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2022-11-28 13:40叶建美陈德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30期
关键词:依从性饮食血糖

叶建美 陈德梅

1.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护理部,福建厦门 361100;2.福建省厦门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福建厦门 361100

糖尿病主要指多因素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从而引起血糖水平长时间处于高水平状态[1-2]。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等病症的危险因素,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必不可少[3-4]。但常规护理仅从疾病恢复角度出发实施护理对策,并未切身考虑到患者内在的实际护理需求[5]。黄娟[6]的研究指出,相对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为突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继而为患者提供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7]。鉴于此,为选择出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本研究主要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收治的5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7)。对照组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58.56±5.54)岁;病程1~10年,平均(5.53±1.49)年;疾病类型: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22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58.57±5.25)岁;病程1~10年,平均(5.51±1.52)年;疾病类型: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2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2018年版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8]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实验室检查证实;②临床资料较为完整;③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不能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②伴有恶性肿瘤、精神疾患、心肝肾功能严重损伤等;③遵医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按照本院糖尿病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向患者发放糖尿病健康知识手册,对患者进行简单健康宣教等。持续干预1个月。

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且常规护理的干预措施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具体是针对患者的特点,制定适当的个体化护理策略,教育是核心,饮食是根本,运动是关键,药物是武器,监测是保障,心态平和是治疗的基础,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是目标。自患者入院第1天开始实施,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集束化护理小组职责和分工。小组由1名主管医生、1名营养师、1名护士长、4名责任护士组成。护士长负责对护士定期进行心理干预、饮食、运动指导、思想教育、用药跟踪、血糖监测等护理工作的培训。责任护士在接受培训后,负责集束化护理方案落实。主管医生、营养师、责任护士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定期评价效果。小组成员每周召开例会,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分别汇报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②健康宣教。先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建立电子档案;其次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有针对性地讲解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增强患者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及日常防控措施。掌握宣教时机,治疗护理过程中、巡视病房时,随时随地进行健康宣教,血糖升高时,患者及家属主动提问时为最佳时机。告知患者不合理控制饮食、不保持适宜的运动、不正确用药,血糖会控制不好。血糖控制不好会增加经济负担,影响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运动、遵医嘱服药有利于控制血糖。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增强了治疗信心、增加了治疗依从性,对保证疗效具有良好作用。③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反复住院,经济、心理负担重,容易出现焦虑及恐惧、抑郁、悲观与消极等负面情绪,对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共情、尊重、真诚、温暖和热情是基本态度,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评估其心理反应特点和心理需求,并辅以正念冥想训练法、音乐疗法、注意力转移法、心理暗示等纾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并协同患者家属给予患者适当安慰、鼓励和支持,或介绍成功案例,告知患者糖尿病进展缓慢,只要用药正确、生活方式规律,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从而延缓或减少并发症。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促使患者能意识到自身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并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④饮食干预。收集患者身高、性别、体重、运动量、饮食量等基础信息,定时监测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并以此为基础由营养师评估营养状况控制总热量摄入。按照患者体重指数和每日热量消耗程度制定食谱,对偏胖患者,需考虑体内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对体形消瘦患者,保证必需营养成分的含量。饮食治疗的目的:通过饮食平衡,改善代谢紊乱。基本原则:总量控制,合理配餐,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定时定量,饮食清淡。持之以恒饮食控制,使胰岛的负担减轻,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大体上以粗粮为主,搭配各类优质蛋白以及含糖量较低的蔬果,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粗米面、荞麦面),每日新鲜绿叶蔬菜500 g以上。宁粗勿细,宁干勿稀。主食以全谷类、杂豆类为主,定时定量,注意每日摄入总热量,以及饮食结构配比,食物交换份法:四大类(八小类)食物是指:谷薯类,菜果类,肉蛋类(大豆类、奶类、肉蛋类),油脂类(坚果类、油脂类)。每份食物的热量为90千卡。同类食物之间可选择互换,非同类食物之间不得互换。并教会患者食物的选择以及分配原则,尽量挑选对糖尿病防治有帮助的食物,需在保证膳食均衡的基础上避免血糖升高。尽量食用植物油,烹饪尽量选择水煮,少食动物内脏、肥肉、蟹黄、虾籽、鱼籽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戒烟限酒。每天食盐<5 g。不食甜食。吃水果的时机:血糖控制较理想,病情稳定,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时间:餐前、餐间。数量100~200 g。如苹果、橙子、柚子、梨等。⑤运动训练。建议患者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力量锻炼,如杠铃、仰卧起坐等,以及柔韧性训练,如广播操、瑜伽,多种运动形式相结合。每天运动时间至少持续30 min,每周的运动时间累积至少达到150 min,不建议晨起锻炼,避免出现低血糖,若习惯晨起锻炼,建议在餐后1~3 h(以开始进食为标准)进行运动锻炼,并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急救食物,以防发生低血糖。需热身5~10 min。运动末了,应该进行5~10 min的恢复整理运动,使心率逐渐下降至运动前水平,运动过程中不可以突然终止运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快乐运动、规律运动、共同运动为原则,运动锻炼,可以迅速消耗过剩的能量,减少体脂堆积,有效地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骨骼肌的功能、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并发症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⑥用药指导。护士要掌握各类降糖、降压、降脂药物的药理作用,指导患者正确、规律服用,告知药物的作用和特点、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并说明为什么使用此用药方案。嘱患者定时定量用药,讲解遵医嘱用药对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期间注意叮嘱患者切勿擅自调整药物剂量,若发现患者有拒绝服用药物、私藏药物等行为,需明确告知其危害性,并反复多次强调遵医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⑦质量控制。将患者的饮食的摄入量、种类,运动量、时间,药物使用情况及用药后的反应、血糖监测结果、体重等信息记录到护理记录单。护士长每日巡视病房,督促责任护士落实集束化护理措施,发现患者不依从或者部分依从应及时予以干预,确保措施落实。

