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杰 程恩富
(1.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2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22.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水平的不同,把人类推进到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也使人类呈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着力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量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以及在全社会涵养与弘扬科学家精神。
顺应时代需要,党中央向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发出“四个面向”(2)“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伟大号召。(3)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9-12(2).2019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4)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9-6-12(1).引领社会追求真善美蔚然成风。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切入点,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科技强国,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学术界长期关注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和科学精神的研究,更多地从科学技术的功效和作用看待科学家的地位和品格,从科学家的个体禀赋和意志品质等方面解读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更强调科学精神求真的一面,而对科学家精神至善、臻美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内涵的研究不够深入。中国动物学奠基人秉志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科学家精神解读为“公而忘私、忠于所事、信实不欺、勤苦奋励、持久不懈、仁爱之心”。(5)孙炜,史玉民.秉志论“科学家之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科学学研究,2020(10): 1729-1734.丁俊萍等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以爱国为核心,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奉献为价值取向,以奋斗、协同、育人为实践和方法论原则。(6)丁俊萍,李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其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 66-72.潜伟认为,科学家精神更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是科学精神的人格化、时代化、中国化。(7)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1): 1-2.彭青龙等提出人类精神内涵由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信仰精神三部分组成,分别以质疑、关爱、使命为精神精髓。(8)彭青龙,易文娟.科技人文、思维比较和人类精神: 访谈钱旭红院士[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1-8.还有一些学者如顾吉环、钱学敏等对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典范科学家个体体现出来的精神进行了解读。
目前,关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养成和弘扬的深入研究较为缺乏,在知网检索系统中输入主题词“科学家精神”共检索到534条结果,输入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共检索到44条结果,同时输入主题词“科学家精神”“养成”共检索到0条结果。许多学者针对领导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和时论报道,还有学者从党的领导、社会制度、社会教育、道德约束、个人禀赋等方面阐述了其与科学家精神的关系。胡祥明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家精神的关系及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塑造方法等。(9)胡祥明.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J].科协论坛,2018(12): 8-11.余德刚等认为科学家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阶级性、整体性与协作性、开放性与独立性、创新性与进步性”。(10)余德刚,龚松柏,余周唱晚.论我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6): 151-155.徐祥运和张童阔从加强人文主义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监督等方面强调了重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11)徐祥运,张童阔.科学家社会责任感面临的新挑战及其重建途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 49-55.李波等研究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12)李波,陈传军,孙丰云.将科学家的强国精神和爱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6): 199-200.
总体来看,从社会养成和个人养成两个层面,综合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伦理治理、经济支撑、文化滋养、精神传承、教育熏陶、团队打造、实践磨砺等多种因素,将外在激励约束与内在激励约束相结合,努力建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养成体系的学术研究成果非常缺乏,通过知网检索系统未能查找到相关结果。
当今时代,世界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工业革命4.0时代,科学技术及其体系化应用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元化功能,成为不同利益群体和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手段,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才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
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求真,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至善,科学家精神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于一体,在求真与至善的辩证统一中实现臻美。善是真的灵魂,真是善的核心与本质,美则是精神体的依托和展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应当是真、善、美三维的融通共进,三者彰显了科学的威力、德力与魅力,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缺一不可。(13)刘长明.论科学三维[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1-11.如果科学家失掉了为人民、为祖国服务的善,而走向反人类反人民的所谓真和美,不仅是扭曲、异化、虚假的,甚至是危险、丑陋、邪恶的。
科学家精神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步伐前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精神品格和意志品质。从科技救国、科技报国,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薪火相传中积淀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意见》详细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强调占有事实、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勇攀高峰、严谨治学、把握规律的求实创新精神,以达到求真;强调以国为重、淡泊名利、服务人民、潜心研究、兼济天下的爱国奉献精神,以达到至善;强调集智攻关、和合共求、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克明俊德、奖掖后学的协同育人精神,以达到臻美。《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解读集求真、至善、臻美于一身,融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于一体,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更加突出了符合中国社会制度属性和时代需求的创新性、求实性、人民性,倡导构建科学家精神和社会养成体系。
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由交互作用的个人组成,二者有机统一。既然人都是社会人,科学家精神的养成就不仅需要有个人的执着追求,还要有社会层面的熏陶和影响。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需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综合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伦理治理、经济支撑、文化滋养、精神传承、教育熏陶、团队打造、实践磨砺等多种因素,结合外在与内在的激励约束,共同推动科学家精神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努力建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养成体系。科学家精神的个人养成,是指单个个体通过培养、教育、影响、塑造等拥有科学家精神所涵盖的优良品质。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养成,是指如何在社会层面弘扬科学家精神,使之成为人们追求的社会价值导向,形成社会风气和潮流而不断发扬光大。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标志着精神文化体系的不同性质。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群体动物,更是社会人。科学家精神的个人养成需要历史传承、社会环境、社会实践的滋养,更加契合现实社会条件和时代需要,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养成又需要个人养成作为支撑,个人养成是社会养成的基础和落脚点。