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教授运用慢性胃炎方论治慢性胃炎的经验

2022-11-30 01:50李勇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李艳佛手白术

李勇超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指导 李 艳

慢性胃炎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病名记载,但结合其临床症状,可在古籍中找到相关描述。《杂病源流犀烛》中有“胃痛,邪干胃脘病也”的记载,其中所描述之“胃痛”,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多有相似表现;《黄帝内经》有言“其病留满痞塞”,其所述正与慢性胃炎表现出的“胃痞”相合;《医学正传》云“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饥不饥,似痛不痛”,其所述之“嘈杂”,亦常见于慢性胃炎症状之中。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无特异性表现,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方可最终确诊,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饮食减少、上腹部胀满、心下嘈杂感等消化不良症状,尤以饮食后明显加重。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以抑酸、保护胃黏膜、增加胃动力及调整胃肠道菌群等为主[1],对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首推根除幽门螺杆菌。

李艳教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第十五代传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济仁学术传承人,安徽省名中医,对多种难治性疾病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李艳教授继承新安医家汪机一派,在其“调养气血,培补元气”思想之上,建立“固本培元”之治疗总则,自拟慢性胃炎方论治慢性胃炎取得良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

《兰室秘藏》云:“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伤寒论》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李艳教授认为,论慢性胃炎之病因,无外乎内因与外因,内因为情志失调,先天不足,脾胃虚弱;外因为外邪侵袭,久病失治,饮食痰湿停滞,致脾胃受损。李艳教授认为慢性胃炎虽有胃阴不足及脾胃虚弱之虚证,也有湿浊内阻及瘀阻胃络之实证,但究实证本质仍为本虚而致,故每遇慢性胃炎实证患者,常告诫学生必先探其本质,明确其实为因虚而致。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皆不过为脾失其健运,胃失其和降而成。故李艳教授以“固本培元”为基础,创制“慢性胃炎方”临床诊治慢性胃炎多获良效。

2 分型论治

李艳教授集40 余年临床经验,参考《古今名医方论》之香砂六君子汤,创制验方“慢性胃炎方”,其原方组成为炒白术15 g,茯苓15 g,乌药15 g,木香15 g,佛手9 g,制香附15 g,蒲公英20 g,煅瓦楞子20 g。方中炒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乌药、木香、佛手及制香附理气和胃,蒲公英清热解毒,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李艳教授始终不忘其父李济仁教授教诲,治病讲求人体阴平阳秘,组方注重寒热平衡,以此方为基础并常与清热药同用[2]。李艳教授将慢性胃炎分为四型论治,皆以慢性胃炎方为基础方,具体分型论治及加减用药方法如下。

2.1 湿浊内阻证 脾居中焦,喜燥而恶湿,以升为健,主运化水液,胃主通降,以降为和。李艳教授认为,湿浊之所以内阻,皆因中虚无力升降,先天中焦升降乏力,则湿浊实邪易于停滞,究其本质因虚致实也。李艳教授以慢性胃炎方加味治疗本证。慢性胃炎方本具白术、茯苓燥湿健脾药,若遇湿浊较重,现白腻苔,脉滑,或大便不成形者,常伍厚朴、姜半夏、陈皮及同用生薏苡仁、炒薏苡仁,且上药多有止呕之功,对于慢性胃炎伴呕逆者,其效尤佳。脾胃之气虚损严重者,多取补中益气汤之黄芪、白术、陈皮、党参、柴胡同用,且常用道地药材大抽芪,补气效果得以彰显。

2.2 瘀阻胃络证 脾胃乃后天之本,其气虚致升降失宜,血行不畅,血停成瘀。胃络久病瘀滞,易于化热而见标实之热象,且可致肠腑不通、胃降失和,症见呃逆、腹痛拒按,久病失治误治发展为噎膈,甚则厥逆危证。李艳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瘀阻胃络证者多诉有胃痛按之加重,虽饥但不欲食,查舌多有瘀紫等一系列标实之象,但需谨记其本质乃虚,若仅以逐瘀、行滞等攻邪之法应对,短期内可收效明显,但观其整体病程有逐渐加重之势。故李艳教授施治时,对证取失笑散之蒲黄及丹参饮之丹参、砂仁,合健脾理气为主之慢性胃炎方,达标本同治之义,较单以祛邪的治法收效更显著。

2.3 胃阴不足证 脾胃同居中焦,胃腑喜润而恶燥,《黄帝内经》称胃为“水谷之海”,详询患者病史,其多述有长期胃部不适史,饮食多嗜食辛辣炙煿之品,或因长期情志不畅,郁而化热,损其津液而发为胃阴虚。李艳教授论治慢性胃炎胃阴不足证,慢性胃炎方必见其中,阴虚轻症者取《温病条辨》益胃汤之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石斛同入以滋胃阴,阴虚重症损及肾脏而见肾阴亏虚之象,则选用归肾经之女贞子、墨旱莲同入滋肾阴,甚则见气阴两虚者,再以党参、黄芪同入以补气。

