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优化思考

2022-11-30 09:36醴,姚
关键词:舆论美的育人

许 醴,姚 敏

(1.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安徽工业大学 工会,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环境是影响人、塑造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实施运行的外部客观条件。作为“人化”的环境,它不仅凝聚着理性意义、精神情感和生活趣味的引导价值,而且也能彰显美的感性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审美优化,是教育者和大学生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要求,根据美的规律,运用审美的情感渗透和美学结构要素对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校园特定的育人环境进行美的创设和优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校园设施环境的审美呈现

校园设施环境是大学生“日用而不觉”的客观环境。它不仅是大学生最直接、最常接触的育人外在环境,而且因其融入了厚重的人文精神,具有价值导向的审美内涵。它集使用、审美、教育功能为一体,实用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具备不可替代的“人化自然”的独特吸引感召力。要在明确审美创设原则的基础上分析校园设施环境具体的审美呈现。

(一)校园设施环境审美创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设施环境的审美创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三全育人”的框架和“大思政”的高度上遵循创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既体现为教育者的审美创造实施,又体现为教育对象的审美需求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创设,是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运用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素养进行创造的结果,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及审美导向。但校园设施环境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核心环境,还需要根据他们的审美需求进行优化,构筑宜人的教育氛围,增强育人效果。而且,身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同时具有审美主体身份,能主动选择审美对象和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者在进行审美创设时必须兼顾大学生对环境审美需求的满足,才能具备针对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既体现为具有审美功能,又体现为具有教育功能。具备审美意蕴的教育环境渗透美的要素,遵循美的规律,体现美的特性,运用美的形式。它展现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本质力量,既是二者共同的审美对象,又是他们共同对环境美化创造的结果,有助于二者形成和谐的审美关系。具备审美意蕴的教育环境会对身处其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产生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激发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知识认同、情感趋同、思想共鸣,实现其教育功能。三是既能体现主流审美方向,又能体现对大学生实际审美能力和思想需求的满足。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审美意蕴赋予,首先必须把握方向,要符合社会主流审美方向,引导好大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其次要紧跟时代科技发展,体现新时代特色;再次要深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色;最后还要胸怀世界包容开放,体现国际化特色。

(二)校园设施环境的具体审美呈现

大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景观、设施、楼宇等自然环境,软环境包括文化氛围和人际环境。这里重点就校园整体校容校貌、建筑设施设计、校园景观小品等硬环境展开讨论,分析校园硬环境的具体审美呈现。

整体校容校貌凝聚并体现了校风、教风、学风等育人的品格风貌。整洁有序、统一多样是校容校貌审美呈现的基本要求。赏心悦目的校园山、水、园、林、路、馆等自然环境能让师生放松身心,对师生起到熏陶、暗示和引导的作用。而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人文环境能直接或间接反映时代特点、社会风貌,持续不断地发挥感召、启发的作用。学校的整体风貌能通过日积月累的审美印象、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升华高尚优美的审美情感。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应当发挥他们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意识到校容校貌的建设离不开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能直观感受自身力量发挥时带来的审美愉悦,认识到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更能珍视、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维护好校容校貌,并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

建筑设施设计可兼顾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多方合力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教学楼宇的风格设计上,可体现简洁明快的现代感,实现其实用价值,同时也可彰显错落有致的层次美这一传统美学特色。草皮绿植等绿化环境及景观带的设计可从材质、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美上进行匠心雕琢,尽显“优美”“崇高”的审美形态。各式各样的路、馆、楼等可根据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进行富有雅致、巧思雕琢的命名。建筑设施的审美呈现,目的是要通过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的体现,积极拓展、积累有效教育因素,塑造能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之美的校园氛围,发挥教育的综合效应。

校园景观小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通过审美的外在形式和文化、教育的内核蕴涵,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以文化人。它一般体量较小,对校园景观起到审美点缀的作用。格调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园景观小品,能与校园其他硬件设施及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以直观的方式表现校园文化的审美理想,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景观小品在审美呈现上要考虑到个性特色,兼顾校园整体风貌的和谐。如服务类的座椅、垃圾箱,装饰类的景观墙、栏杆,展示类的指示牌,照明类的路灯、地灯、射灯等,皆可从形式美的韵律、生命美的节律和思想美的规律入手,使其成为耳目一新的“人化自然”,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社会群体环境的审美熏染

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显然不能只在封闭的校园象牙塔环境内接受学校教育,社会、家庭、朋辈集群等社会群体环境也同时熏陶感染他们的思想行为。积极向上、同向同行的社会群体环境能增益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消极的社群环境对教育也会产生较强的离心作用,分解内耗育人合力。对大学生而言,社会群体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朋辈集群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家庭环境的审美启蒙赋予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有所不同,人的审美能力是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结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大学生成长具有启蒙意义的第一站。家庭的审美启蒙是指通过父母长辈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和氛围感染,对孩子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启蒙性的教育。积极发挥家庭的正向情感作用和审美启蒙作用,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的家庭氛围,也有利于后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家庭审美启蒙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家庭成员对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形式美,和谐、平衡、对称、节奏等组合规律美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方面的教育。良好的启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知、情感和想象力,使他们形成对客观真理和良善道德的正确认知,提升审美趣味,增强审美选择判断能力。二是家庭成员对仪表语言、行为选择、价值意义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表现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启蒙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超功利的理想信念。三是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心理氛围的塑造。和睦、安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能起到正向的感染作用,父母长辈谦虚有礼、互相尊重的身教言传对孩子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朋辈集群的审美感染传递

