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恒勋,刘 涛
(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语言表达中,常出现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用法,如“被自杀、被下岗、被培训”等新“被”字式结构。[1]这样的表达难以用传统语法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而引入构式语法理论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理论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背景,遵循认知语言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则。[2]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如下:
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
“你又XX了”是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表达形式。郭瑞芳(2012)探究了“你又来了”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并进一步指出“你又来了”的深层意义包含提醒、厌烦与不赞同三大语用功能,同时还分析了“你又来了”由表层意义向深层意义引申的过程。[4]刘禀诚(2016)指出“(你)又来了”作为一个习语构式具有贬抑性,采用构式压制观、语境对应理论对其贬抑性及制约要素的成因进行了深入解释。[5]诸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对于理解把握“你又来了”这一具体表达有极大的帮助,但目前仍缺乏针对“你又XX了”这一构式展开的专项探究,因此,对“你又XX了”构式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你又XX了”是一个典型的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6]即词汇部分处于一种部分开放状态,使其可以与不同的词产生互动,从而给构式带来多义性的解释。在CCL、BCC语料库中检索“你又XX了”构式,分析其嵌入成分的词性,大致可分为四类。
1.动词性成分
能够嵌入“你又XX了”构式的动词大多是动作动词和趋向动词。如:
(1)鲁豫:你又去了。
(《鲁豫有约 王杰》)
(2)很久没见了,利杜马,真高兴你又回来了。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
(3)那天听说你回来了,我就到堤上去,谁知你又走了。
(孙犁《风云初记》)
(4)“看你那个忙劲,到杭州……散散心,忽然你又不去了,多扫兴!”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苒青,你又来了。你明知答案的。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能这样。”
(百合《哭泣的色彩》)
例(1)(2)“你又去了”只表示过去某一动作行为的简单重复,感情色彩较为平淡;例(3)“你又走了”含有较轻的遗憾情绪;例(4)“你又不去了”则暗含着说话人的不满情绪;例(5)的“你又来了”则增添了较强的感情色彩,传达出说话人对于交际对象行为的不满或厌烦,隐含有“不要这样”的主观请求或命令。
此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害怕”)、存在变化动词(如“活”)以及能愿动词(如“愿意”)一般也可以嵌入这一构式。如:
(6)我向大化要我的遗像,他说临时用纸画的,没了,“反正你又活了!我再画张活的吧!”
(凌子风《我的艺术梦》)
(7)只要有利于国,为什么不敢说?咳,你又怕了!
(姚雪垠《李自成》)
(8)爹你也太胆小,李家开会打锣你让人看不起,现在有人看起你了,让你当村长,你又害怕了!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上述的几种动词都具有如例(1)-(5)中分析的那样的感情色彩强弱的差异,而且差异较为明显。这表明当“你又XX了”构式的嵌入成分是动词时,所传递的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级差性。
动词性短语也能够嵌入“你又XX了”构式,主要类型有动宾短语、中补短语和定中短语,例如:
(9)你又说傻话了。我想,这也是母亲的心愿。
(胡辛《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
(10)薛冰瞪大了眼睛,吃惊地看着他,道:“你又喝醉了?”
(古龙《陆小凤传奇》)
(11)他娘的,不让你来你要来,让你来你又不来了!
(马峰《吕梁英雄传》)
它们同嵌入动词时一样,用于“你又XX了”构式也会产生较强的传情级差性。
2.形容词性成分
常见的能够嵌入“你又XX了”构式的形容词大多是性质形容词,如:
(12)他看着杨局长那清瘦而疲惫的面容,关切地说:“老杨,你又瘦了。”
(1994年报刊精选11)
(13)我说,都恁些小孩,你又老了,还种地干啥?
