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 月 严正达 夏艳芳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1]考古发掘成果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考古发掘过程也是认识历史和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走进博物馆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走进考古现场的机会却很少。近年来,随着公众考古工作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学生开始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考古工作,甚至可以亲手参与考古发掘,这为学生认识考古工作以及解读考古成果提供了重要帮助。文物史料具备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考古工作发掘获得文物史料不但可以直接观察实物,发现和思考问题,增强对历史认知的真实感,而且能提升从文物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旧宫遗址位于北京大兴旧宫村,是一处以西周时期为主的小型聚落遗址,同时包含金元、明清及少量战国时期遗迹。2019—2020年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2]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西周时期的房址、墓葬以及灰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骨角器、蚌器等诸多遗物。在旧宫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文简称我校)先后四次组织学生到考古发掘现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累计参与约1500人次。
对于考古工作的认识,学生往往从博物馆、书籍、纪录片以及小说中获得,很少有机会能够亲临考古现场。在考古实践活动前期的考古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考古工作的形容最常用的字眼就是“神秘”和“挖宝”,而真实的考古工作是怎样的,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本次考古实践活动借助旧宫遗址的考古发掘,让学生感受真实考古工作的同时体会历史的“立体感”,尝试如何看待“大历史”视野下的“小历史”,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解读能力。
考古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它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生物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在设计和撰写《旧宫博识研学项目手册》的过程中,我校教师充分考虑了交叉学科的问题。本次考古实践活动以历史学为背景,同时体现考古学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关联。依托旧宫遗址的位置图,将其放在北京整个地理环境下进行解读,涉及的内容包括经纬度、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等。研学手册在设计过程中经多次修改,如何能让考古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成为研学手册设计的关键。因此在设计之初,教师亲临考古工地现场熟悉考古发掘内容,并反复与旧宫遗址考古负责人沟通,最终结合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完成手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研学设计、考古学常识、现场实践和课题探究四个部分。
在现场开展实践活动时,将每个班级分成两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入探方内开展实践活动。因考古工具有限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最初学生都是在老师或考古技师的帮助下进行实践,在掌握使用技巧后,才可以独立操作考古工具。由于前期在校内已经对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因此学生在实践时能够做到参观有序,动手无声,积极讨论,依次轮番进行。
历史教科书里涉及的考古内容往往以例举某件文物为主,用文物来印证教科书中的结论,很少从制作工艺、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总体来说,这种形式往往缺乏立体感。考古实践活动就成为弥补这种立体感缺乏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考古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了“土”的历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从小就已经完全脱离土地。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家庭,很少近距离的接触土,同样缺乏对于农具的认识。考古发掘主要运用的农具有铁锹、镐、手推车,这些工具对从未进行过农业生产的学生来说都很新奇,而更不常见的考古工具如洛阳铲、手铲等多是学生首次见到实物。学生在考古实践过程中热衷于农具的使用,用铁锹挖土、推独轮车成为大家争先恐后体验的项目。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的讲解中,学生近距离观看了旧宫遗址出土概率较高的三种西周时期的农具:蚌铲、蚌镰、石刀。这些原始农具与现场发掘使用的铁质农具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用观察、对比和实践体会了冶铁技术的发展对于生产生活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结合历史教科书中我国冶铁技术的发展史,更加认识冶铁技术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次,考古实践活动可以摆脱束缚,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尝试站在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历史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如果将旧宫遗址放在历史学的角度下进行思考,那么首先就是将其放在武王灭商的历史背景下,北京未纳入西周版图时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西周时期的统治疆域会比商朝一下增大很多?北京地区燕国、蓟国之间的关系和界限是什么?……而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为什么当时旧宫遗址上的先民会选择在此居住?这一区域在建设之初是属于哪种势力范围?当时北京平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现在看到的一马平川?为什么古㶟水在历史上会肆意在北京平原上摆动,在摆动过程中遗留了什么?