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养成与个人养成交互促进、相辅相依,共同构筑科学家精神的养成体系。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科学家精神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是由个体依托于物质环境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开放循环体系,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内的每个人的成长、成人、成才过程都必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历史的、现实的、家庭的、教育的、自然的,乃至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科学家是为少数人谋私利,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还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投身于人类进步的事业,决定着其工作的方向和性质。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科技发展成为少数人役使并剥夺他人的手段和资本,科技发展和人的欲望膨胀相辅相成,导致了科学技术与科学家的异化。科技发展可以重置权力关系,既能扩大原有权力的范围,也能分解有争议的权力,进一步创造新的权力。(14)Kurban C, Pea-Lpez I, Haberer M. What Is Technopolitics?A Conceptual Schema for Understanding Politics in the Digital Age[J]. IDP. Revista de Internet, Derecho y Politica, 2017(24): 3-20.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但反对以此为手段奴役剥削他人的“人役人”“物役人”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416.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与对立的物质基础,进而在人与人实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集体、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在无私利性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育立国、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能否占据发展制高点,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的制度和政策优势。作为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中国在“一穷二白”极其落后的条件下,经过短短七十多年的和平发展,已充分彰显了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16)程恩富,伍山林.促使社会各阶层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思路[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2): 5-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实事求是的求真之魂,有着为人民服务的至善之宗,有着人类大同的臻美之梦。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和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内在一致,息息相通,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养成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和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需要通过具体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来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以各级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型企业研发机构为主体,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相适应的新型举国科教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搭建政产学研企的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工作体系,力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学贯中西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理论家,(17)自然科学家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关注自然科学,这是思想境界更高的科学家精神。钱学森就是榜样。程恩富教授在给中组部一位研究者写的《缔造大同: 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新论》一书的推荐语中评论道:“钱学森的世界大同共产主义思想弥足珍贵。”参见李曦恒.缔造大同: 钱学森“世界大同+共产主义”理想新论[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等思想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此外,众所周知,钱学森曾强调中国不能丢掉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这些均表明钱学森具有战略性和高层次的科学家精神。造就一批功底实、素质高、勇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品行好、开拓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18)程恩富.程恩富选集[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7.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变部门分割、互不统属、多头管理、小而散的状态,大力解决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帽子”重复、检查频繁等突出问题,彻底改革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要杜绝简单以升学率、就业率、引用率,以及“五唯”(19)“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为依据,以财富多寡、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等为标准来进行评价,建立以成果质量、贡献程度、绩效等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营造民主公正、激励创新、海纳百川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激发创新智慧与活力。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互动渗透的。(20)马云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互动的内在动因[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0): 82-83.马克思、恩格斯以“双刃剑”比喻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人性伦理等带来一系列负面冲击,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当计算机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时,人的技能退化正在加速。(21)托马斯·达文波特,茱莉娅·柯尔比.人机共生[M].李盼,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10.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日益沦为智能社会的“附庸”和“奴隶”,(22)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 119-139.对人机关系、人的本质与主体地位,以及公民隐私、国家安全、社会公平、社会治理等形成新的冲击。(23)高奇琦.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2020(7): 81-103.科技伦理体系规范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活动应有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导向,明确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思想、感情、作风和行为从事科技工作。科技道德和科技良心是科技伦理的主要内容,划定了科技工作者作为人所必备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对社会的价值认知和导向形成软约束和软激励。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如“以道驭术”“以道驭技”“以民为本”等,先哲们对道术观、义利观、民本观、人性论、天人合一思想等都有着深刻认识,特别强调人是器物的主人,技术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限制和禁止一些“奇技淫巧”。“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4)张永祥,肖霞.墨子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7.“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25)张永祥,肖霞.墨子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18.“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26)王祯.农书译注: 下[M].缪启愉,缪桂龙,译.济南: 齐鲁书社,2009: 694.而不能“物役人”。
新时代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理当强化科技伦理、生态伦理和人文精神教育,(27)彭青龙,廖静.科技文明、生态文明与思维教育: 访谈谢和平院士[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1-10.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防止科技工作者陷入钱、权、色的贪婪陷阱,摈弃权力、关系、利益、学阀等对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干扰,打破官大学问大、钱多学问多等怪现象,构建科技进步与人类文明、自然生态协同演化、共融共生的社会系统,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因此,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等文件,提出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2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9-7-25(1).
