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媚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近年随着我国慢性肾病患者数量增加,血液透析治疗临床开展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但受原发病难治性及肾功能损伤进展性影响,多数血液透析治疗者需行持续治疗,以维持残余肾脏功能水平及健康质量,而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实施也随之产生了相关护理问题,增加患者生存质量负面影响[1]。在现阶段血液透析护理实施中,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作为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模式,对患者治疗安全质量虽具备确切效果,但就患者生存质量、病后营养健康状态、自护行为养成方面仍存在较多护理局限[2],或可在此基础上联合其他护理模式实现对相关护理局限的积极完善、改进,提升患者临床护理体验[3]。因此,为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实施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质量影响,特对80例患者临床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详述如下。
回顾性分析自医院协同护理模式实施以来(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入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0例)的临床护理效果,根据实施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参照组(40例)、试验组(40例)。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终末期慢性肾衰竭(ESRD)确诊者;初次血液透析治疗者;原发病符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指征;透析时间≥3个月;患者意识清晰,可自主配合治疗;患者自愿加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透析时间<3个月,预估生存期<6个月者;确认血液透析治疗禁忌症者;并发多类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者或恶性肿瘤者;主动脱退者。
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参照组配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试验组配合协同护理模式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具体如下。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即在患者治疗期间严格实施规范化血液透析室护理操作内容,依据常见护理问题制定质量改进措施,期间开展月度考核,明确各项护理问题解决情况,及时发现新发护理问题,依据当月考核情况制定持续性护理质量改进措施[4]。
协同护理模式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1)团队组建。在血液透析室护士基础上,增加营养科护士、心理护士、健康管理护士若干名,组建协同护理团队,确保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各学科护理措施的有效开展。(2)护理评估。需在护理实施前采用自护行为量表、生存质量量表测评患者自护能力及疾病对生存质量主要影响层面,结合其临床营养状态、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制定完善个体化护理措施。(3)护理实施。在协同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即在个体化护理实施期间,开展月度自护行为指导、健康指导、心理疏导。依据当月血液透析治疗安排周期,对自护行为指导内容进行时间划分,于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开展不同内容自护行为教育指导;就健康指导的实施,需以患者当月营养状态实验室检验结果,开展饮食指导、临床营养干预等,定期检测患者营养状态,及时调整健康指导计划;心理疏导的实施,以患者治疗期间心理状态动态评估结果为准,定期实施心理疏导,调节负面情绪。上述措施开展后,以月度护理考核结果为准,制定后续质量改进措施方案,实施护理。(4)院外护理。院外护理的实施以微信平台护理指导为主,建立微信群组将该组患者添加至微信群内后,由护士轮班在群组内实施护理。针对院外护理的实施,需在微信群组内确认患者治疗后有无不适反应、不适反应类型、表现程度等情况后,结合不适反应潜在原因予以院外自护指导,如调整饮食水分、钠盐、微量元素摄入比例,实施运动指导等。对于动静脉内瘘术后愈合期患者,需予以针对性院外恢复指导,指导患者或家属按摩造瘘上部位,维持血管通路畅通,并做好造瘘保护、防护,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对已愈合的动静脉瘘患者,应指导开展上肢锻炼,以维持动静脉瘘血管健康及正常血流量[5-7]。
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生存质量评分、营养状态、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率。
(1)自我行为管理测评采用血液透析自我管理量表测评,于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发放问卷测评,测评维度含自我护理、问题解决、情绪处理、伙伴关系,各维度总分均为0~20分,评分结果与该维度行为管理水平呈正相关性。(2)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估简表(WHO QOL-BREF)测评,于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发放问卷测评,测评维度含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各维度总分均为0~100分,评分结果与该维度生存质量水平呈正相关性。(3)营养状态评估分别于患者护理前及护理2个月后量取身高、体质量数据,测算体质量指数(BMI)指数,并采集外周静脉血行实验室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检验。(4)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如患者可按血透治疗周期安排定期入院治疗,主动配合各项辅助治疗、护理,为依从;患者可在提示下按时入院治疗,配合完成辅助治疗、护理,为较依从;若未达上述治疗配合标准,则为不依从。
研究数据差异性分析由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采用(±s)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用[n(%)]表示定性资料,行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性别占比、年龄、透析管路占比、单次透析时间及病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n(%)]
组别 男/女 年龄(岁) 透析管路(AVF/CVC)单次透析时间(h)病程(个月)参照组(n=40)26/14 58.18±13.85 26/14 3.76±0.54 6.85±1.26试验组(n=40)27/13 56.95±15.80 31/9 3.84±0.32 6.94±1.31 χ2/t 0.056 0.370 1.526 0.806 0.313 P 0.813 0.712 0.217 0.423 0.755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问题解决、情绪处理、伙伴关系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问题解决、情绪处理、伙伴关系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患者自我护理、问题解决、情绪处理、伙伴关系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自我护理 问题解决 情绪处理 伙伴关系参照组(n=40) 护理前 15.81±2.05 11.48±1.85 9.46±1.89 10.21±1.76护理2个月后 19.12±2.18 14.05±2.06 11.29±2.05 13.45±1.75试验组(n=40) 护理前 15.79±2.13 11.51±1.89 9.42±1.91 10.15±1.81护理2个月后 24.35±1.95 17.12±2.15 14.09±2.14 15.22±1.65 t/P(参照组护理前后对比) 6.996/0.000 5.871/0.000 4.151/0.000 8.256/0.000 t/P(试验组护理前后对比) 18.747/0.000 6.521/0.000 10.297/0.000 13.092/0.000 t/P(参照组和试验组护理2月后对比) 11.309/0.000 12.394/0.000 5.976/0.000 4.654/0.000
