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对于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红色文化的背景之下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加独立自信、有民族信仰,引起了社会各界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目前社会和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使社会科学界和文化艺术界都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在目前阶段,各学者对于红色文化的界定是不太一样的,无法达成更加统一的共识,大部分学者都在三个部分来对红色文化进行了简单的界定,首先就是覆盖范围。就红色文化而言,其覆盖范围大部分可以分为两种,也就是广义红色文化以及狭义的红色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是将全世界的在历史进程之中所发展的无产阶级文化都作为了红色文化囊括在内,而狭义的红色文化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对于谋求解放以及促进小康社会形成的文明总和。[1]而在时间跨度上来讲,一般红色文化是围绕着党在不同时期建设、改革的文明成果而进行分类的,有一部分学者可能认为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历史革命的遗产是在人民革命斗争以及革命实践之中形成的文化精神也是文化载体的总和;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红色文化是在建设过程之中的产物,是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之中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民主主义相结合的一段建设时期,由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共产党的先进分子所创造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学者将红色文化的时间追溯到了改革时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之下对于我国民族文化中优秀部分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改革、建设以及实践过程之中所创建了我国特色的内容。在结构形态上对于红色文化的划分则有三种,一部分二分论,认为红色文化是在党的革命建设过程之中作保存的实质形态的文化或者是思维形态的精神文化这两个部分;一部分的人认为红色文化是指我国党的路线方针、制度政策所融合的三个部分,也就是物态、精神和制度这三个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红色文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革命年代之中所表现出的优秀的人、物、事、魂这四个部分。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红色文化可以综而括之,整体理解为在革命以及建设过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吸取优秀文化作为养分的先进文明,表现为精神、物质以及制度等多个部分。
目前阶段,随着红色文化在教育教学改革之中的推进和发展,教学学者们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作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时代背景,各国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导致如今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表现出了很多问题,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成长环境优越但分辨能力却不强,所以红色文化在高校融入过程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和情绪的冲击。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艰苦奋斗的时期已经离我们远去。[2]对于红色文化的思想感情是比较淡漠的同时,当代学生也缺乏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认知,经常表现出比较无所谓的态度,这导致了红色文化在教学课堂之中的出现有着十分严重的边缘化现象。崔健教授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大部分的高校学生都比较缺乏坚定的立场和信仰以及成熟的是非分辨能力,这使得高校学生对于我国本土的文化以及道德规范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动摇,甚至有一部分人否定了我国的本土文化,这导致了我国文化在教学过程之中出现了认同危机,也就表现出了对红色文化的解构、缺位、淡化等多个问题。我国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具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是比较分散的,如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资源的挖掘不深入,那么就会使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将红色文化认定为革命战争年代。并且在如今我国娱乐化的信息时代之中,大部分的网络资源上都出现了很多对于英雄、历史的抹黑或者是低俗的玩笑,以网络娱乐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解构,对价值观进行梳理,这偏离了正确的文化渗透方向,对于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如今新的社会时代之中,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融入,表现出了比较多的问题。首先,就是红色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所以教师在开设红色文化课程时时效性也比较差,课堂上,教师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堂,使学生缺乏对于内容的理解,教师以刻板的形式开展教学课堂而缺乏对于红色文化中精神以及情感的升华。[3]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缺少灵活性,对于理论知识比较注重而轻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课堂呈现出了形式化,缺少与现代科技相连接的契合点,使学生无法在教学课堂之中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也无法提高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再次,就是教师缺乏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诉求和内心兴趣的了解,教学课堂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如果教师无法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那么就无法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教学课堂,也就无法满足在当下多样性的发展阶段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久而久之,红色文化自然难以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也无法与学生取得良好的共鸣,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自然也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学者的关注,曾经就有教育学家提出“大部分的高校教学其中红色文化的融入,仅是对于历史内容的整理和输出,包括一些图书资源、历史教材等,这些内容往往仅是出于对教材编写的需要,对内容的介绍也只是蜻蜓点水,而无法做出更加全面科学、深层次的分析”。从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学的模式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之中所穿插的红色文化部分,也仅是涉及到一些基础知识的展示,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而且部分高校只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在其过程中的体验,大部分的高校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时,也只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比较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展览馆,观看一些图片,这样的静态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之中不仅无法更加深层次的投入,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兴趣,使红色教学课堂流于表面,无法更好地挖掘和提炼其中所存在的思想和精神价值。而一部分高校虽然对红色文化的内容有所关注,但是其重视程度却是远远不足的,它造成了教学课堂过于强调刻板的形式,对于学生参加红色文化教学的目的以及实践考察的要求是不够明确的,仅停留在了表面层次的参观,而无法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精髓所带给学生的促进作用。而且,肖灵教授也曾经说过,长期以来受到模式化、完美化、榜样化的认知误导,使得高校青年学生在发展过程之中出现了身心不适应的问题,使许多榜样的教学缺乏科学性、代表性和先进性,影响了当代高校学生对于榜样的态度和认知,也影响了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
