志。当前,乡村社会逐渐呈现出利益分散、结构复杂的发展特点,红色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愈加重要。正如汤因比所言,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才能接触到另一种文明的实质[2]。因此,红色文化依托社会整合的功能优势,能够激发群众自觉性,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重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凝聚强大合力。

2 利用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文化治理是现代化治理中的内在约束力,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长期实践斗争的理论成果,其治理效能具有更为根本、更为持久的特点。

当前,乡村振兴进入全面实施与推进阶段,对治理主体的素质与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乡村现代化治理的领导核心。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红色文化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独特功能,将红色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内在优势与效能,实现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1 进行党性教育,夯实治理根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核心力量。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3]。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依然存在政治领导“弱化”、社会治理“边缘化”以及制度执行“虚化”等问题,因此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党性教育实践,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治理功能成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形式。

第一,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内化提升。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挖掘各地红色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实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政、兴党的政治训育作用,以红色文化开展党性教育实践。特别是针对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切实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党性教育之中,在党课培训、理论宣传、政策执行中增强党员干部对红色文化的感知、理解、与认同。

第二,以红色基因为内核,推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规范先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红色文化基因能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组织原则,增强党组织的规范性与严密性,进而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缺失、管理不严等问题。

第三,以红色精神为指导,推动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的提质增效。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民服务、顾全大局等革命精神,对于解决当前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弄虚作假、敷衍塞责、懒政怠政等行为具有重要的规约作用。坚持红色革命精神引领,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清正廉洁、顾全大局及为民服务等意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打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因此,通过红色文化进行党性教育,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能促使党员在认知、思想和行为等层面获得进步与提升,从而夯实党在乡村社会的治理根基。

2.2 继承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凝聚群众共识,引导基层自治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快县域城乡融合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举。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政党、企业、社会组织、民间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随着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以地缘、血缘及集体经济边界为基础的乡村社会结构正在不同程度消解,以复杂业缘关系为主体的新型社区将不断涌现,乡村社会结构、价值观和群众需求日益松散化、多元化和多样化,加之公共资源的拥挤化和利益的复杂化[4],乡村公共性日渐式微,加大了基层治理的难度,这就需要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村规民约,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来进行治理,即需要基层党组织通过一种内在力量凝聚群众共识,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增强群众的自律自治性。

红色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凝聚群众共识,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乡村要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提升全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使群众基于对共同利益的体认和关怀,意识到通过其治理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实现自身利益与乡村公共利益的和谐共生。红色文化作为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其产生、发展最为重要的主体力量,也正是因为民族自觉性与主体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大众团结起来,主动汇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成功。

当前,承扬红色文化精神,能够激发民众的公共参与意识,促使其主动进入乡村治理场域,自觉参与基层政治生活。所以,要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现代化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其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宽容、友好、团结合作为核心的公共精神激励群众自律自治,进而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团结协作、有序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3 依托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基因,推动基层法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5],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法治”作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制度性约束力量,是乡村有效治理的根本保障。

现阶段,随着农村社会分散化、利益多元化等特征的凸显,社会治理问题也愈加复杂,必须依托制度的刚性力量来化解乡村社会的矛盾冲突,引导人们按规章办事,推动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与善治目标的达成。法治是化解农村基层治理公共性难题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6]。良好法治环境的建构需要依托制度文化的内在支撑,而红色文化中关于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理论、方针、政策,正是红色文化制度形态的具体体现,也是红色文化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与动力支撑。

因此,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现代化治理中的社会整合功能,需要依托红色制度文化,制定常态化机制,提升制度的效能,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治理效能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乡村社会法治环境的建构要在坚持红色文化精神的前提下,整合乡村内部的各种社会问题,改变碎片化的法治体系,提升治理能力,降低治理成本,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2.4 利用红色文化加强道德教化,激活基层德治

“德治”自古以来便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既能滋养自治,又能涵养法治,对培育和提升群众道德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前提性的作用,贯穿于乡村治理现代化全过程。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赓续能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培育道德公民。

从社会发展的动态演变历程看,道德体系永远是人类社会治理中一股不可或缺的治理力量与存在状态[7-8]。一个不讲道德的乡村,注定是一个没有根与魂的地方。

当前,农村社会日益分散、传统礼俗逐渐瓦解,在金钱利益驱使下,乡村社会聚众闹事、打架斗殴、坑蒙拐骗等道德沦丧、社会失信乱象滋生,成为乡村社会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阻碍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因此,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加强道德建设,教化、培育村民的道德意识与家国情怀,涵养公共品德,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乡村治理提供多元主体。

结合当下我国乡村社会场域出现的新问题,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助乡风。以革命烈士家庭的英雄事迹为引领,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带动广大群众,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由此,通过发挥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家风、民风、乡风“三风”培育,激活基层德治,滋养自治、涵养法治,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现代化红色党组织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红色是什么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红色在哪里?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