2.4 脾胃虚弱证 《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说明脾胃关系密切,互为影响,脾胃虚弱证者,多可见有乏力、泄泻及脉虚无力等一派明显气虚之象。慢性胃炎方含白术、茯苓及木香三味健脾药,李艳教授再以“固本培元”之法加党参、黄芪同治该证收效尤佳。每遇此证型,李艳教授常提醒到,气本属阳,过用健脾燥湿补气之品有损于阴,需酌加滋阴之品,常用南沙参与北沙参同用;患者脾胃虚弱,大剂久用补气健脾药多使脾升太过,胃失其润,李师常以三片生姜、五枚大枣为引同煎,以顾护脾胃之气。

3 病案举隅

患者,女,45 岁,工人,于2020 年6 月26 日初诊。主诉:反复腹胀、嗳气10 年。患者10 年来时发腹胀、嗳气,平卧时明显,受寒及生冷饮食后加重,伴舌体麻木、感觉异常,偶伴恶心欲呕。既往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大便有便意却难解,每日用开塞露一次方可解出,此病程已达7 年。曾口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治疗,大便难解有所好转,停药则再发。患者平素烦躁易怒,潮热自汗,目胀,胃纳可,夜寐多梦,小便可。因停经3月余,曾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妇科,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刻下口服黄体酮治疗。舌淡红,有裂纹,苔薄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辨证:湿浊内阻,胃失和降。治法:健脾燥湿,理气和胃。处方:炒白术15 g,茯苓15 g,乌药15 g,木香15 g,佛手9 g,香附15 g,蒲公英20 g,金钱草25 g,连翘15 g,厚朴15 g,姜半夏9 g,九香虫9 g,柴胡9 g,陈皮15 g,莱菔子15 g,炒火麻仁20 g,旋覆花9 g。10剂,每日1剂,加三片生姜、五枚大枣为引同煎,水煎至200 ml,分早晚温服。嘱患者调畅心情,规律作息,适当锻炼,饮食清淡,切不可多食辛辣炙煿之品。

2020 年7 月8 日二诊:患者服上方3 剂后胀气缓解,后继服感腹胀仍反复出现,查舌淡红,有裂纹,苔薄黄腻,脉弦细。上方去佛手,加合欢花15 g。10 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0年7 月21 日三诊:患者自诉服上方后腹胀改善,查舌淡红,有裂纹,黄腻苔较前减轻,脉弦细。按2020 年7 月8 日方加郁金20 g、丁香9 g。10 剂,煎服方法同前。后按此略作增减,至2020 年10 月6 日七诊,患者腹胀、嗳气、舌体麻木、烦躁多梦等症状明显缓解,经半年电话随访病情未再发。

按语:本患者因腹胀、嗳气10年,李艳教授诊后认为,患者舌淡红,有裂纹,苔薄黄腻,表现为湿浊内阻之象,切脉弦细,结合患者患病多年,知其本质乃因虚致实,遂予验方“慢性胃炎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方中炒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乌药、木香、佛手、香附理气和胃,蒲公英、金钱草、连翘清热解毒,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药均有明显抗菌消炎作用[3-5],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可改善胃黏膜炎症状态。考虑患者患病已达10 年,恐仅以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之力不足,以厚朴、姜半夏配伍加强燥湿健脾之力,且具降逆止呕之功;九香虫行气,以疏散胸腹滞气;患者平素烦躁易怒,潮热自汗,目胀,脉弦,为夹杂肝经郁热,故取柴胡疏肝散之柴胡、陈皮及香附疏理肝经郁滞,且陈皮尚可和胃,柴胡可升举中气;患者大便难解多年,故在补气基础上,以莱菔子消食化积,配合火麻仁润肠通便助其排便;《药性论》言旋覆花“开胃,止呕逆不下食”,与姜半夏同伍可止呕,以防单用姜半夏止呕之力不足。患者湿浊内困,却实有热象,佛手虽具有较好的和胃之功,但为防久用助热伤阴,二诊予去温热性之佛手,以减轻全方温热药比重,加入合欢花舒郁调其情志。三诊患者腹胀改善,全方虽以大队温热药相伍,并未有化热之势,可见本方阴阳平调之功,以补益为基础已见成效,但仍需顾及全方阴阳寒热平衡,查患者脉弦细,以前方加性寒之郁金增强解郁,加性温之丁香温中降逆,以使全方不因过热而生燥,不因过寒而致滞。依此方略作调整,直至七诊诸症明显缓解。纵观全方加减不温不寒,用药寒热搭配,使阴阳复于平衡。

4 小 结

李艳教授认为本病病因虽有内外,病机可见虚实,但其实证本质仍为虚,治疗原则应以“固本培元”之治法健其脾胃,以验方“慢性胃炎方”加减收效显著。遇湿浊内阻证、瘀阻胃络证,若仅施以驱邪之法,短期内虽可获效,但长期来看,易致病情反复,日益加重,实为不妥,以补益为基础乃长久之计;慢性胃炎方偏于温热,施治胃阴不足证时,定要同伍益阴药,以防生热;脾胃虚弱证患者不耐大剂久用补气健脾药,全方注意阴阳平衡的同时,尤重以姜枣为引顾护脾胃之气。本病与肝脏密切相关,故合理饮食、调畅情志同样不可忽视。

猜你喜欢
李艳佛手白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6 Things You Must Know about Major Cold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春天的电话
方草寻源
鲜美海味佛手螺
被替考推翻的友谊小船
白术治小儿磨牙
佛手花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