(梁鸿《中国在梁庄》)
(14)蒋经国一脸慈爱,他很娇宠长子孝文,他喊着儿子的俄罗斯名字:“爱伦,你又淘气了,这么晚还不睡。”
(胡辛《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
由于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其自身含有较强的描写性,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所以在情感表达上也较为平直浅显,与嵌入动词性成分相比级差性并不强烈。例(12)中“你又瘦了”传达出说话人对于受话人的合理关切,感情质朴,较为平淡;例(13)中说话人使用“你又老了”的表达,陈述客观事实,感情浅淡;例(14)中的“你又淘气了”传达出父对子关怀之情,也较为平淡。
形容词的另一大类——状态形容词,一般无法嵌入“你又XX了”构式,因为状态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有量的成分,即表示程度上的加深,不可再受程度副词修饰;[7]而“你又XX了”构式中的“又”字本身就含有[±相继]、[±重复]、[±恢复]的语义特征,[8]即构式本身含有量的加深,所以无法嵌入到“你又XX了”构式之中。因此,表性质是形容词进入“你又XX了”构式必不可少的允准条件。
形容词性短语也能够嵌入“你又XX了”构式,最常见的是状中短语,也有一部分是主谓短语等,例如:
(15)那你又太矛盾了!为什么爱他还恨他?
(曲波《林海雪原》)
(16)你又皱眉头了!你又不开心了!
(琼瑶《月朦胧鸟朦胧》)
(17)“你又性急了,忘记杨部长怎么对你说的吗?”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形容词性短语也具有相当于形容词的句法能力,即描述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所以其嵌入“你又XX了”构式所带来的传情级差性也不强烈。
3.疑问代词
常见的可以嵌入“你又XX了”构式的代词主要是疑问代词“怎么”,例如:
(18)颂莲听见房门外有什么动静,她随手抓过一只香水瓶子朝房门上砸去。陈佐千说你又怎么了,颂莲说,她在偷看。
(苏童《妻妾成群》)
(19)“苒青,你怎么了?你又怎么了?”凌力的声音似乎很温柔,又带些恼怒。
(百合《哭泣的色彩》)
(20)我却无法接受那不可控的沉默时间,每次都会愤怒地说:“你又怎么了,能不能说句话!”
(百度搜索)
例(18)带有说话人对于受话人的疑惑和无奈感;例(19)则同时表达了说话人的疑惑、关怀和烦躁三种复杂情绪;而例(20)则更多的传递出说话人的不耐烦、愤怒和歇斯底里。这种级差性是由代词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怎么”本身就可以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指代。
但“你又怎么了”也有一些其他互动形式所没有的特点:其一,结构稳固,全部都由“你+又+怎么+了”构成;其二,感情复杂,除了基本的疑惑之外,都另含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情绪;其三,省略性强,几乎每个“你又怎么了”都难以从相邻的几个句子中找到省略内容。这些特点使它具有了表义上的隐晦性和指代上的广泛性,从而使得其具有了很强的经济性,大大提高了言语双方的交流效率。李冬香(2020)也认为副词“又”弱化了疑问代词的实义性,进而削弱了句子的现实性。[9]
4.名词性成分
少数名词性成分也能够嵌入到“你又XX了”构式中,此时,这个名词也便具有了描述性的语义特征,如(以下未注明出处的语料皆出自BCC语料库“对话”模块):
(21)那个项目呢?谁负责了?有两口儿来了。我觉得他们很不错,很认真。你又一个人了。算是吧。
(约翰·丹顿《达尔文的阴谋》)
(22)“你跟她在一起了?”,“哈?”,“你喜欢的那个啊”,“没了,我单身”,“你又单身了。”
(23)“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屋檐下的人。”,“崔老师你又真相了”,“哈哈。我就喜欢说事实的。”
(24)“可惜这里不怎么能感觉到秋天偶尔在其它三季里友情客串下”,“你又文艺了,亲爱的,不过我们这秋天很美好,也不短”
(25)“喜欢是一个人的事,爱是两个人的事”,“你又哲理了,小胖胖”
(26)“我们是永远的黄牛(注:说话不算话)。我女儿常跟我抱怨说,爸爸你又黄牛了,爸爸你又黄牛了……”
(人民日报2017年03月30日)
(27)“一阵平静过后,你又海啸了”,“他的内心一直是波涛汹涌。”