以上所有措施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行为、遵医行为。

①血糖水平:护理前和护理满1个月时晨起空腹静脉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并于餐后2 h静脉采血,测定餐后2 h血糖(2 h post 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

②自我管理行为:护理前和护理满1个月时应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iabetes self 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SDSCA)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涵盖普通饮食、特殊饮食、运动等6个方面的内容,共有11个条目,每个条目最低记为0分,最高记为7分,总分为77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9]。

③遵医行为:采用厦门市同安区中医医院自制的依从性调查表(信度系数为0.869),在护理干预满1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回收率为100%),总分为100分,依从性好:≥85分,依从性良:50~<85分;依从性差:<50分。依从率=(依从性好+依从性良)例数/总例数×100%[1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mmol/L,±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mmol/L,±s)

注FPG:空腹血糖;2 h PBG:餐后2 h血糖

组别FPG2 h PBG对照组(n=27)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观察组(n=27)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11.23±0.61 7.01±0.35 44.094<0.001 14.56±0.98 7.07±0.65 46.804<0.001 t护理前组间比较值P护理前组间比较值t护理后组间比较值P护理后组间比较值11.26±0.59 6.84±0.24 50.994<0.001 0.260 0.796 2.944 0.004 14.62±0.87 6.75±0.43 59.593<0.001 0.336 0.737 3.017 0.003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各项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分,±s)

组别普通饮食特殊饮食运动足部护理血糖监测药物对照组(n=27)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观察组(n=27)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5.23±1.69 6.73±1.71 4.585<0.001 5.23±1.69 6.73±1.71 4.585<0.001 5.36±1.17 6.87±1.33 6.264<0.001 5.35±1.26 6.69±1.53 4.968<0.001 5.41±1.29 7.27±1.38 7.235<0.001 6.06±1.03 7.06±1.89 3.414 0.001 t护理前组间比较值P护理前组间比较值t护理后组间比较值P护理后组间比较值5.34±1.61 7.62±1.73 7.090<0.001 0.346 0.730 2.689 0.008 5.11±1.01 7.75±1.41 11.185<0.001 0.346 0.730 2.689 0.008 5.22±1.28 7.63±1.52 8.912<0.001 0.593 0.554 2.765 0.007 5.38±1.25 7.61±1.85 7.340<0.001 0.124 0.901 2.816 0.006 5.26±1.28 8.05±1.43 10.683<0.001 0.607 0.545 2.884 0.005 6.03±1.05 8.12±2.04 6.694<0.001 0.150 0.881 2.801 0.006

2.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的比较

护理满1个月时观察组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的比较(例)

3 讨论

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对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发动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和消失,最终诱发糖尿病发生发展[11-12]。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愈,其病情较为复杂,且病程延续时间较长,若不及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干预,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困扰,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满1个月时观察组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助于调节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预后。血糖既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也能作为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的评判指标[15]。集束化护理干预中,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进而主动规避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使患者保持心态平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积极意义;通过饮食干预可根据患者每日所需摄入总量,合理配餐,尽量避免患者食用高糖分食物,减少血糖波动,降低血糖峰值,控制糖尿病病情;通过运动训练可增加对血糖的消耗,进而避免血糖大幅升高;通过用药指导可要进一步调整血糖水平,避免病情加重。以上各项护理措施的准确落实不仅能细化护理流程,还能确保护理干预措施实施的序贯性、完整性和目标性,进而稳定血糖水平,为远期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范雪能等[16]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集束化护理干预在临床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满1个月时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自觉采取益于健康的行为。目前,大部分患者都能做到谨遵医嘱,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但随着症状的改善,以及经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遵医程度逐渐下降。而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从心理、饮食、运动、用药等不同方面、角度出发,一方面可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逐渐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重视,使患者能充分意识到不健康行为的后果,从而改善治疗依从性,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可强化患者糖尿病日常管理措施、血糖监测方法等,从而产生自我保护动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自行改变不健康行为[17]。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满1个月时观察组的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护理干预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确切,既能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又能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防控糖尿病病情进一步发展,且远期预后相对较好,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依从性饮食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春节饮食有“三要”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