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疏风顺气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思路探讨

2022-11-30 20:24张其聪吉训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荆芥苍术外感

张其聪,吉训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为首要症状。发热也是患儿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持续发热会引起高热惊厥、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急危重症[1]。使患儿较快而有效地退热,不仅有利于稳定患儿的病情,也是患儿家长的迫切需求。故多数患儿家长以退热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估指标。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西医主要采用解热镇痛药,但该类药物存在退热时间短、易反复发热、副作用大[2]等缺点,且不能针对患儿发热病因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较有特色并有显效。基于临床实践,本课题组认为小儿外感发热缘于外感邪气,卫阳受遏,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正邪相搏,故而发热,提出基于“疏风顺气法”,以荆术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现分析探讨如下。

1 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1.1 脏腑娇嫩,阳气偏盛明代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结构与功能都尚未完善,抵抗力不足,较成人更易受外邪侵犯。且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偏盛,六淫侵犯机体,皆易入里化热。故《叶天士医学全书·幼科要略》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3]350。

1.2 脾常不足,易生积滞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节,若父母喂养不当,容易内生食积。加之岭南地区湿邪为重,脾运不力,则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正如清代冯楚瞻在其《冯氏锦囊秘录》中云:“小儿气禀纯阳,血气壅实,故脏腑稍乖,阴阳气变,即壅盛于内,熏蒸于外,乃发热矣。”故小儿外感发热中,常伴有积滞。

1.3 卫阳受遏,气机不通外邪侵犯肌表,首犯肺卫,腠理功能异常,导致卫阳受遏,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正邪相搏则发热。如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记载:“卫气者,热气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朱丹溪也认为“气有余便是火”;刘完素则认为六气为病,虽风、寒、湿、燥、火、热各有主病,但风、寒、燥、湿四者均与火热的关系密切,四者均可化火,故倡导“火热论”,并提出“阳热发则郁”“阳热易为郁结”的论点[4]。

由以上分析可知,小儿外感发热缘于外感邪气,肺脏最先受累,卫阳受遏,阳气内郁,不得宣泄,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受到影响;又因小儿脏腑娇嫩、阳气偏盛、脾常不足等生理特性,导致小儿外感时常伴有积滞,脾的运化功能失司,又进一步影响全身气机功能。故气机不通为小儿外感发热的关键病机。

2 疏风顺气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基于上述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当以祛邪解表为先。而外邪之中,以风邪与外感发热关系最为密切。风为百病之长,为致病先导,可夹杂其他诸邪侵袭人体。正如《叶天士医学全书·临证指南医案》[3]127所载:“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因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当疏风解表[5]。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一语点出疏风祛邪对于治疗外感的重要性:“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则邪气何由以解?”常规治疗外感时,常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之法,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外感发热时本就容易导致患儿津液耗损,若发汗太过更可能出现气随津脱甚则阴竭阳脱等危重情况,同时小儿肺脾不足,肾常虚,过量使用辛凉药物容易耗散患儿阳气。故吉训超教授认为,治疗外感发热时,应选疏风解表之法,以药性较为温和之解表药发汗祛邪,以达祛邪而不伤正之功。

同时针对小儿外感发热卫阳受遏,气机不通之病机,以调理气机代替直接清热,使气机通畅,卫气不受遏制,腠理开合有常,则热势自退。《丹溪心法》中提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而“凡郁,皆在中焦”,明确指出“郁”的病位主要在中焦。明代万密斋的《保命歌括》也指出:“治郁之法,当以补脾胃为主,顺气次之,去郁又次之。盖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气血流通,气血流通则郁自去矣”。而且小儿外感常夹食滞,出现纳差、便秘或泄泻等症状。因此治疗上,解郁以调理脾胃气机,恢复脾之健运为重[6]。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即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来源于气的推动作用,故《血证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外感发热时,全身气机不畅,血液运行不利,瘀血内生,进一步影响气的运行,故治疗外感时辅以活血化瘀之法,常能取得更好的疗效[7]。

综上,小儿外感发热以外感邪气为本,卫阳受遏,阳气内郁化热为标,故治疗当标本同治。疏风顺气法中,疏风解表可祛除邪气,顺理气机能解除阳气之郁结,此法温和平缓,不伤正气,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效较显著。

3 荆术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3.1 荆术散组成及选药探析荆术散摘录自元代李仲南撰著的《永类钤方》之卷二十引《集验方》,由荆芥穗、赤芍、制苍术、炒甘草组成。根据临床不同症状,可配合各种汤剂送服。古代将该方制备为散剂,盖因小儿外感发热为急症,而散剂乃“散者妆也,去急病用之”,且散剂易于控制剂量,便于婴幼儿服用。现代中医临床运用该方通常制成汤剂服用。

荆术散中的荆芥穗疏风解表,透散卫分表邪;制苍术燥湿健脾,调理脾胃气机,健脾运湿,兼可疏风散邪,卫气得舒,脾气健运,全身气机自顺,郁而发热之势得解。荆芥穗与制苍术二者共为君药。赤芍活血化瘀,兼清解血中郁热为臣药。炒甘草补脾益气,养正和中,顾护胃气,且可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顺气、祛除外邪之效,解阳气郁结化热之势,且全方不寒不热,药性温和,无辛温过散而伤津耗气之虞,亦无过于寒凉而损伤脾胃之弊,实乃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之良方。

荆芥穗辛香,归肝、肺经,长于疏风解表,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治外感不拘寒热,皆可应用。如《本草纲目》中记载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8]。荆芥穗相较于外感常用的其他解表药如麻黄、桂枝、金银花、连翘等药性偏温和,而长于疏散风邪,既可收疏风解表之效,又避免了伤津耗气或损伤脾胃,尤适合于儿科疾病。本方以荆芥穗为君,取其疏风解表之效。

