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谦云 汤晓雨 孟翔祥 吴 龑
1 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一科 473001;2 南阳市中心医院骨三科; 3 南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眼眶—上颌—颧骨(OMZ)复合体骨折属临床常见病症,多是因交通事故、跌落摔伤等外力因素所致,可使患者出现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为临床针对OMZ复合体骨折患者常用治疗术式,虽能一定程度改善病情,但手术切口较长,术中失血量较多,致使患者预后效果欠佳[2-4]。近年来,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凭借其手术切口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势,现已逐渐在临床开展及应用,且取得较为满意效果[5]。本文前瞻性选取我院86例OMZ复合体骨折患者,旨在从手术效果、应激等层面探究该术式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会批准,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OMZ复合体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n=43)、B组(n=43)。其中A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0~57岁,平均年龄(43.22±6.0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7.1,平均BMI 22.60±1.48。B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1.65±6.17)岁;BMI 18.5~27.4,平均BMI 22.94±1.49。2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经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为OMZ复合体骨折;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恶性肿瘤;依从性差;严重器质性病症;凝血功能不全;泪道损伤。
1.2 方法
1.2.1 B组:接受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治疗,耳屏前朝上至发际处做手术切口(冠状),于颞部发际后方约3cm至头皮中线处,将皮肤、帽状腱膜、皮下组织剖开,自颧弓上缘2cm左右位置将颞深筋膜浅层剖开,朝下方分离额骨骨面、眶外侧壁,以充分显露眶外侧壁及眶上缘至颧弓,暴露颧骨、颧弓、眶外侧壁骨折线;横向切口(睑下缘切口):自睫毛线下方3mm位置取手术切口,并沿皮纹走行延伸,分离眼轮匝肌至睑板,横向剖开骨膜,同时沿骨面剥离骨膜,将骨折线充分显露;附加切口(口内切口):自上前庭沟中央位置至上颌第1磨牙龈上缘约3mm位置取手术切口,将黏膜骨膜剖开,并实施分离处理,以将骨折线(上颌骨前壁)显露;清除骨折处骨痂、肉萌芽组织后实施以弓夹板钢丝固定(经上下颌牙实施),将咬合关系复位,解剖复位眶外侧壁、颧弓、颧骨,再对眶下壁骨折处实施复位,最后将犁状孔及额牙槽嵴处上颌骨复位,以微型钛板、钛钉固定,常规负压引流。
1.2.2 A组: 接受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治疗,手术切口(改良耳颞):自颞部发际前方至耳郭、颞区连接处前上端取手术切口,并朝下延伸(沿耳屏后缘)至耳垂前皮纹位置,将皮肤切开,翻开耳前皮瓣、耳屏(贴附软骨表面下实施),将颞浅血管和分支显露,翻开颞区筋膜瓣,自干颧弓根位置上缘约1cm处45°角斜上方朝上剖开颞筋膜瓣至颧上线,同时沿其深面继续翻瓣,使翻开组织瓣包裹颞支及面神经颧支,并朝深处分离至颧弓根部骨面(需沿颞浅血管前缘实施)并分离,显露颧突;取手术切口(结膜),切开外眦,切断眼轮匝肌下支附着点,游离下睑,睑板后缘1~2mm位置做手术切口,剖开结膜(自泪点外侧和外眦间),间断缝合下睑结膜瓣,钝性分离眶隔、眶隔前眼轮匝肌至眶下缘,将骨膜切开并分离,以充分暴露眶底、眶下缘骨壁及部分眶外侧壁;取手术切口(内口):自上颌前庭沟做3~4cm手术切口,将黏膜剖开,通过电刀切开,并朝上剥离,显露颧骨中下区、眶下区及上颌骨,钛板、钛钉固定。2组术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包括抗感染、止痛等。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效果,优:张口度恢复至4~5cm,咬合关系良好,CT检查提示颧颌缝合位置无间隙,眶下缘、颧上颌弧度解剖形态复常;良:张口度恢复至4~5cm,咬合关系良好,CT检查提示颧颌缝合位置无间隙,眶下缘、颧上颌弧度解剖形态基本恢复;差:未及上述标准。(2)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3)术前及术后1d、3d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取晨空腹静脉血6ml,室温凝固,3 000r/min转速离心10min(r=10cm),分离取上层血清,血清CRP、TNF-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SOD、CAT检测采用比色法。(4)术后3个月切口瘢痕隐匿情况,包括瘢痕隐蔽程度:不隐蔽1分,部分隐蔽2分,完全隐蔽3分;瘢痕宽度:>2mm计1分,1~2mm计2分,<1 mm计3分;瘢痕隆起程度:>3mm计1分,1~3mm计2分,<1mm计3分。(5)并发症发生率(泪道损伤、颞部凹陷、耳颞区感觉麻木、暂时性面瘫)。
