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诗证史的思路探微
——以2022年某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的一道选择题商榷为例

2022-11-28 02:21:52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一中齐丽华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教育局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江南春杜牧意图

◎ 张 容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一中 齐丽华 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教育局

一、问题缘起:杜牧是儒学复兴的倡导者吗?

2022年某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有一道选择题:

杜牧诗作《江南春》中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事实上北朝当时的寺庙远比南朝要多,杜牧的主要意图是

A.倡导儒学复兴 B.揭示南朝灭亡教训

C.暗讽崇佛现象 D.描述南方别致景色

该试卷提供的参考答案是A选项。答案一出,很多一线教师表示难以理解,如果从命题人的意图角度来考虑,就很好理解。韩愈极力反佛,大力提倡儒学复兴,这是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的重要知识点。杜牧与韩愈又同属中晚唐时期的文人。问题是,杜牧毕竟不是韩愈,《江南春》虽然涉及到佛教的发展,但杜牧的主要意图是不是为了复兴儒学呢?

关于杜牧《江南春》的赏析,前两句诗描写了江南的春色,学者们基本能达成一致,后两句则有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这首绝句虽通篇写江南春色,后两句却暗含对晚唐朝野崇佛现象的嘲讽。[1]有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借写景而抒兴亡之叹的好诗。[2]还有学者认为该诗就是单纯描写江南春景,“作为读者,应按照诗人的诗思指引去领略其中的情思,而不能用政治和民生的评价去代替诗人的审美评价”[3]。

回到试题本身,虽然学界对杜牧《江南春》的赏析充满争议,但不管该诗是单纯描写江南春景,还是借写景来抒发兴亡之叹,该试题的答案都不太可能是A选项。从试题提供的答案反推,倡导儒学复兴明显是命题人根据考点附会于杜牧的诗句,反映的不是杜牧的主要意图,而是命题人的意图。那杜牧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二、思路引领:诗文证史思路探微

无独有偶,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时常会引用古诗文作为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源,如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就引用了唐朝诗人张籍的《凉州词》作为导入。该诗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印证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以诗证史,涵育史料实证的素养?

1.走进诗人的时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4]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中说:“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作者对当时社会所涂绘的阴影;不过他们所涂绘的阴影有浓有淡而已。”[5]所以,将古诗文置于诗人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认识,才有可能感受诗人的真实意图。

杜牧生活的年代正值晚唐多事之秋,藩镇跋扈、宦官擅权、朋党之争激烈,统治阶级内部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政治极为腐败,社会处于频繁的动荡之中。加之,中唐以来朝野宠幸佛教现象十分严重。唐懿宗时期(859—873年),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指出,当时“民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其中“九破”就包括广造佛寺。[6]晚唐的历史发展态势或多或少地会对杜牧这类深受儒家文化浸淫的知识分子产生一定的冲击,在这种冲击所诱发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影响下,便可能酝酿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

2.走进诗人的内心

诗文创作是诗人在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之下,基于自身的学识和体验的一种文学建构活动。辨析诗人的意图,除了要深入挖掘诗文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情境外,更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须了解诗人的家世、身份和经历。

中国古典诗歌多为抒情诗,与作者经历、情感的关联更为密切。[7]杜牧出生于高门士族,家世显贵,史学家杜佑是其祖父,曾在唐朝做过三朝宰相,社会地位很高。其父杜郁做过太子司仪郎、秘书丞等职。杜牧少读经史,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于828年进士及第,曾做过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睦诸州刺史等职。他继承了祖父杜佑的经世致用之学,非常关注国家财赋兵甲、治乱兴亡之事,有忧国忧民的热情和济世经邦的抱负。但由于杜牧性情耿直,有气节,不屑于逢迎权贵,官场上常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8]

在晚唐浊乱不堪的政局之下,作为一个忧国忧民、有政治抱负的人,杜牧对时政自然会十分敏感,诗中饱含忧时感事的情怀也在情理之中。

(2)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须了解诗人的作品。

了解古人的作品是洞悉古人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如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读出了诗人李白对友情的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句,反映了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傲骨。