精神与物质,辩证统一、相辅相依。能否为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各类人才开展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人力物力财力支撑,是衡量优先发展科教事业是否真正落实的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家群体和科技工作者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必须以满足其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前提,要给予他们献身科教事业的优越感、神圣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152.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利益和效率,一些地方官员错误地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在一般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短期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热衷于任期内见效快显政绩的招商引资,对“老板”的“关爱”远远大于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关爱。对于科研人员,不能要求他们在必要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要多出成果,不能只“挤奶”而“不给草”。相对于一些“明星”们轻轻松松日赚斗金,科技工作者的待遇的确很低,甚至一些作出卓越贡献的大科学家依然生活清贫。片面地要求一个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鞠躬尽瘁、甘受清苦,而一些耍弄权术、投机钻营的人却坐拥亿万家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无疑是另一种社会分配的不公,这会使普罗大众,特别是青年人感到投身于科教事业缺乏吸引力,甚至让一些人望而却步,不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养成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价值准则导引和整体环境密切相关。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利益因素的考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于科学研究与文化发展中。市场机制是一种手段,可以刺激竞争,加速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但市场过于追求私利,激发人的欲望膨胀,(30)武建奇.共同富裕: 从远大理想到战略实施的历史性转变[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2): 17-21.对公和义、奉献精神等有着负面冲击和影响。在有失公平的制度安排下,数字技术导致数字时代权力失衡的加剧,“数字穷人”更加边缘化。(31)Mark Andrejevic. The Big Data Divid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4(8): 1673-1689.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腐朽、堕落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蜂拥而来,再加上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等图谋,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养成遭受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中国传统社会中“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观念,导致官本位、崇拜权威等思想,导致人们过于追求权力和金钱,不敢质疑和批判权威,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养成。人们在“病态社会”中得到物欲的满足和“虚假的快感”,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异化为被操纵、被控制的“单向度的人”。(32)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 119-139.科学研究需要基于好奇心的科学精神,做产业需要工匠精神,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树立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及文化自信。(33)彭青龙.石墨烯、科学文化与学术评价: 访谈刘忠范院士[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1-11.新时代建设科技现代化强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法治、道德、文化等力量削弱和抵御市场经济、官本位等对科学家精神的负面冲击和影响,防止科技工作者异化为学阀、行政官僚、金钱的奴隶,将科学家精神多领域、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工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美德,唱响主旋律,结合社会现实和每个人的实际工作,宣扬拥有和展现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楷模,为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为此,各地需要依托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等设施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科技进步呈现出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整体化发展趋势,面对庞大、繁杂的科技攻关和科研任务,无论就学识、能力、眼界而言,还是就精力、时间等来说,个体力量都是微弱的。科技突破与创新,很难依靠某单一学科、专业,或是某一位科学家的力量完成,需要整合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知识背景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组建科研团队和科学共同体,搭建政产学研企交流联接平台,协同合作,交流互促,共同进步。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构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工作的良好微观环境,这一环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制度规范内化为科学良心和科技道德自觉。
同时,以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培育学术新秀和年轻人队伍,形成教学相长、交流互促、交融共进的科研团队和梯队,打造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和风清气正的科研队伍,共同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特长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推动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更简便地对接国家和企业重大任务和需求,防止科技事业的断层风险,以群体和团队的力量带动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养成。
另外,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的系统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要建立开放环境中的自主创新体系,在不断吸纳外部信息和能量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自立自强的能力,营造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社会养成的外部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3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29(2).构建科技创新的开放系统,必须以自主和自立为基点,开放和外援为条件,将战略支点建构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加上,在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质量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生长的科技生态系统。