制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能燥湿健脾,兼可祛风散邪,主治湿浊中阻,脾失健运。顺理气机以调理脾气为主,故加入制苍术以燥湿健脾,清除内生痰湿,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使郁热自除。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中认为,苍术能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用药需兼顾升降。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可强健脾胃,能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人身万病皆生于郁,苍术、抚芎总解诸郁”[9]。

赤芍苦而微寒,入肝经,善走血分,取其活血化瘀,兼能清解血中郁热之效。且小儿肝常有余,肝阳偏旺。外感发热时,气血运行不畅,郁而化热,易累及肝脏,甚至出现肝风内动的表现。赤芍善入肝经,散瘀血,凉血热,既可解血中郁热,也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炒甘草经炮制后性微温,补益作用增强,可调和诸药,补脾益气。在荆术散中,炒甘草一者可缓和荆芥穗、制苍术之辛散,避免发汗太过,损伤津液;二者本方凉温并用,甘草可协调诸药药性;三者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更易损伤脾胃功能,故用甘草补脾益气,使祛邪而不伤正。

3.2 荆术散临床加减运用荆术散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不拘寒热皆可,然临床上,仍需三因制宜,辨证加减,以期得到更好的疗效。荆术散的临床加减应用如下:

临床上对于恶寒或寒战,无汗,鼻塞,流清涕,苔白,脉浮紧或指纹色紫,以风寒表证为主的患儿,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防风、淡豆豉,以助荆芥穗疏风解表散寒之功。同时防风、淡豆豉两药之药性温和,不会过于辛温发散。

若患儿热象明显,出现高热、咽喉肿痛、双眼暴赤热肿、口舌腮项热肿生疮等症状,此为风热之邪聚于上焦,热毒积聚,发为疮痍,治疗时必须加入清解上焦火邪的中药,常选用射干、狗肝菜。射干清热利咽,可解除郁结于喉咙之热毒;狗肝菜可清热解毒,且可凉血、利湿。但使用时需注意药量,避免过于寒凉,且原方中炒甘草药量可适当加大,以顾护中焦。

伴有咳嗽、咯痰的患儿,若热象不显著,因外邪影响肺气宣降而致咳嗽、咯痰,可合用止嗽散以降气止咳化痰;若高热、痰色黄,黏稠难咯,苔黄腻者,为痰热内生,此时可加入川贝母、青天葵、毛冬青等以清化痰热,润肺止咳。

对长期胃口欠佳、生长发育不达标的患儿,即使未出现胃肠道症状,也应酌情加入土茯苓、谷芽、麦芽、神曲等健脾助运之品。此乃因患儿本身就存在脾胃功能不足的情况,在外感发热的病理状态下,胃肠道功能容易受到影响,需提前进行预防。

而若患儿发热的同时伴有大便稀烂,色黄味臭,夹有食物残渣,舌苔厚腻,此为湿热夹滞。此时需根据岭南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选用岭南道地药材来进行治疗,如可选用布渣叶、木棉花以清热利湿,消食解滞。

伴有出疹的外感发热小儿,此乃因风热之邪聚于肌表所致。此时腠理功能失常,邪气郁积,无法外出,久之可能出现邪陷厥阴等危重变证,故治疗的重中之重为透散外邪,使皮疹顺透,发于体外。此时需指导患儿家属在口服中药基础上,采用紫苏叶、蝉蜕、荆芥、连翘4味药煮水擦洗皮疹,以解表透疹。

4 病案举例

患儿李某,男,4岁,2020年6月5日初诊。主诉:患儿发热2 d。患儿2 d前外出游玩后出现反复发热,热峰为39℃,口服布洛芬后热可退,发热间隔6 h左右。刻下症见:发热,体温38.7℃,伴腹胀不适,厌食,无恶寒、寒战,无咳嗽、咯痰,汗不多,纳差,眠一般,小便色黄,大便2 d未解。平素患儿喜肉食,好辛辣之品。查体:神清,精神疲倦,急性面容,全身未见皮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未见白色分泌物,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胀,无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治法:疏风顺气,健脾消积。予荆术散加减:荆芥穗10 g,赤芍10 g,制苍术15 g,炒甘草6 g,土茯苓15 g,谷芽30 g,麦芽30 g,神曲15 g。服药2剂后复诊,患儿热退,大便已解,无明显腹胀,纳少,眠可,二便正常。后期改以健脾消食法调理胃肠功能。

按:该病案患儿脾常不足,平素饮食不节,脾胃内伤,食滞不化,在此基础上,患儿外出时外感风热之邪,卫阳受遏,邪正交争,故见反复发热;邪气入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加重食滞,则腹胀,厌食,大便不通,舌象与脉象亦为佐证。此时在外应疏散风热之邪,在内则应调节气机,消食化积,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内外兼治,故选用荆术散加土茯苓、谷芽、麦芽、神曲等消食解滞药物,达疏风顺气、健脾消积之效。

综上,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病之一,缘于外感六淫,卫阳受遏,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正邪相搏则发热。基于疏风顺气法,以荆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可疏风解表祛邪,内可调节气机,解郁散热。荆术散之优势在于药性温和平缓,不伤正气,不拘寒热皆可使用,结合辨证加减运用,常可取得显著疗效。

猜你喜欢
荆芥苍术外感
基于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快速筛查苍术混伪品*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一碗苍术饮,整夏都安康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荆芥香里夏日爽
田横祭海节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