2.1 手术效果 2组手术效果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6,P=0.481>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效果对比[n(%)]
2.2 围术期指标 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时长及切口长度较B组短(P<0.05),见表2。
表2 2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2.3 应激指标 2组术后1d、3d血清SOD、CAT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血清TNF-α、CRP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A组术后1d、3d血清SOD、CAT水平较B组高,血清TNF-α、CRP水平较B组低(P<0.05),见表3。
表3 2组应激指标对比
2.4 切口瘢痕隐匿情况 术后3个月A组瘢痕隐蔽程度、宽度、隆起程度分值均较B组高(P<0.05),见表4。
表4 2组切口瘢痕隐匿情况对比分)
2.5 并发症发生率 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B组低(χ2=6.198,P=0.013<0.05),见表5。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和建筑事业不断发展,OMZ复合体骨折发生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
由于OMZ患者颌面部的位置相对特殊,故临床多选用美容切口作为骨折复位路径,以隐蔽手术切口瘢痕,常用切口如:(1)眉弓切口,具有颧额缝区、眶上缘及外侧显露直接等优势,多用于颧额缝位置的骨折,暴露范围小,但对眉毛稀疏患者美容效果欠佳。(2)颞部小切口,具有瘢痕不明显等优点,但术者操作空间小,针对较大移位骨折患者不适用。(3)睑下缘切口,具有显露范围广等优点,但对骨折处解剖复位困难,且对眼睑皮肤造成损伤大。故美容切口虽能发挥良好美容效果,但应用单一美容切口亦存在一定局限性。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辅助治疗眼眶—上颌—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口的优势:(1)改良耳颞切口短小隐蔽、美观性好。损伤面神经的概率减小,保护了耳颞神经,避免术后颞区感觉异常。保护了颞浅动静脉,减轻术后耳颞区肿胀,预防术后颞部凹陷。(2)结膜下切口入路简单,下眼睑收缩小,睑外翻发生率低。(3)上颌前庭沟切口隐蔽、面部不留瘢痕,快速分离到骨面,避免面神经和重要血管损伤。尹刚学者[7]应用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治疗39例OMZ复合体骨折患者,骨折复位效果优良率高达92.31%,并发症发生率仅7.69%。本文中,2组手术效果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时长及切口长度较B组短,术后3个月A组瘢痕隐蔽程度、宽度、隆起程度分值均较B组高,且并发症总发生率较B组低,说明与传统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治疗OMZ复合体骨折患者相比,应用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治疗更利于优化围术期指标及切口瘢痕隐匿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能达到相同手术效果。
本文对2组手术前后应激情况进行评估对比,数据显示,A组术后1d、3d血清SOD、CAT水平较B组高,血清TNF-α、CRP水平较B组低,提示应用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治疗OMZ复合体骨折患者更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应用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骨折ORIF治疗OMZ复合体骨折患者更利于优化围术期指标及切口瘢痕隐匿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手术创伤,且能达到相同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