例(21)的“一个人”进入构式后具有“双拳难敌四手、敌不过”等描述特征;例(22)的“单身”具有“孤单、寂寞”的描述特征;例(23)的“真相”具有“犀利性、真实性”的描述特征;例(24)(25)的“文艺”和“哲理”具有“散发文艺/哲理气质”的描述特征;例(26)的“黄牛”具有“没担当、不靠谱”的描述特征;例(27)的“海啸”具有“情绪起伏变化大”的描述特征。
显而易见,例(21)-(27)中的名词虽然都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但它们在程度上存在强弱差异。这是因为描述性较强的名词常常具有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唤起说话人的特殊感受(如“海啸”让人感到汹涌起伏)。这与邢福义先生所说的能够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具有“异感性”是同一道理。[10]但无论描述性强弱,名词嵌入“你又XX了”构式的传情级差性并不强烈。
1.“又”的作用
构式的整体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不排斥构式成分的意义对构式整体意义的作用,相反,正是由于构式成分的意义在发挥作用才使得构式意义具有了“1+1>2”的效果。查阅《现代汉语八百词》,副词“又”的用法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一、表示相继,与时间有关;二、表示累积,与时间无关;三、表示某些语气。[11]633-635在“你又XX了”构式中,副词“又”或是表相继,或是表示语气。(有时也会兼有这两种用法)如:
(28)门开了,一个白胖子一脸不高兴地走出来,见到方大众,就说:你又来了?
(谈歌《大厂》)
(29)“你自己一出门就瞎宿舍瓷,逮谁给谁留地址,是人不是人就跟人家拍胸脯:以后北京有事尽管找我。得,人家真找来了——你又傻了。”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例(28)中 “你又来了?”,短短四个字,将说话人的不耐烦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如果删去“又”,一方面情感会变得较为平淡,另一方面与两次敲门的事实不符,从而导致逻辑上的非法性。同样,如果删去例(29)中的“又”字,一方面与说话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另一方面由于缺失了“又”所表示的转折语气,句子便显得十分突兀。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又”还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预设触发语,例如:
(30)“这回你又猜错了,”奶奶得意地笑了,摸着她的小辫子说,“不是咸鱼,是黄鱼。”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31)“苒青,你又在哭了。你总这么爱哭。”林的声音充满爱怜。
(百合《哭泣的色彩》)
(32)“你又来了,你明白什么了?”耿林也变得不耐烦起来。
(皮皮《比如女人》)
例(30)中的“这回你又猜错了”含有预设信息为“(上一回)你猜错了”;例(31)中“你又在哭了”的预设信息为“你(之前)哭过”;例(32)中的“你又来了”的“来”不同于前两例中意义实在的“猜错”与“哭”,其意义已经虚化,不再指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而是指“说这样的话或做这样事”使人感到不耐烦,而且这类似情况已有发生。听话人可以轻易地根据“又”提示的预设信息了解到说话人所指何事及态度如何。
综上,“又”在“你又XX了”构式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2.“了”的作用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助词“了”有两类:“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用在句末,主要用于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11]351-358例如:
(33)上官金虹道:“你又错了,杀人的才有权,被杀的人什么都没有,只不过……”
(古龙《小李飞刀》)
(34)陆小凤拍掌大笑,道:“你又输了!”将军的脸发青,嘴唇发抖。
(古龙《陆小凤传奇》)
(35)不叫你走,你要走;叫你走,你又不走了。还说服从命令哩!
