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光,贾艳平
(1. 中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2. 长治市第四中学校,山西 长治 046012)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一场世界性的军事革命正紧锣密鼓展开。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主要大国竞相追赶新军事革命浪潮,加速新军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部署。”[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军事战争对武器装备要求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和精准化,相应地,兵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可以说,现代军事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对兵工人才的培养不能精准对接兵工单位的需求,一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兵工特色大学,作为兵器人才培养的摇篮,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胜任未来工作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从事该行业工作的核心素养。为了系统地了解兵工行业在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实证方式,从兵工单位的视角审视高校在兵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尝试从立德树人、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出核心素养提升思路及措施,以供同行讨论参考。
2021年初,本文以武器装备研发或生产的兵工企业或科研院所为调查对象,面向57个单位发放了“兵工单位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同时对部分单位进行了深入访谈。本文尝试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新入职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单位对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真实需求,以便为学校兵器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实现用人单位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
本次调查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以单位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7份,有效回收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从性质上看,57个单位均来自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均属国有军工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的主打产品种类上来看,生产枪械2个,火炮10个,枪(炮)弹13个,火炸药3个,坦克6个(包括坦克整体、发动机、配件等),引信4个,汽车6个,火控、瞄具、发射筒、灭火器等其他单位18个,部分单位产品多元化。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文针对新入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单位看中员工的能力、人才培养应该开展的工作、学生自我提升核心素养的途径、决定人才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等主题,将调查结果以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并根据所占比率,对前3项进行深入剖析。
1.2.1 用人单位认为新入职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动手能力差”,42.11%的单位反馈了此项;其次是“专业知识不扎实”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分别有36.84%的单位表示毕业生存在此类问题(详见图 1)。
图 1 “用人单位认为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统计图
“动手能力差”是兵器类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普遍现象,更多表现为操作技能的欠缺。通过访谈专业教师和单位得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兵器类专业和实习单位军品研发和生产的特殊性,实习实践范围和效果有限。鉴于保密、生产安全等原因,学生参与企业实习通常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对于涉密的装备或工艺流程甚至难得一见,更遑论参与式实践。二是,学校缺乏必需的实验设备和平台,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比如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是在理论知识层面熟悉枪弹的结构和原理,但不能亲手制作枪弹或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是能力的前提,“专业知识不扎实”,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知识储备达不到单位所必需的水准,不能将知识娴熟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如果说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获得,那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涉及到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则更多通过阅历、体悟和反思等课堂之外的方式获得。“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通常是因为职业价值观不正确,态度不端正,自我定位不准确,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差,而不愿意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
综合来看,新入职学生存在的问题涉及到知识、技能、能力和价值观等不同方面。问题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学生的实践经历有关,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
1.2.2 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员工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创新能力”,占比为单位总数的84.21%;其次是“独立工作能力”,占比为71.93%;另外,包括“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均有一半以上单位提及(详见图 2)。
图 2 “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员工能力”统计图
单位看中员工的“创新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24-25。创新驱动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新形势下,对现代新式战争武器的需求,更加说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独立工作能力”,意味着在本职岗位上能够独立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就是从学生到工作者角色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逐渐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过程。独立工作能力的强弱或有无,与在学校参加社会实践、实验操作的锻炼有关,也与入职培训及工作历练有关。之所以看中独立工作能力,是因为单位希望员工能够独立胜任岗位职责。相对于前两者属于个体的能力体现,而“沟通能力”则涉及到与他人的互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进行学术或业务交流必不可少的能力。据了解,工科学生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但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发展,都离不开人际间的相互沟通。“个人、群体和组织如果没有沟通,就无法存在。只有通过沟通,我们才能传递信息和想法。”[3]单位之所以看重沟通能力,是因为在军品项目申报、产品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离不开科研或生产团队的有效沟通。
1.2.3 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在兵器类人才培养中所开展的工作
单位希望学校在兵器类人才培养中所开展的工作包括:“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实践教学”“开展军工文化教育”“开展就业指导”“进行通识教育”,其中,有45个单位均提出希望“加强校企合作”,占到被调查单位总数的78.95%,66.67%的单位提出希望“强化企业实践教学”(详见图 3)。
图 3 “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在兵器类人才培养中所开展的工作”统计图
调查显示,在培养兵器类人才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期望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是突破人才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错位的重要渠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现实需要,为兵器类人才在抽象理论学习和社会岗位劳动间建起一座桥梁。“强化企业实践教学”则是单位比较看重的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企业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企业现场。生动直观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和更透彻,对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标准有更深入的把握。如果“加强校企合作”与“强化企业实践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重要作用,那么单位选择“开展军工文化教育”,则是希望通过军工文化熏陶和传承,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军工精神,这是军工单位要求必备的价值观层面的素养。
