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胡媛荣,符琼霖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2.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62)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集综合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管理大类课程,涉及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学科,是分析管理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现象,探讨管理与人力资源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类人力资源及其职能作用,运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研究激励和制约人力资源的管理行为,以及人力资源的存在形式与发展规律等等。本课程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讲授,引领学生思考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学科知识解读、认知、比较、分析、探讨、创新设计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作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员工关系、职业生涯规划),[1]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和管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激发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延续学科生命力。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包括前沿导读、专题研讨和项目实训。①
模块二:专题研讨模块(问学)。借助微格、录播、圆桌等教室,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软件,采用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和交流;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按照某一专题来展开研讨式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的学习能动性。
模块三:项目实训模块(研学)。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设置具体实训项目,学生根据角色扮演需要自行组队,并在团队实训项目中去参与、去感受、去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项目实训的全方位、系统性、科学性的训练。
课程模块化教学主要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打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分离的状态,丰富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发展;第二,解决学生对现实人力资源管理现象认知的现状,增加学生对管理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现象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第三,改善本科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和协作的价值训练等方面死板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以此提升一流课程教学、一流专业教学发展。[2]
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三模块”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管理学科发展与专业发展、专业发展与课程开发(研究);促进学科的交叉、理解、包容和管理的再创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新人格、促使个人可持续发展成长,建立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及更好走向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旨在理解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七大职能等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运用,培育和提升学生解决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3]
具体课程教学目标如下:课程目标一,品德高尚。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勇于担当、敬业爱岗,有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课程目标二,知识面广。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员工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七大职能知识,具有企业实际运营所需要的服务与管理知识。课程目标三,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善于人际沟通、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技巧,能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有组织协调、分析和处理企业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课程目标四,学会发展。具有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及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具备人力资源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掌握企业人力资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有一点的敏锐性和洞察能力。
目前全世界食用菌共约500种,中国有350种左右,已经人工栽培的有20种左右,野生食用菌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块二大专题篇章。第一专题篇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组织文化与结构。第二专题篇章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块,包括六大模块七项职能,详见表1。根据课程“三模块”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将按照“学科前沿导引(导学)→专题问题讨论(问学)→项目研究实训(研学)”的总体思路开展实施。
通过对二大篇章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和模块化设计,结合该课程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架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六大脉络体系,形成以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为基础的“一条主线”: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二个专题”:理论专题篇章和实践模块专题篇章,“三大模块”:前沿导引(导学)+专题讨论(问学)+项目实训(研学),“四个目标”:品德高尚、知识面广、能力突出、学会发展,“五组项目”:企业文化设计、工作职位说明书编写、招聘模拟、培训方案设计、绩效方案设计,最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学习的“六个基本”:基本常识、基本概念、基本框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感受。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化设计[4]
按照“前沿导引(导学)—专题讨论(问学)——项目实训(研学)”的“三模块”总体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并结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方式。同时,注重采取研讨式、翻转式、项目式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转换,促进教师寓研于教、寓教于研,科教融合机制的有效实现。
第一模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前沿导引部分。“前沿导读”主要以通识教育为导向,通过“导人物”“导事件”“导知识”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专业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知识框架体系。[5]其中,“导人物”,是导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领军核心人物及其思想前沿等。“导事件”,是导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事件、学术发展前沿态势和时势前沿等。“导知识”,是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述、实施程序和步骤、基本方法,导出学习框架及其主要知识体系等,从而将理论与现实案例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为学生开展自主研讨式学习提供平台和基础。该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此形成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初步印象和学习思路,并由此构建展开学科专业及课程的教学逻辑。该部分的教学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一是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或课前问卷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力资源管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二是为什么学的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明确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基于学科专业目标决定、对社会的责任、理论的需要、自我知识建构。三是如何学的问题:采用“导学+问学+研学”(导引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式的学习)的学习方式。