(李晓明《平原枪声》)
(36)“你怎么又来了?”这句不客气的问话,提醒了我们,……
(白桦《淡出》)
嵌入的是形容词性成分时,“了”往往是“了2”,如例(33)和(34),缺少“了”就会变成“你又错”“你又输”“你又老”“你又好”等表义不完整的表达。
嵌入成分是动词时有两种情况:其一,当“又”的后面是动作动词时,“了”发挥的是“了1”的作用。但如果动作动词前有否定副词,即“你又不+动作动词+了”,此时的“了”则更多地是在帮助加强语气,如例(35)中的“你又不走了”也可以去掉“了”改为“你又不走”。其二,当“又”后面的动词为趋向动词时,“了”一般发挥的是“了1”的作用。但如果嵌入的是单独一个“来”的话,“了”的作用就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了。因为趋向动词“来”既可以表达空间上的位移,又可以表示某种言语行为的重复。当“来”表示空间位移时,“了”帮助动作完成(了1),如例(36);而当“来”表示某种言语行为重复时,“了”则是在表示某种语气,如例(32)。
总之,助词“了”具有成句、激发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使得“你又XX了”构式具有了形式和意义上的完整性。
根据“你又XX了”构式的固定成分“你”“又”“了”可以推知,“你又XX了”构式主要表达了“你重复了某一动作行为”的意义,用来陈述或者询问一个既有事实。例如:
(37)你看,跟你说,你又忘了。
(洪禹、叶茵《第一个风暴》)
(38)“我实在过意不去呀。”“你又搞错了。”赵双环微笑,说:“过意不去的是我。……”
(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然而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你又XX了”构式往往传达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含义。例如:
(39)女班主愤然说:“怎么你又来了?”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
(40)我对守仁说,“年纪不小了,也该考虑考虑自己的婚姻了……”“娘,你又来了!”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仅分析字面意义,例(39)中的“你又来了”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于受话人再次到来原因的询问;例(40)中的“你又来了”则是说话人对受话人空间位置移动的客观陈述。
事实上,“你又XX了”构式具有“我不希望你XX,你偏XX”的构式义。即例(39)的意思是“我不希望你来,你怎么又来了?”;例(40)的意思是“我不想听到你唠叨这个,请您不要再说了”。
构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表达式背后所要传达的深层信息,提高我们对于构式的认知深度和使用效率。但若要全面把握“你又XX了”所传达的含义,还需要借助语境的作用。
一方面,“你又XX了”构式在表义上十分复杂,相同的表述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而语境恰可以使其意义单一化,如:
(41)欧阳萸放下电话,问她来有事吗?她说没事就不能来?他说他一会要开会。她说噢,我一来你就要开会?她从他眼里又看到那种忍气吞声,就是她父亲对母亲的忍耐。她叫自己克制,对自己说:你又讨厌了。
(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
这里的“你又讨厌了”可以解读为“你又开始讨厌别人了”或“你又惹别人厌恶了”。而通过上文的语境,我们可以排除前者。
另一方面,“你又XX了”构式常有较多的省略,语境对其表义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如:
(42)夏天义说:“总算来了,来了就好,我夏天义的信还起作用么!”夏雨说:“二伯你又告了?”
(贾平凹《秦腔》)
该例中“你又告了?”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有当阅读者联系前文的“县上派人来调研”与“我夏天义的信还起作用”时,才能推知与话者的行为。
“你又XX了”构式的基本语用功能是说话人表示交际的对方纯粹地重复了过去的某一动作行为或言语行为,主观情感一般较为单纯和平淡。例如:
(43)你又走了,我便成了“留守儿童”。
(百度 三月晨曦《你又走了》)
(44)“婶婶,你又乱想了,你一点都不老。”
(黄志远《痴恋》)
(45)毛泽东一把握住我的手:“你又回来了。听说你回来我很高兴。身体好吗?”