1.2.4 用人单位希望兵器类学生自我提升核心素养的途径
对于“用人单位希望兵器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何种途径提升自己”这一问题,得到的结果比例最高的是“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占比为75.44%;其次是“参加企业实习”,占比为71.93%;此外,“参加科技竞赛”与“重视课堂学习”的比例均超过50%(详见图 4)。
图 4 “用人单位希望兵器类学生自我提升核心素养的途径”统计图
从统计结果来看,单位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参与项目研究、企业实习和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渠道,并且多在校园内进行。参加企业实习,则是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现状的最佳机会。参加科技竞赛,是学生进入社会和市场的广阔天地,结合科技发展前沿,在竞技中锻炼和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无论是参与教师科研,还是参加企业实习,或者参加科技竞赛,这些都是学生读书期间提升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1.2.5 用人单位认为决定人才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
调查显示,“个人自我定位准确”被最多的单位所提及,占到单位总数的75.44%;其次为“个人职业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占比为68.42%;此外,“个人能力强”“业务技能娴熟”与“奉献意识强”占比均超过50%。(详见图5)
图 5 “用人单位认为决定人才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统计图
统计结果显示,非智力因素是决定人才在单位长远发展的关键。个人的自我定位准确,意味着个体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性格等自身特质有清楚的了解,而了解自己是毕业生在单位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前提。在自我定位准确的基础上,个人职业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单位价值的双赢,有利于人才与单位的共同发展。个人能力强,是在正确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观牵引下,助力人才发展的外在体现。
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的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培养方案以及核心素养提升措施的制定。通过以上对兵工单位的调查与分析,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工科建设和兵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可确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兵器类人才的高校,首先要落实立德树人,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方向、总把握。
第二,推动新工科建设。2017年,新工科建设在中国全力推行,成为中国工程教育的时代强音,也成为兵器类学科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支撑。新工科背景下,纳米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生物工程等新兴科技对未来武器装备发展提出新挑战,对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新要求。基于新工科因素的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培育,应该成为高校兵器类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顺应兵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在继承传统武器科技知识,立足当前信息时代系统性武器性能发展的同时,放眼未来,密切聚焦兵器科学技术的新动向,“面对新形势发展需求及新兴技术发展推动,武器装备呈现体系化、全域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精确化、隐身化、无人化、集群化发展”[4]。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及战争军事需求,是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提升的设置导向。
根据国内外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经验及兵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特点,核心素养从知识、技能、能力和价值观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针对每一个层面,分解为具体的知识、工作必备的技能、综合能力以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详见图 6)。
图 6 兵器类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图
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体现,而职业价值观则是精神层面的内容。知识层面,要体现结构层次,既有数学、力学、物理、材料、计算机、外语、政治等基础知识,又有兵器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既有传统知识的获得,又有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沿学科知识的吸收;既有单一专业知识,又有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制定培养方案时,学科交叉性尤为重要。技能层面,无论操作技能还是内隐技能,要紧紧围绕兵器研发生产所需技能,依托工程训练平台、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等实体,不断强化学生技能提升的实效性。综合能力层面,培养目标专注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获得。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特性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标准会有不同侧重,在设定能力培养目标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职业价值观层面,涉及到人的精神、意识形态、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内心倾向等,是态度和行为的基础,不是仅靠书本知识就能获得。个人的价值体系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又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价值观是决定个人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又是高校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各高校兵器类专业培养目标内容,篇幅更多的是知识、技能层面的描述,价值观方面则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并且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也没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对于开放式问题:“对兵工人才培养的建议”,答案主要集中在“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加强校企实习实践”“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加强兵工意识和国防意识教育”这几个方面。其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建议最多,占被调查单位的38%,包括:建议专业课把好关、加强实际技能培养、培养专业性人才等;其次,“加强军工意识和国防意识教育”被超过30%的单位所提及,包括:希望认可军工文化、加强国防意识教育等。另外,“校企合作”也被超过15%的单位所提及,大致可分为两种合作形式,一种是希望加强科研合作,另一种是希望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的合作。此外,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也被个别单位所看重,包括:沟通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道德素养等。
根据统计数据及用人单位的建议,我们认为应该在厘清兵器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思路的前提下,依循改革教学机制、创新实践模式和传承军工文化三条途径,来提升兵器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兵工单位的产品具有系统性和集成性,涉及机械、电子、控制、通信等方面的知识,相应地,兵器类大学生,应该具有系统思维,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兵器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要有军工情怀、国防意识和兵器装备创新思维。因而,兵器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系统地制定培养计划,而不是仅仅将不成体系的少数专业课程纳入培养计划。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在此提出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升思路(详见图 7)。
图 7 “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升思路”图
