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娴,李晓南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教务处,广东 珠海 519088)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一直备受关注。2020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开展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检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可以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结果一探究竟。本文以广东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抽取部分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质量检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出建议。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文件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对选题意义、写作安排、逻辑构建、专业能力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考察,从选题情况、能力水平、撰写质量、成绩评定符合度等四个维度,对选题方向和内容、选题难易度等14个观测点进行评审,评审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从5 563篇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随机抽取754篇,覆盖了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共选聘215位专家进行评议。
抽检结果显示,在选题方面,选题方向和内容的合格率为93.98%,选题难易度的合格率为83.46%,选题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合格率为82.71%;在能力水平方面,文献检索及综述能力的合格率为57.14%、设计或研究的方法与手段的合格率为66.92%,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合格率为60.15%,计算机及外语应用能力的合格率为55.64%,专业技能实践应用水平的合格率为69.92%,创新与特色的合格率仅有39.10%;撰写质量方面,内容与水平的合格率为57.14%,结构与写作的合格率为69.92%、规范化程度的合格率为54.14%,成果与成效的合格率为51.88%;在成绩评定符合度方面,有71.43%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与其质量相符。
1.选题情况
选题总体情况良好。从选题方向和内容方面来看,能够较好地体现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从选题的难易度方面来看,难易程度及工作量适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如期完成,基本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知识运用、能力水平的培养要求。在选题意义和价值方面,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论或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技或应用的参考价值。
2.能力水平
文献检索及综述能力。少数学生未能掌握检索中外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综合、归纳等整理及应用的能力较差。在文献综述部分,出现了文献综述不完整、理论支撑不足、文献陈旧、文献阅读量少等问题。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分析的能力不足,研究目的和意义不够清楚,采用的解决方案不够合理,深度广度把握不够。
运用设计与研究方法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专业技能和研究方法,但在论文设计与研究工作过程中运用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的能力稍显不足。
计算机及外语应用能力。学生使用软件完成文字排版的能力不足,排版质量不高。
创新与特色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所撰写的毕业论文(设计)特色不明显。提出新问题的论文,或者采用新的方法、手段探索解决问题的论文偏少。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但方法或思路有一定的特色或创新的较少。
3.撰写质量
内容与水平。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概念不够清楚,论据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密,分析不够深入,内容、数据和结论错误等问题。
结构与写作。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结构混乱,存在着语言表达口语化、不通顺等问题。
规范化程度。不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格式问题,未能严格遵守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规范要求,主要表现在术语、图表、参考文献等格式不规范,特别是参考文献出现引用错误、顺序错误、缺失等问题。
成果与成效。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缺乏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毕业设计缺少实物作品、实际运行的系统或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原型系统。
4.成绩评定符合度
“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与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符合度”评价指标旨在检验指导教师对论文成绩评价与其质量的一致性。结果显示,部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未按照其真实水平进行评定,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缺乏一致性,存在“放水”现象。
学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设计)特色不明显、研究价值不高,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对学生的逻辑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以及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强化不足。学生参加的实验实践活动少,在校期间获得的科研训练不足,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尚未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体系。
一方面,生师比较高导致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进行指导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难以保证。部分刚从事教学工作且缺少科研创新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也负责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能力不足。同时,也存在着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折算较少,客观上导致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师工作量仅仅依靠指导学生的数量进行衡量,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公平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指导质量。学校、学院层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每年获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缺少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措施,对于指导效果较差的教师也没有对应的惩戒措施,教师指导好坏、付出多少在工作量考核上并无实质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此时学生往往面临着多重压力,特别是就业实习、继续深造的压力。在这些压力驱使下,学生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设计)中,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融合层次不高,校企共建实践实习基地数量不够,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导致学生毕业实习形式单一。聘请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数量偏少,校外指导教师参与程度不高。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及写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写作规范和学术道德等前期相关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不足。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不够全面和规范,在一些主要环节上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起到检查和督促的作用。比如中期检查环节,部分教师没有严格、认真审查所指导学生前期已完成的工作,未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另外,评价反馈机制未能形成闭环,忽视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和反拨作用[2],缺少对评价结果的系统、科学分析,反馈给相关单位、指导教师进行反思与整改等环节缺失。
