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明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主要功能在于泡茶,因受茶道文化的影响和其自身极高的艺术水准,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艺术作品与文化产品。紫砂壶带给人的不仅是一壶温润芬芳的香茶,还有堪称完美的艺术享受,更能与人的精神世界相通,呼应人们的道德追求、美好愿望与人生志向等,正因如此,紫砂壶艺术才能如此地令人印象深刻。
“颖丰壶”(见图1)壶如其名,造型端庄雅致,结构巧妙,尽显紫砂壶工艺与创作在结构安排上的智慧。作品造型各部分均体现出圆形结构,所以处处丰满圆润,视觉效果极佳,且包含独特、美好的民族文化寓意。装饰的融入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工艺价值与自然美感,具体表达了“丰”的意义,以独特的“颖丰”之美彰显了紫砂壶花器的艺术风采。
图1 颖丰壶
作品选择了紫砂壶艺术中最经典的一种泥料来制作此壶,表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基本审美态度,并赋予了春之朝气、生机与秋之成熟、丰收。全壶呈非常亮眼又不失古朴、沉稳的红棕色,色彩均匀、明度适中,自然地流露出悠远、醇厚的中国古典韵味。壶的表面非常细致,有明亮的光泽,一方面是紫砂泥经高温烧制后自然呈现而出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作者精工制作而成的。在光泽的衬托下,泥料的颜色会更加鲜艳耀眼,对于烘托造型的饱满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喜庆与热情等美好的意义,在此壶中,红润的泥料一方面象征春日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秋日之成熟的果实与红霞般的红叶,让人们能够非常直接地感受作品的气质和“丰”的魅力。
“颖丰壶”的造型设计简单且充满智慧,将圆形作为构建造型的基本元素,根据不同的结构需求进行巧妙的变化,共性与个性相协调,结构完整紧凑而不单调,展现了紫砂壶圆器的独特性。壶身是整件作品中最大的“圆”,它是一个饱满的圆球体,身筒的弧度相当明显,体现了紫砂壶圆器珠圆玉润的标志性美感。壶身是略扁的,这样就使壶身的顶面与底面较为宽阔,看起来有更好的平衡感,线面之间的张力也随之增大,使整个作品的节奏感更强;壶身下部镶嵌着圆形的底座,较为纤薄,与壶颈部直径一致,构成上下对称,壶颈部与底座“夹”住壶身,便将壶身衬托得更加突出,底座的存在也增强了作品的稳定性,使作品更加端庄和秀气;壶盖是一个半圆形,与壶颈部之间严丝合缝地相接,壶盖的弧度也是依据壶身节奏而定的,在线条上实现对壶身的承接,整个作品的外部轮廓就非常清晰和完整了,无论怎么看都是“有始有终”、结构整齐;圆珠壶钮镶嵌在壶盖顶部中央,下部有双层底座,同样是为了调整壶整体的节奏感;简约的一弯嘴与耳状环形端把采用暗接法对称镶嵌在壶身两侧,与壶身如同一体制成,简约完美。
此壶的造型看起来是几个大小不同、造型不同的圆串联而成,非常简单,实际工艺难度极高,各部分的大小都要成比例,才能保证作品造型的稳当和节奏的均匀,所以看起来简单的壶是充满工艺智慧的,呼应了“颖”的主题。
此壶中带有装饰,也正是这一装饰的存在,使作品的花器特征显现出来,而装饰也是集中表达“颖丰”的一个部分,展现了紫砂壶贴塑的特点,提升了作品的工艺价值,为作品带来了自然美。壶身装饰的起点在壶嘴根部,一条枝节明显的纤细树枝在此生长,并延伸至壶面之上,大大的叶片生长在树枝前端,卷曲的边缘和清晰的叶脉使树叶具有立体感,树叶前端是两条弯弯的带有韧性的藤蔓,树叶、藤蔓与壶表面三部分的层次清晰,虽呈现于同一平面之上,但空间效果极强,体现了创作的美术功底。在叶片下方悬挂着小小的一串葡萄,让人们对丰收充满期待。装饰主要采用贴塑工艺打造而成,堪称栩栩如生,尤其是葡萄粒、叶脉这些细节之处也处理得极好,精细完美。装饰所体现的“颖”是工匠精神的写照,而“丰”则呼应泥料与造型,让人们从壶中收获吉祥与喜悦,感受自然的活力与紫砂壶工艺的智慧。
聪慧可爱、喜庆祥和是此件“颖丰壶”的关键词,作品整体看上去十分清爽,多圆串联的造型简约又巧妙,装饰的选择在具体表现主题的同时也传达了美好的含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说明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对“颖丰”这一主题也进行了解读,揭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工艺水准与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