朋辈集群指的是志趣、爱好或目标相近,具有集群性质的团体,如同学、同事、朋友、骑友,甚至包括网上虚拟社群等。朋辈集群本身就具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天然吸引力,再加上线上线下、现实虚拟等多种互动渠道,其道德导向和审美感染的能量无孔不入且相当强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能利用朋辈集群较强的向心力对大学生加强价值引导。在集群中,人们更容易获得情感共鸣和认知共识,因而友爱信任的朋辈集群关系、正向积极的集群环境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产生乐观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其次,能利用朋辈集群的精神归属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稳定和谐的秩序。在和谐的朋辈集群环境中,大学生被认可、被肯定,相互悦纳、相互欣赏,因而健康合理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并在精神上获得充实感和归宿感。再次,必须做好正向的积极引导。由于大学生的朋辈集群多为同龄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思想价值观并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再加上线上交互缺乏制度和法律的规范,所以部分低俗或极端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一旦滋生,也能得到极快的繁殖,腐蚀更多大学生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树立示范正能量的典型人物、能正向进行审美牵引的意见领袖,发挥其在朋辈集群中的“领头羊”作用,在线上线下实现对朋辈集群环境有效的审美引导和思想引领。

(三)社会环境的审美风尚引领

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和社会的审美风尚,实际上体现了一个时代和国家的价值导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是新时代的审美期待,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理想。大学生的个体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除了来自学校的小环境,更多地来源于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因此无论是外在仪容风度、体魄行为的“美”,还是内在人格品德、心灵情操的“美”都是社会的时代反映。因此,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创建积极高雅的审美导向,是引领大学生精神层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环境审美风尚的构建,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尽管不同行业的从业者由于自身文化基础、专业背景和从事工作的区别,有不同层次的审美素养,但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审美风尚却是各行各业劳动群众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伟大斗志、坚强意志、美好心灵、奉献精神形成具有社会价值导向的审美风尚。当前我们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但难免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近几年,在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的娱乐行业中,有不少人为追求“快钱”利润,通过资本运营炒作批量生产“流量明星”。2021年,国家对娱乐行业的运营模式进行彻底整顿,体现出政府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和社会审美风尚的引导。国家政府这一行为,使社会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回归健康的轨道,也确保了社会审美能一如既往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三、舆论生态环境的审美牵引

任何一种传播媒介、舆论方式都有意识形态的嵌入。舆论生态环境的“审美牵引”指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审美正能量,确立正确的审美判断,以达到感染人、引导人的目的。按舆论承载的载体划分,舆论生态环境可以分为文化舆论环境和融媒舆论环境。

(一)文化舆论环境的审美导引

文化舆论环境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电视、电影等文艺、文学作品形成的舆论环境。新时代文化舆论环境的营造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2],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3]。文艺和文学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4]。这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传导的舆论环境。蕴涵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作品,彰显奋斗青春、时代精神的创新作品等,都能形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舆论环境。如果能发掘文化艺术作品中经久不衰的感召力、影响力,就能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向、时代风尚,从而充分发挥文化舆论环境的引导作用。

(二)融媒舆论环境的审美导向

“融媒舆论环境”由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融合形成,不仅包括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技术层面的融合发展,还包括政策、资源、内容、宣传、利益方面的共融共通。在融媒舆论形成的环境里,有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介手段,报纸、杂志、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形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何终端都能获得想要的信息。主流媒体通过融媒舆论环境的资源整合互补,实现对舆论场政治方向、审美导向、价值取向的传播传递。现代大众媒体群营造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倾向有极大的影响制约作用。

大学生容易受到媒介舆论环境的影响,而融媒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浸染蕴涵的新场域,教育者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一方面,要主动占网,充分利用融媒体的特点,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内容引领舆论环境,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定时间场合、覆盖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要破解融媒舆论环境中“人人是主播”可能引发的道德约束危机,通过各类博客、即时通信工具、流媒体等大学生喜闻乐见、交互性较强的载体,联动营造形式吸引人、内涵感染人的舆论场。通过场域的氛围营造,使大学生在全感官投入、全身心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中将潜在的道德风险转化为正确的审美和道德判断,涵养崇高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国家政策环境的审美指导

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为“以美育人”视域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政策、制度上的指导,营造了环境审美优化的良好氛围。

(一)美育的政策

2015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课程要“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美育还要“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与德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并再次强调要遵循美育特点,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领导人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线,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做到“教育审美化”“审美教育化”。“审美教育化”是对审美进行普及教育的推动,“教育审美化”则是对教育审美向度的强调。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创新德智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要“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推动高校实行美育学分制管理。

(二)“大思政”的格局

新时代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进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理念、体制、内容、方法的创新研究,着力打造高校的“大思政”格局。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同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并构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2018年5月和10月,教育部办公厅分别发布了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和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37号),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着手构建育人工作体系,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通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壁垒,上海市自2005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即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高校所有课程及教学活动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融合的内在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触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在融合。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同时还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展开教育。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追求美和创新的过程,体现了审美的自由性、情感性、愉悦性、感染性以及潜隐性等多种特性。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从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三大门类科学设计了“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并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结合过程全面融合。这就从国家层面将“课程思政”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从理念的创新发展到实践的行动落地。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党和国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其他相关政策指导及要求也体现了审美优化的思路。比如,坚持中国立场,树立文化自信,不用西方标准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构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审美文化,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建设高校美丽校园、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等等。

五、结语

美对塑造美好心灵有重要作用,能滋养大学生个体追求美的理想和品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审美优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发展变化的回应,有利于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舆论美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