随着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教学技术开始融入到了教学课堂之中,高校在红色文化教学的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传播渠道比较滞后,传播内容相对零散。红色文化在当前的传播是缺乏与时代相结合的气息的,青年学生获取文化的过程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以及网络信息,而大部分的教学形式都表现出了严肃刻板的特点,这与在高校教学生活中学生的趣味性、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使红色文化内容不够鲜活,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也不够紧密,从而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理论性比较强,与学生目前的实际生活是相脱离的,缺乏了时代感,也非常不接地气,这使学生难以对红色文化产生更加深刻地领悟。
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是学生建设思想道德、提高精神文明的主渠道,教师将红色文化作为教学的资源融入到课堂之上,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的作用。[4]教育学家曾根据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资源开发形式提出了一些挖掘红色资源的建议,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体系而引导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但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科技手段推进对于红色资源平台挖掘和开发的搭建,实现对红色文化视野的拓展,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之中,结合具体内容和理论,例如教材中比较常见的基础、概论、原理、纲要这四个部分,教师对其提出要求,强调将红色文化作为教学理念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之中,结合理论教学精心选择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素材,增强学生对于红色故事的吸引力,以故事教学的方法娓娓道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宣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且在理论教学的形式基础之上,教师也可以强调网络教学在对于课堂开展的促进作用,利用网络课堂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教师可以在课程的网页上为学生增加资源库,将经典红歌故事曲目等进行唱读讲传,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作品,以充分地发挥出现代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课堂之中融入的优势作用,使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更感兴趣。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之中,教师融入红色文化,要注重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教师在教学课堂之中不能一味关注和重视理论教学,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实践,可以积极地为学生开展一些情景式、实践式、体验式的红色教育教学活动。[5]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历史纪念日、红色革命纪念日、红色文化体验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红色旅游活动,如重温红色历史、体验红军生活、重走革命之路,使学生可以在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充实内心精神生活,感受情感的升华和思想道德的提高。在组织这些课外的红色活动实践时,教师也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避免一味地开展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中的情感体验,使红色文化流于表面;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组织志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等红色活动,发挥出党组织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活和学习之中践行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理念,使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色文化对于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化于心而外化运行。
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的,教师利用校园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传播和营造红色文化环境,更有助于红色文化结构形态的改变。例如,教师以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为背景,为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教师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红色精神,例如在校园景观、校园建筑以及校园宣传栏之中突出当地特色的文化,融合历史画面,为学生展现观念性的精神内核。[6]教师以道德建设作为基础,为学生开展一些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可以在浓厚的红色资源之中感受到精神文明的提高。最后高校也可以以制度性的红色资源文化与学生日常活动的规则和习惯相关联,协调社会与高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增强高校凝聚力。教师也可以突出新媒体和网络在红色文化传播之中的应用,结合以往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结合的经验,利用一些社交软件,如QQ、微信、抖音等,发挥出红色资源的时代信息,快速搭建红色网站,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新媒体以及社会网络之中的渗透,将红色文化的传播由课堂转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可以感受红色精神,在社会、在生活中、在方方面面都能体验到红色文化,从而旗帜鲜明地高唱红色文化的主旋律,更好地弘扬青春正能量。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系统化的教学工程建设,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之中已经取得了相对较显著的教学成果,教师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发挥出红色文化对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立足于当前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考虑到全球化、信息化环境对我国传统的红色文化价值观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创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寻求新的教学课堂,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多样性地发展和融合传统的红色文化,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革命先辈顽强精神和先进文明的熏陶下拥有更加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郑瑞红.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店子底支前红色文化为例[J].决策探索,2021(04):38—39.
[2]郑艳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J].法制博览,2020(03):52—53.
[3]范正平,郭真瑞,邱如燕.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J].高教学刊,2020(23):170—173.
[4]刘 琳.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模式研究——以四平市为例[J].长江丛刊,2020(14):193—194.
[5]蒋红怡.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途径——以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科技风,2020(05):228.
[6]陈小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用好地方红色文化——以“常州三杰”精神进校园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