杜牧一生创作了很多心系国计民生,关注甚至抨击时政的作品,如讽刺唐玄宗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作诗很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以激发人意”,密切联系当时政事而有所讽刺。[9]唐武宗采取毁禁佛教的措施后,当时的许多士大夫不以为然,但是杜牧非常赞同,曾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对朝野以为信奉佛教可以减罪,求得福佑,更“心安理得”地加强作恶的隐微而卑鄙的心理予以揭发和讽刺。

(3)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须了解诗人的朋友。

史诗互证研究范式的开创者陈寅恪先生在探究白居易的《长恨歌》时,认为了解该诗“须知当时文人之关系”[10]。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去揣度一个人的性情和内心世界。

杜牧的好友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关注时政,忧国忧民,性格耿直。如侍御史李甘刚直敢言,曾公开在朝堂上弹劾文宗时期的御史大夫郑注,后被贬官,不久便死在贬所。杜牧后来还作了《李甘诗》来追忆他;司门员外郎李中敏与李甘气味相投,也是杜牧的好友,因反对郑注,辞官隐退;好友苏州刺史李款,也曾弹劾过郑注;好友李方玄因为耿直,仗义执言,不容于朝廷,而被外放作池州刺史。

朋友圈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政治倾向,会对一个置身其内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杜牧自然也不例外。

(4)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须了解他人的评价。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想法,还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从侧面去推知。

从宋朝开始,杜牧诗的政治意义受到特别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如“杜紫微(杜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陈氏书录》)”;“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浑诗园稳律切,丽密或过杜牧,而抑扬顿挫不及也。(《后村诗话》)”[11]“俊迈不羁”“有气概”“以矫时弊”之类的评语,可以反映出:宋人眼中的杜牧是一个关注时弊,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1569—1645),也曾评价杜牧“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关于杜牧反对晚唐朝野崇佛的现象,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诗词大家缪钺先生认为,杜牧讽佛的见解在唐代士大夫佞佛的风气中不可多得。[12]

从这些历史性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推知:杜牧会在诗文中吐露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和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3.文诗互证

古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但古诗毕竟是文艺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根据史料实证孤证不立的重要原则,以诗证史,须将古诗与其他文献资料相互印证。陈寅恪先生认为治文学史还“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13]。所以,只有将古诗与其他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且与诗人同类型的诗文进行比较研究,才有可能洞悉诗人的主要意图。

于是,我们搜集了与诗人类似风格的诗文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材料一: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材料二: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晋]刘昫《旧唐书》卷18《武宗本纪》

材料三:《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除了《泊秦淮》外,还有《阿房宫赋》《江南怀古》等作品,具有借古讽今的特点,饱含诗人对时局的关注。结合历史文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推断,杜牧《江南春》最后两句有暗讽时局的意味,杜牧看到江南的众多佛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当时朝野崇佛的情形,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借写春景来抒发兴亡之叹。

运用古诗证史,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能力,还可以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其认识历史的途径和视野,升华对历史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和美育水平,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在教学中,引诗证史,须正确引导学生在辨别古诗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古诗史料,切忌牵强附会,背离或歪曲诗人的真实意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求索,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注释】

[1]王刚:《春色中的嘲讽——杜牧〈江南春〉赏析》,《山西老年》2018年第7期,第53页。

[2]张斌荣:《借繁华丽景抒兴亡之叹——杜牧〈江南春〉的深层意蕴》,《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6期,第40页。

[3]刘学锴:《杜牧〈江南春〉赏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9年第5期,第29页。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页。

[5]翦伯赞:《翦伯赞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24页。

[6]朱绍候、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88页。

[7]洪越:《读者与作者的“竞争”——论晚唐五代杜牧形象的生成》,《文艺研究》2021年第9期,第47页。

[8][9][12]缪钺:《杜牧诗选(补改本) 杜牧传 杜牧年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5—6、193、254页。

[10][13]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2页。

[11]转引自王德普:《杜牧及其诗评漫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第94页。

猜你喜欢
江南春杜牧意图
杜牧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江南春早》《下午三点半》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江南春早
保健与生活(2020年6期)2020-03-20 14:37:34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江南春:诗人CEO的创业逻辑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42
山行
赤壁
月读(2014年8期)2014-11-15 04: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