表2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实施
第二模块,《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题问题讨论。“专题研讨”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专业理论性知识所涵盖的一系列关键性专题,且每一个专题都以学生为核心,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师生研讨和交流为主要形式,将创新型思维的训练融入到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中,以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创新综合思维和方法。该部分将采用启发式问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专题分为理论概述和实践模块两部分:理论概述专题,即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述、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实践模块专题,即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的六大模块和七大职能。
第三模块,《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实训项目。“项目实训”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应的职能领域知识的实训项目组成,学生以5-6人为一小组,成立一家企业,分别扮演HR总监、工作分析专员、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绩效专员和薪酬专员等六个角色。小组自主探讨并在教师的指导确定实施的项目并执行。五组实训项目分别为设计各小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名称、企业简介、logo、企业故事、企业文化理念),编写各自企业其中一个职位的工作职位说明书(包括职位描述和职位要求),模拟各自公司的招聘策划书、培训方案、绩效方案。学生从项目的选择、设计和实施中学会认知、建立团队、组织合作、总结反思评判,以实现边学边做的主动性学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综合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上,将采用“过程+结果”的考核考查或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考核方式依据教学三模块的衍生功能模式“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综合测试”为基本准绳,形式分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三个环节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前沿导学(主要看课堂参与情况、线上学习绩点)10%;专题研讨20%(理论和实践模块两大专题,专题讨论贡献值、讨论内容演示、线上课后专题作业三环节);项目实训40%;期末综合测试(30%)。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整个考核方式不仅限于结果导向,更注重过程的管理。
表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分布说明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三模块”改革上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到“前沿导读+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的新教学模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前沿导读”以通识教育取向来培养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兴趣与忠诚,同时以“导学”的方式打开了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系统完整地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发展态势,即解决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同时经过教师的引导也让学生明确了该门课程应当“怎么学”,即学习和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
在“专题研讨”部分,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依赖于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将专业理论分成若干个专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专题研讨与课堂交流。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知识分类,以此培养并形成学生分类研究的思维和逻辑,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该部分的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继续引导,讲授关键问题,但更多采取课堂研讨、小组研讨和班级研讨的研讨形式,每一组研讨结束后不仅有教师评价、组内评价,还有其他组的评价,强调集体智慧的发挥、多人合作与团队精神,作为“三模块”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专题研讨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较好运用掌握并融会贯通,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项目实训”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的形式进行项目实训,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协商进度,从项目设计到实施,再到项目评价一系列环节皆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从中学会决策、学会认识、学会沟通、学会总结、学会团结。项目实训部分是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实践研究的现象(是什么)、元(为什么)、方法及其应用(怎么做),并为后期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实践基础。很多学生在经过项目实训后反映,“小组合作研讨的过程他们感觉受益匪浅”,不仅密切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体会到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任务的乐趣,让他们加深了对身边教育文化现象和问题的认识,锻炼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三模块”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多数学生学习后的反馈非常好,并表示既掌握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又通过项目实训结合锻炼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前沿导读+专题讨论+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专业教学单一的序列化教学模式,和学生专业学习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训相分离的弊端,解决了本科专业教学中死板单一、枯燥乏味的教与学分离的方式方法,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训练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自2015年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后,每年都获得学生教学评优。
立足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素养培养,结合该课程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形成以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为基础的“一条主线”“二个专题”“三大模块”“四个目标”“五组项目”“六个基本”,架构了六大教学脉络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以学生为核心、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创新综合思维和方法。通过项目实训,学生对项目的选择、设计和实施学会认知、建立团队、组织合作、总结反思评判,实现边学边做的主动性学习,提升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课堂对学生学习氛围、学习动机、行为和结果的影响均优于传统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最后,该项目一改原有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依据“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综合测试”三种模式为基本准绳,将采用“过程+结果”的考核考查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预评价,注重过程的管理,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三模块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改革的时间短,一些问题(如三模块化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关系、与课程性质的关系、与不同课型的关系)尚在探讨和摸索中,而如何评价三模块课程改革的成效,目前基于学业成效的课程改革测评量表还处于研制和小范围测试中,若要大范围测评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这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评价中还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注释:
①出自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康翠萍教学团队“三模块”课程模块化教学理念:前沿导读+专题研讨+项目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