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思,杨 宇,朱 兰,李祖静,王 瑀,尚浩宇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便秘是以排便不通畅,排便周期延长,或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1]。在关于阿片类相关性便秘(opioid induced constipation,OIC)的圆桌会议上[2],工作组制定了跨学科OIC诊断的共识定义:从开始使用阿片类药物后出现下列任意一种情况即为OIC:①排便频率降低;②排便困难程度持续加重;③排便不尽感;④粪质变硬。肿瘤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而发生OIC的概率达到80%~90%[3],其中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OIC的概率高于非胃肠道肿瘤患者[4],其服用阿片类药物还可能会导致呕吐,腹部绞痛、痉挛,腹胀,呼吸抑制等其他反应[5-6],而便秘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7],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的困扰。西医认为OIC发生主要是因为阿片类药物作用于胃肠道的μ受体[8],抑制了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而影响到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使胃、胆、胰腺、肠道减少分泌液体,同时增加了肠壁对大肠粪便水分的吸收[5,9],使大便变得干燥难以排出。中医外治法如针刺、推拿、中药贴敷、耳穴压贴及艾灸等对便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简单便捷、副作用小,在防治阿片类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基于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对阿片类相关性便秘防治做如下综述。
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使筋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帮助患者排便,减轻其痛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赵烨等[10]选300例服用阿片类药物致便秘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疗法(取穴:气海及双侧天枢、支沟、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给予开塞露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0.00%,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蒋益兰等[11]将60例O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予针刺治疗(取穴:气海,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支沟),对照组予开塞露外用,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疗程均为7 d。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田丽娅[1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OI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采用针刺治疗(A组穴: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合谷,B组穴:双侧大肠俞、脾俞、支沟;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乳果糖。1个疗程后试验组的疼痛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王文雯等[13]予对照组30例OIC患者单纯口服乳果糖溶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取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曲池、支沟、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髎、百会),2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且治疗组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推拿按摩腹部可刺激腹部穴位,疏通筋络,增强胃肠蠕动和促进消化腺分泌,有利于排便,进而改善便秘。陈海连等[14]选取100例OI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口服乳果糖,并引导其提升盆底肌、腹肌强度及配合饮食指导、情绪疏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选择每日卯时行腹部推拿,包括腹部按揉和穴位点揉(取穴:神阙、天枢、中脘等)。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78%(P<0.01);对照组无效11例,治疗组无效1例;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Yil等[15]将204例OIC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每天分别在早餐和晚餐后30 min行腹部按摩(基本手法:揉法、摩法、捏法、振法),每次15 min,对照组应用临床的标准方法(即必要时使用泻药栓剂和灌肠剂),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实验组便秘的严重程度、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及腹胀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穴位贴敷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间接作用,即药物对特定部位的刺激,来提高免疫力减少发病机会和改善症状;二是直接作用,即所贴敷的药物在相应的穴位透过皮肤,随着血液至病处,而发挥其疗效[16]。刘蓉等[17]选取66例O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口服麻仁软胶囊,试验组使用中药(枳实15 g,大黄6 g,厚朴15 g,冰片2 g)贴敷神阙穴,1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和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均P<0.05)。唐欣等[18]纳入74例OIC患者,均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加服乳果糖口服液,观察组则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在每日晨6时予自制中药通便散(药物组成:生大黄15 g,生地黄15 g,姜厚朴15 g,枳实15 g,芒硝15 g,青皮10 g)贴敷神阙穴,两组均治疗1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便秘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鲁叶云等[19]选取98例O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两组均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对照组使用基础治疗和常规内科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大黄穴位贴敷治疗(药物:生大黄5 g、麻油3 g;取穴:神阙穴),治疗后实验组便秘治疗效果和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王瑶等[20]纳入152例OIC患者,对照组76例口服酚酞片,治疗组76例采用自制的通便散制剂(组成:大黄、牵牛子、枳壳、槟榔等)贴敷神阙穴,治疗14 d后,治疗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便秘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耳与经络关联紧密,正如《灵枢·口问》所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全身经络是局部与整体关系,刺激耳部穴位能够起到相应的治病效果。郑美珍[21]观察101例OIC患者,对照组50例予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及麻仁丸,治疗组51例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同时予耳穴贴压(主穴:便秘点、直肠下段、大肠,配穴:取脾、胃)。治疗后,两组便秘程度比较,治疗组轻于对照组(P<0.05)。张翔等[22]选取66例服用奥施康定止痛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从开始使用阿片类药物到患者第1次出现便秘症状的时间。对照组予便秘常规护理及口服杜密克以预防便秘,治疗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再加耳穴贴压(取穴:便秘点、三焦、腹、脾、胃、肝、肺、大肠、皮质下),两组在第一次出现便秘时就停止治疗,若期间一直未出现,则最多治疗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第1次出现便秘的平均时长大于对照组(P<0.01),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艾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引热外行[23],艾灸穴位能够激发相应穴位本身具有的理气活血、通腑化滞、温补中焦、清利三焦的功效从而达通便的目的。严妍等[24]治疗104例服用阿片类药物后便秘的肿瘤患者,对照组52例予肿瘤内科常规护理和便秘常规护理(包括饮食、心理、生活方面),观察组5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艾灸神阙、关元穴,治疗14 d后观察组便秘积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艾灸治疗OIC具有显著效果。热敏灸属于艾灸疗法之一。周海平[25]观察热敏灸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将纳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热敏灸治疗(A组穴:双天枢、中脘、上巨虚、神阙,B组穴:双足三里、支沟、关元;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对照组35例予口服酚酞片,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57.1%;治疗组无效7例,低于对照组的15例(均P<0.05)。
马洋洋等[26]治疗72例OIC患者,对照组36例予口服乳果糖,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揿针疗法,穴取足三里、合谷、太冲、支沟、上巨虚,两组均治疗21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白桦[27]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阿片类药物致便秘的疗效,将纳入的OI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组成:玄参、麦冬、当归、生地黄、党参、柴胡、枳实、厚朴、槟榔、大黄、白术、甘草),对照组采用0.9%生理盐水灌肠,均每天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
服用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便秘程度也会变得更严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对于OIC主要采用泻药及开塞露治疗,但往往在短期内有效果,长久使用可能会加重病情。中医外治法对于防治OIC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相对简单,显效迅速,安全性好,性价比高,不良反应小,具有独特的优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但目前没有明确统一的OIC诊断标准,且疗效评价标准也缺乏科学性及规范性,中医外治法防治OIC的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研究多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的研究较少,缺乏大样本观察等。故今后实施的临床研究应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及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增加对中医外治法防治OIC的机制研究,加大样本量,对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