本科教学中除毕业论文(设计)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实践课程和竞赛活动,其中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竞赛活动包括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创项目、攀登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学校应完善机制,将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科研能力训练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条件,使学生尽早、尽快地参与实质性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一是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和激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项目子课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选题。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是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体系,尽可能覆盖全体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合适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遴选一批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以此来缓解指导教师短缺的问题。加大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生产、科研和管理一线参加顶岗训练、挂职锻炼,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研发、社会服务等活动[3]。推行“以优带新、以强扶弱”互助模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质量的奖励和追责机制,对年度获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负责、不作为导致指导效果特别差的追究相关责任,如取消下一届指导教师资格、取消相关优秀资格评比等,以此来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通过课堂、讲座、培训会等开展对选题、论文写作、文献检索、写作规范和学术道德等内容进行专项指导。加强师生对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学术规范等相关政策的了解,学院要将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工作的制度文件、有关通知在学院网站上及早公布并传达,使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阶段工作有章可循。
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积极搭建实践实习平台,拓展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探索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模式,鼓励学生把毕业实习、就业实习等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管理、生产等难题转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4]。
1.严把门槛关
学校可以灵活设置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确定学生已掌握大部分专业知识并能够综合运用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工作。学校可以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始前,对学生的资格进行认定,比如规定必须修满多少个学期的课程,以及获得人才培养方案内规定学分的比例等门槛值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资格。
2.严把选题关
重视选题审核工作,各专业应组建专家组对选题是否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选题的深度、广度、难度是否适中,工作量是否饱满,选题涉及的工作内容是否合适、是否有重复,选题文字表述等问题进行重点审查,避免出现选题过大、空泛、不具备实用价值等问题,确保题目质量。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学生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前期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工程类专业题目应主要来自工程实际,应多做设计类题目,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教师、学生进行修改。
3.严把过程关
开题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题可以使学生明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学校应鼓励各院(系)举办开题报告会等形式的活动,在开题阶段设置审查环节。对于开题报告不完整、不合格、达不到要求的,不允许开题,必须重新撰写开题报告并再次提交审核,审查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环节。
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不定期检查)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能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学校组建督导组进行检查或由学院组建专家组进行交叉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查询学生进度、检查各环节材料、教师评阅及指导记录等,全过程监控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和师生,督促学院和师生及时纠正工作偏差、改进工作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质量的高低,教师的指导起关键作用[5]。指导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论文(设计)进度,认真做好各环节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要及时指导,对学生论文(设计)中采用的方案设计和写作内容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到教室、实验室等场所开展指导、答疑、交流工作,引导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给出解决方案或途径[6]。
4.严把评审关
加强对评审和答辩环节的把关。指导教师评定成绩为不及格者,不得进入评阅环节,取消其本次答辩资格,并按重做处理。重做时需按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待其合格后再安排答辩。答辩不通过者,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延期重新答辩。
在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时,必须在答辩结束后,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修改论文。答辩委员会(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把关者,应根据毕业论文(设计)实际情况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依据修改意见认真修改并形成最终定稿,由指导教师再一次进行审核把关。
5.严把诚信关
对学生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指导教师压实责任,若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被查出有买卖、代写行为,且在指导过程中履职不力的指导教师,按照教学事故相关条例追究其责任。学校使用新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并在系统中整合论文重复率检测功能,学生在提交初稿、定稿阶段,可以对自己的论文一键查重,师生可以随时在系统里查阅重复率检测报告。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学生学术诚信意识,杜绝抄袭行为。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也应更新,要注重过程管理,加快构建以学生互评、开题报告成绩、中期检查成绩、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评分等多方衡量的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7]。同时,要完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要对评价过程的总体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认真汇总,并进行系统、科学分析,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指导教师,要求其及时反思与整改,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和反拨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提高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切实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相结合,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并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控,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