组成人类社会的单个个体拥有自身的精神理念,又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养成科学家精神既需要社会环境和科研生态的熏陶培育,更需要科学家个人加强自我修养,锤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头脑中的信仰,更是行动上的追求。在物质匮乏、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冒着巨大风险,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生命诠释了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他们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典范体现者和最好诠释者。一个人为理想而奋斗,为使命而工作,就会持久地充满奋斗的力量,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科学研究离不开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35)彭青龙.绿色发展、科技人文与跨学科思维: 访谈金涌院士[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1-11.要贯通信念、科技、人文教育,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科技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新时代科学家要胸怀祖国,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品德,勇于担当,奋发图强,争优创先,在人类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中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
在现实社会中,科学家同样具有人的弱点,必然受到人的需要、欲望、兴趣、感情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对科学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乃至家庭熏陶影响之下,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有着天壤之别,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禀赋、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意志品质等因素。科学真理是客观的,科学家不能随意制作科学事实。(36)刘大椿.科学客观性与创新性的统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1-10.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们探索真知的原初动力。优秀的科学家要具有坚定信念、崇高品格和顽强意志力,始终热爱科学,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不迷信,不盲从,自觉坚守科技道德和科技良心,涵养人文精神与素养,打破功利、欲望、关系等因素的干扰,独立思辨,敢想敢干,锤炼个人的意志品质,不断提升洞察力、思考力、推理力、判断力,面对挫折和质疑愈挫愈奋、坚韧不拔。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648.一个人的价值是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实现的,把教材背得烂熟却不会应用的人,“不能算理论家”。(38)陈卫平.构建寓价值观于其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12-20.新时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入群众与实践,植根中国大地,把理论与实际、学术成果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孜孜以求,从而打破封闭的小环境,突破思维惯性和传统习俗的束缚,获取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获得广阔空间和舞台。科学家来自人民,是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科技进步与创新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实践历练中,新时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抢抓机遇,永葆科学良心,不断增强为国担责和为民服务的能力。
不同领域和不同专业的科学家相互观照,体现的是更高层次的科学家精神。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学科和专业限制,跨界发展、跨领域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多领域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形成作风优良的科研团队和科学共同体,以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科学项目、科研集成项目、事关国家安全和民生的科技项目以及国家实验室建设等为主要抓手,聚焦重大科学项目、卡脖子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整合资源、协同攻关、甘为人梯、奖掖后人,把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打造团队与培育后人融为一体。同时,要打破门派、出身、学历、论文等固有偏见,把科技工作者与能工巧匠、劳动模范融于一身,实现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融合统一。
中华民族在其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等卓越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禀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在民族救亡、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这些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养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典范样本。每位有志于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工作者都应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以仁人志士、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和坚强意志激励自己,砥砺前行,实现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时代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融通,塑造自己优秀的科研品格和高尚人格。
“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39)朱熹.周易[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6.人追逐私利,产生欲望;追逐公利,产生价值;让私欲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要,才能实现义和利的统一。(40)冯道杰,王蔚.中国传统治国智慧: 女性、市场和相权——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海派经济学,2020(3): 194-207.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先进文化优势基础上,唱响主旋律,通过制度、法律、文化习俗和道德教化等调适和规制欲望,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道与术、公与私的关系,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达到身心和谐、义利平衡、物质和精神相协调,共同构筑起科学家精神养成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既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又要引导人们追求合于义的利,合于道的术,合于人民利益的权,把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融为一体,通过科技与人文协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41)何成洲.人文之“用”与科学之“诗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17-21.在服务祖国和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科学家精神求真、至善、臻美的完美融合与辩证统一,构建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协同演化、共融共生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