当时的河流是不是阻挡人类前进的天险?……转而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思考,当时北京的“土著人”是哪来的,这些人属于什么民族?以什么为生?居住在哪里?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可以看出,从以上几个方面就能提出如此多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和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发散思维,从不同的层面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再次,让学生明白“大历史”背景下的“小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传达的都是“大历史”的理念,如文明的起源、王朝的更替、科技的发展……而那些“小历史”往往需要通过考古学来弥补。考古学的意义也在于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旧宫遗址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墓葬、房址、灰坑等遗迹,同时还发现了金代的房址和道路。学生在看了相隔两千多年的房址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看上去金代房址与西周时期的有些房址十分类似?”按常理推断,时代越早越落后,时代越晚越进步。实则不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很多时候一种行为或者一类东西会延续很长时间,当然也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在学生的想象中,金代的房子要比西周的房子先进的多,或者至少在面积上大得多,而事实上两个时代最普通的住房从形制上很接近,只是面积上略有差异。这就是考古实践带给学生的最直观认识。在历史书中就很难涉及到不同时期民居形制的演变,讲述西周和金代历史的内容时也不会具体化到民居这一层面。
最后,通过考古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视历史。考古材料是第一手资料,是未经加工过的,绝大部分不存在辨伪问题。其他历史文献材料则不同,因此才有了“辨伪学”的出现。学生对伪史缺乏分辨能力,因此在通过不同渠道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分辨真伪。考古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手去触碰历史,从不同方面理解历史,进而可以多角度地思考历史。以旧宫遗址内的一口水井出土的韩瓶(图1)为例,这种器物看上去类似于历史教材中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3](图2),目前普遍认为仰韶时期的小口尖底瓶用于汲水。器型类似的韩瓶主要流行于宋元时期,是当时士兵用于汲水的工具,用途相当于现在的军用水壶。仰韶文化时期和宋元时期相差几千年,可两种器物的外形和功能却很相似,这是古人工艺水平的退步还是一种复古行为?从器物使用功能的角度看,这应该就是一种纯粹的实用需求。通过在旧宫遗址的这口水井底部出土的十几件韩瓶,可以引导学生对韩瓶的使用者及在这片遗址中产生的历史活动进行想象复原。学生根据这种器物的数量推断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而且有可能不止驻扎了一次,因为驻扎一次就掉进井中这么多完整的韩瓶概率很低。其次是军人在这口井中取水,证明这口井中有足够的水源,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水源比较稳定,井也延续了一段时间没被破坏。当然,关于韩瓶的想象和推论还可以结合遗址内出土的其他遗迹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以及想象推理能力。
图1
图2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考古实践活动作为校外课堂,充满着欣喜与乐趣,最可贵的是收获了历史课堂以外的历史知识,体会了另一种视角下的历史。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来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在考古实践活动之后的感想中,有的学生写到:
在这里,老师告诉我们怎样通过土层的颜色判断时期;怎样用手铲来保护文物不被破坏。我看到了西周时期的陶罐,金元时期的车辙以及明清时的瓦片。我们在挖掘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洛阳铲和手铲,在挖出的碎片精美的纹路上,我看到了古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感受到了考古人员日复一日的不易,正是他们探测、挖掘、清洗、复原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才得以看到博物馆里精美的展品。新奇的考古活动令我意犹未尽、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的实践活动!
——李佳恩
经过一下午的参观,我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困难。我们现在看到的遗物、遗迹,都是考古工作者们一铲子一铲子挖出来的。他们用着简单的工具,做着复杂的工作,又要快,又不能对文物造成破坏,困难重重。对文物的鉴别,还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考古工作者,可以说是“能文能武”了。历史研究要讲证据,实物材料基本都出自考古学家之手,我们要向他们致以敬意。
——李重言
可见学生所写的都是源于书本知识以外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的。考古实践活动不仅是考古工作的体验过程,更是真实的历史发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记录与写照。同时提升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针对于不同史料,尤其是本次考古实践活动所见的实物史料,学习如何从不同方面进行解读,如何联系所学的内容对未知事物进行逻辑分析。通过考古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课本之外的历史,引导学生将这些所见的课本外的历史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相联系,并尝试将这些历史时期的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对照理解,进而提升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附记:我校开展的考古实践活动得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第1页。
[2]现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3]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国家博物馆藏。http://www.chnmuseum.cn/zp/zpml/kgdjp/202008/t20200824_2472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