(权延赤《红墙内外》)
例(43)(44)都是说话人对言语对象某一动作行为发生纯粹重复的陈述,情感都较为平淡。例(45)较为特殊,“你又回来了”是说话人与受话人迎面打招呼的话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问候,以引起对方注意,从而开启谈话。这时的语义功能被弱化,语用功能得到强化。
“你又XX了”构式的第二种语用功能是传递说话人对受话人的制止性请求或命令,主观感情较为强烈。例如:
(46)(扬州奴云)叔叔,您孩儿也不敢望五百锭,只把一两锭拿出来!等我摸一摸,我依旧还了你。(正末云)扬州奴,你又来了!……
(《全元曲 秦简夫》)
(47)瞧,你又来了。
(于伶《清流万里》)
(48)宝姑惋惜道:“他样子真还不错,有一点点像秦汉……”文革赶紧打断她,“妈,你又来了。”
(张欣《今生有约》)
例(46)中的“你又来了”,表达了说话人对受话人的禁止性命令,大有“死性不改,没门”的意思,含有一定的不满情绪;而例(47)和例(48)中的“你又来了”则是一种禁止性请求,说话人希望通过这种委婉的示意使对方停止某一动作行为,具有“您别再这样了,我不想看/听”的意思,含有一定的反感或厌恶情绪。
1.表达反讽的用法
“你又XX了”构式的第三种语用功能是说话人表达对受话人的强烈讽刺与不屑,主观情感十分强烈。
(49)我笑嘻嘻地跟他说:“我告诉你件事,吴迪自杀,不是怕折,为什么我知道。”“嘁,你又知道了。”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50)你怎么又懂了,就像个专家;你怎么又懂了,说出了天花。
(歌曲《你怎么又懂了》)
(51)你正在说话,旁边有个人说“你又明白了是不是!”是不是很烦人?
(百度搜索)
以上三个例子,从字面意义解读,似乎都是在夸赞对方见多识广。但事实却与此恰恰相反,它们都是在传达说话人对受话人的强烈讽刺。除了上述三种,还有“你又可以了”、“你又行了”等表达,其意义大致相当于讽刺用语“你咋不上天”,这样的表述在网络交际中十分常见。
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又XX了”构式的反讽表达,其作用不一定都是消极的。人们有时会在与关系密切的朋友或亲人交流时使用这种表达来调节气氛,增进感情,往往也会获得受话人的积极反馈。这时,它的语用功能便从讽刺嘲笑变成了调侃打趣,可以促进交际活动积极进行。
2.理据:“你”和“又”的助推
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你又XX了”能够产生反讽效果是因为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从构式语法立场分析,则主要得益于“你”和“又”的助推。试分析以下两组句子:
甲组:我又知道了。
你又知道了。
他又知道了。
乙组:你知道了。
你又知道了。
甲组中的三个例句主语分别为“我”、“你”、“他”。当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时,句子只能陈述“我再次知道某件事”这一事实,无法完成反讽效果的表达过程,因为作为说话主体的我们总是倾向于使用较为正面的表达来向他人陈述自己;而使用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则能够表达反讽意义。崔希亮(2000)认为,人称代词在使用时应遵循势位原则,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存在一种势差,这种势差可以是辈分地位之间的,也可以是受宠爱程度等其他方面的,因此在交际时称呼者就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12]总之,“你”和“他”这类人称代词由于指向他人的特征,从而具有了评判性质,说话人可以使用“你”对听话人做出贬损性的评判。
但要完整地表达反讽意义还需要“又”的帮助,乙组中“你知道了”无法表达出“你又知道了”的讽刺义。上文已经分析过,副词“又”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而“你又XX了”构式在表达反讽效果时的强烈讽刺语气就是由“又”提供的。这也是表达反讽时往往重读“又”字的原因。
此外,助词“了”因具有激发或加强某种语气的作用,也在“你又XX了”构式浮现出反讽的感情色彩的过程中施加了一定的助力。
综上,“你又XX了”构式虽然可以嵌入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性和“怎么”四种成分,但嵌入形容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时的传情级差性较小,感情色彩一般较为平淡。该构式“我不希望你XX,你偏XX”的构式义使其浮现出除“陈述纯粹重复行为”之外的“请求停止或命令禁止”及“表达强烈反讽效果”的特殊语用功能,这主要得益于构式成分“你”的贬损行评价能力与“又”、“了”对语气的加强能力。诚然,构式语法理论在分析句式成因、深究句义构成等问题时优势明显,但该理论仍存在许多局限,[13]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