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莉莉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近年来,高职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纲领,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系列“三农”政策,以农业产业为依托,以新型农民培训和新兴产业项目培育为核心,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区域的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1]。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行业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该校精准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关系农民工文化、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形成了“政校企研”协同发力的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强化了农村实用性人才对现代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2]。
高职院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指导意见,与各级政府部门、农业部门等密切配合,积极致力于各地区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改革。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积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系统构建了“育训共享+服务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创新形成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培育模式,提升了职业农民的知识架构、职业能力、综合素养[3]。
辽宁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占比较低。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区参加教育培训的对象虽然经过了严格筛选,但是各地区农业推广学校、农业推广站等教师资源匮乏、水平有限,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跟不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发展的水平。
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长期脱离学校环境,长期自由劳作,导致时间观念不强,对教育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耕作技术和农业生产水平的认知度不高。在辽宁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大中城市,并且纷纷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种种情形导致农村地区的留守人群出现了“老龄化”“兼业化”“空心化”等问题,直接导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严重缺乏人才支撑。而建设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是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实现根本转变的最重要因素。
职业农民不仅要以农业为职业,还应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通过对职业农民实施教育培训,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讲,应尊重职业农民自身的个性和选择意愿。从外部环境看,辽宁地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落后,导致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兴农的内生性动力严重不足。从内部条件看,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农民要成为体面的职业可谓任重道远,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亟待提高,教育培训的精准程度不高,与农业产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要求严重不符[4]。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一缺人才、二缺技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基础不牢、人员不稳。作为辽宁省唯一的生态类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下的高素质农民技术员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仅是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需要不断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是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1+X”社会培训,力求达到职业能力、技能证书与创业本领相贯通。
二是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设立一批“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在桓仁县等地实施电商扶贫省级科技特派团项目,探索继续教育服务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途径,推动新型城镇建设。
三是面向农民实施“百千万科技富民工程”,开展实用技术、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构建“产业链+创业培训”平台、“农业互联网+科技”平台、“互联网+软实力”平台等,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培训内容[5]。
一是创新“多点融合、多元协同”课程体系。在培训设计上,设置“1+N”融合的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1”为与农业产业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N”为与“1”相关的其他产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内容。
二是创新“三链条、三融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应立足乡村振兴,以促进农业安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发展为基本链条,以融合提升新型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具体目标来确定内容。
三是创新“产教合一、学练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建设与农业产业升级相关的专业,及时撤销陈旧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聚合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更加突出职业性,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是倡导“一线贯通”教学方式。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一线贯通,解决教学内容陈旧、偏重理论、缺少实践和偏离实际等问题。
二是探索“三教联动”改革模式。“教师”“教材”“教法”实施同向同行改革,探索扩招学生教学方式,实现能力导向、课程贯通、思政赋能。
三是形成“二力牵引”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内仿真实训+校外技能实战”为两个着力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是实现“育评改联动”保障体系。加强与区域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对接,走进企业,培育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6]。
教育培训从“单一发散”向“多样浸润”转变,应遵循市场经济需求,设置模块化人才培养方式,将基础型、专业型、提升型、孵化型等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采取教学内容丰富、培养形式灵活多样的项目制培训方案。设置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制管理模式,在教育培训项目中设计社会化、专业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对教育培训的人员选定范围为面向全省,以辽东山区清原、新宾、本溪县、辽北铁岭以及沈阳地区的辽中、康平、法库、苏家屯为重点,并通过当地科技局、林业局,把对新技术、新技能有求知意愿的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产品经销商、村干部、合作社成员等在农村有一定影响和有生产经验的人员优先考虑纳入学院教育培训计划。通过技术更新、观念改变、信息沟通、提升能力、平台建设等方式,在充分尊重个人培训意愿的基础上,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通过实施“圆梦行动”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的时代号召,并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一是改变知识传授为本位的课程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本位的新型课程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材体系等方面全面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共同需要,通过直接引入、共同建设、部分引入、适当改造等方式建设双方都可以使用的课程资源。
二是对于所使用的教材,应淘汰不适应时代发展、内容相对滞后、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注重基础理论,忽视应用性与实践性知识,课程缺乏成人特色、课程结构不合理的内容。把传统纸介教材转变为多媒体学习包的集成方案,建立共享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库。为了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保障教育培训效果,需要制订切合当前实际、农民需求的课程体系,培训教师也应该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相结合,增加发展乡村产业化、乡村文明建设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应内容,使培育职业农民成为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缺乏问题的重要手段。
职业农民是保障我国粮食储备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也可以是主体,对于这些现实存在与潜在的受教育主体,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7]。
一是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开展和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为学校周边多个社区居民带来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社交网络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将学习活动贯穿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建立新型学习关系。
二是将变革教学关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微课、慕课、云班课、微视频、手机与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解决教学对象差异化的问题,将对分课堂、情境教学、碎片化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智能手机课堂等教学模式融合于教学中,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
各级地方政府、农委、科技局等是惠农、助农和富农政策的执行者,但长久以来,在构建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常态化的师资培训等方面常常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效果和深度。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建设“双师双能”型高职教育教师队伍,采取企业锻炼、脱产培训、行业交流等方式,强化教师培训力度。
与此同时,建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知识储备、工作经验、培训情况、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等通过教学督导、同行打分、学员评价等方式实施全面、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先后选派十余名优秀教师担任乡镇“第一书记”,充分利用自身在专业、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有效实施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献策献力。“第一书记”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向职业农民分享农业加工技术,积极引导回乡创业的毕业大学生,在所在驻村点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贫困群众的“领头雁”。为农村贫困学生实施“爱心工程”,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力度,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人文关怀。
目前,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已经成为脱贫攻坚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应充分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面向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效能,精准培养职业农民。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开展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打破陈规、大胆创新、深耕实践,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乡村治理有效、乡村生活富裕等方面发挥作用,使职业农民真正成为脱贫攻坚农业转型的生力军、成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