护理前,两组患者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等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等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等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环境领域 心理领域 生理领域 社会关系参照组(n=40) 护理前 62.35±7.65 54.76±7.85 53.26±7.95 58.96±7.75护理2个月后 70.25±5.49 71.65±5.82 66.87±5.81 73.25±5.65试验组(n=40) 护理前 62.31±7.81 55.06±7.89 53.21±7.85 58.74±8.13护理2个月后 75.85±5.16 77.25±4.94 73.95±5.89 77.84±5.79 t/P(参照组护理前后对比) 5.306/0.000 10.931/0.000 8.742/0.000 9.423/0.000 t/P(试验组护理前后对比) 9.148/0.000 15.076/0.000 13.366/0.000 12.103/0.000 t/P(参照组和试验组护理2月后对比) 4.701/0.000 4.640/0.000 5.412/0.000 3.588/0.000
护理2个月后,试验组BMI、Hb、Alb、TC明显高于同期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s)
组别 时间 BMI(kg/m2) Hb(g/L) Alb(g/L) TC(mmol/L)参照组(n=40) 护理前 20.82±2.45 97.52±12.25 38.72±5.09 3.46±1.02护理2个月后 20.02±3.15 97.35±12.08 36.12±5.54 3.19±1.06试验组(n=40) 护理前 20.74±2.41 97.41±12.36 38.75±5.11 3.44±1.05护理2个月后 22.15±2.74 105.39±11.74 41.16±5.41 4.46±1.09 t/P(参照组护理前后对比) 1.268/0.209 0.062/0.951 2.186/0.032 1.161/0.249 t/P(试验组护理前后对比) 2.444/0.017 2.961/0.004 2.048/0.044 4.262/0.000 t/P(参照组和试验组护理2月后对比) 3.227/0.002 3.019/0.003 4.117/0.000 5.283/0.000
试验组治疗依从性(100.00%)高于参照组,而治疗不良反应率(7.50%)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率比较[n(%)]
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实施,对慢性肾病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基础健康质量的维持、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治疗中受血液体外循环,血液滤过等因素影响,易引发相关治疗不适反应,影响治疗体验及生存质量,故需在治疗同时配合可行护理措施,综合改善其临床治疗质量及治疗持续性[8]。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作为当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模式,可在持续性护理措施调整、护理质量提升后实现对患者的临床高质量护理,以改善其病后生存质量,但在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实施中,此类护理模式的应用,仍存在护理局限,应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实现改善,提升护理质量水平[9]。
在对既往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临床护理经验进行分析后发现,受慢性肾病、终末期肾病对人体综合性病理损伤影响,患者代谢功能、器官功能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病理性障碍,以损害基础健康质量,且病后生理不适对患者心理情绪健康同样存在影响,故需在临床护理实施中针对上述临床问题开展综合护理措施[10]。协同护理作为一类新型护理措施,可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经多学科协同护理综合实施,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并指导患者参与、配合各项护理实施,实现各项护理措施开展的目的。在对本次护理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配合协同护理,可在护理团队组建后为各项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而护理期间自护行为指导、健康指导及心理疏导措施的实施,可帮助患者在各项护理开展参与、配合下,实现对自身自护能力水平的积极提升,并在基础健康改善,心理状态调节下维持患者治疗积极性,以进一步确保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积极实现[11-12]。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2个月后,试验组自护行为评分(自我护理、问题解决、情绪处理、伙伴关系),生存质量评分(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关系)及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参照组,表明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实施协同护理模式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措施能改善患者的自护行为、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在相关治疗研究中发现,在血液透析治疗实施中受器械滤过功能影响,患者体内微量元素或营养物质存在高代谢或高积累的情况,可导致营养不良、高磷血症等问题,影响患者临床健康安全,故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维持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耐受具有积极意义。对此,在本次研究中协同护理的实施,可在动态评估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后,制定个体化营养干预计划,帮助患者改善病后机体营养健康状况,提升免疫抵抗力,并可在限制部分微量元素摄入后,降低相关治疗不适反应发生率[13]。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BMI、Hb、Alb、TC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实施协同护理模式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措施能维持患者机体营养状态稳定,降低治疗不良反应风险,应用效果确切。
院外护理作为传统护理模式中较为忽略的护理方面,其对于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院外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故在本次研究中特纳入院外护理措施内容,通过微信群组护理模式的应用,消除护理实施空间限制,为患者提供积极可行的护理指导,而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院外护理的实施对动静脉内瘘术后康复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健康维护均有积极意义,且微信群组下护理指导实施内容具有多样性特征,如语音、图示、视频示范等形式,均可满足不同类型患者院外护理指导需求,以帮助患者在院外实现积极自护。而相较传统随访模式,微信群组下院外护理的实施可实现对多数患者的快速院外随访,并做到个人化健康询问、咨询服务,保障患者隐私[14-15]。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实施协同护理模式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措施对患者治疗期间自护行为养成、生存质量改善均有积极影响,且可维持其机体营养状态稳定,降低治疗不良反应风险,应用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