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可以通过教学机制改革、实践模式创新和军工文化传承三条路径来实现。针对知识素养,重点通过教学机制改革来实现,包括创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变革教学方法来支撑。实践模式的创新主要通过以兵工项目科研导向的校企合作、兵器类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建设、将现代技术融入兵工人才培养、对兵器类大学生实行专业导师制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来达成。传承军工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挖掘军工文化、建设课程思政、讲好军工故事、宣传榜样事迹等四个方面来开展。
教学依托第一课堂,是知识、技能传授的主渠道,主要侧重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实践是能力培养的“催化剂”,是将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侧重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军工文化传承是兵器类人才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方式,是提升精神层面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贯穿到整个大学阶段。
教学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主要渠道。针对兵器类大学生的教学改革,学校应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改革等三方面着手。
第一,融入兵器类教学新理念。教学改革,理念先行。在发扬本土传统教学机制优势的基础上,可借鉴吸收STEAM、OBE和CDIO教育培养理念。STEAM教育注重多学科交叉整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是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提升可资借鉴的重要理念和途径,OBE注重以结果驱动过程[6]1,在推进兵器工程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依循,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7],可为STEAM和OBE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实践手段。三种教育理念在兵器类培养过程中有诸多共同点:一是都可以应用于“新工科+兵器类”学生的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二是均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强调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倒逼教学资源和内容的组合,以学科素养提升为目标,“由来自不同院系的多名教师共同合作开展一个项目或讲授一门课程”[8]。打破传统学科相互独立的惯性,消除专业壁垒,通过课程设计,将素养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融合。
第三,变革专业教学方法。利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基于某种素养的培养目标,改变单一学科教师讲授知识的模式,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推行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将问题分析透彻,加深认知。利用MOOC、SPOC、精品课等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转变知识本位的观念,利用项目教学、情景式教学方法,除了知识灌输,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催化剂”,是深化知识认知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基于上文分析,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创新活动开展、现代技术应用、专业导师制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问题、项目和未来为导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科研导向校企合作。以项目、课题或问题对接的方式,强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知识认知,提升技能,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解决问题和选拔人才。委派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或做联合科研,鼓励教师将企业真实经验和科研成果带进课堂,让学生接收到间接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现实需求的把握。
第二,分类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搭建平台,对应于不同的创新实践水平、科技竞赛种类、学科专业方向,学校应分别设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创客中心等平台,鼓励不同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生和教师组建由教师、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团队,以项目为导向,以兴趣为纽带,实现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化、团队化和系统化。在参与实验室创新实践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不同级别兵器类专业比赛的机会,通过这些比赛参与,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升其创新能力。
第三,现代技术融入兵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仿真教学具有独有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空间,且具有成本低、可重复、效率高、可扩展、操作安全、高度开放等特点。”[9]由于兵器类专业的特殊性(如实验的危险性等),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兵器装备的制作过程或者实物实验,所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及3D打印等技术手段,实现兵器的真实再现,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便成为强化学生知识认知的重要手段。
第四,实施兵器类专业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学生入学伊始,由专业导师为学生制定为期四年的研发设计项目,将四年内的专业知识分配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按学期、分阶段指导学生学习通识知识、兵器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国家利益至上’是军工文化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军工文化的价值观体系主要体现在爱党爱国、服务国防;无私奉献、忠诚敬业;团结协作、服从全局;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崇尚科学、精益求精五个方面。”[10]在设置的开放问题:“ 您认为相对于其他行业,兵工行业所需人才的特有素质(精神)有哪些?”通过关键词分析,企业提及最多的是“奉献精神”,其次包括:忠诚、热爱兵工事业、敬业精神、责任心、吃苦耐劳、钻研、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踏实等。可见,兵工单位对职业价值观的要求正是军工文化的实质内核,与兵工特色高校的大学文化和培养目标相契合。军工文化传承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第一,挖掘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军工文化。利用雕像、实物、模型、军工博物馆、展览室、实验室等物态环境,刻画军工文化的内涵;通过校风、校训、校徽、学风等载体和课堂、主题讲座、座谈会、纪念日、人物访谈等渠道,宣传军工文化,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将军工文化资源挖掘提炼和建设制度化、系统化,将军工文化不断融入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丰富校本军工文化内涵,在践行中发扬和传承军工文化。
第二,大力推行嵌入军工文化主题的“课程思政”。将军工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兵器类专业课与军工文化的有机融合。将“生冷”的兵器知识传授,转变成有“温度”的课程教学,将与兵器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渊源、文化故事等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让兵器知识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与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第三,用“讲好军工故事”的方式传播军工文化。依托“讲好军工故事”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成严谨生动的故事叙事,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时代故事、中外兵器发展史、战争史、兵器文化、榜样故事、身边人故事、平凡人故事等,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真实中,感悟军工精神的内涵,提升军工文化的价值引领效果。
第四,开展人物榜样事迹教育。革命战争中兵工行业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陈赓将军、北京理工大学的徐特立、中北大学的刘鼎、“两弹一星”元勋人物、载人航天英雄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兵工院校培养出的优秀校友、兵工行业业绩突出的科研工作者等,他们的军工精神、价值观及丰富经历,都是向学生传扬军工文化的生动教材。
本文通过对57个兵工单位的调查和部分单位的访谈,审视用人单位对兵器类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等4个方面核心素养的要求,基本勾勒出用人单位视角下兵器类人才入职后核心素养的欠缺、单位所看重的核心素养元素及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等大体轮廓。但限于调查单位数量的局限,本文探讨的范围主要涉及陆装武器的兵工单位,对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途径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推动兵器类人才核心素养的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