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背景下鲁艺精神的新发展
——以钢琴音乐为例

2022-11-28 23:22:12
轻音乐 2022年10期
关键词:鲁艺钢琴思政

张 蕊

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是中国屈辱的百年,也是社会剧烈动荡变革的百年,更是旧中国向新中国蜕变的百年。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昭示着彼时的未来由人民组成的政党将带领着人民驱除外强、平定内患,完成新中国的建立。毫无疑问,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是艰苦残酷的,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克服重重的现实困难,不断围绕现时国情与立党宗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并在不同的革命历程与阶段中,形成了我们熟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以及延安鲁艺精神等精神分支,以不同的思想追求和方式构建全面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理论体系。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一所专门为抗战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和文艺干部的学校“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这所专业的艺术院校通过艺术人才培养完成对于鲁艺精神的树立与传播,通过艺术作品和理论成果完成鲁艺精神的实践与载置,传承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的文艺思想与价值观念,为我党的革命事业取得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鲁艺精神是指延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鲁迅艺术学院,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理论研究来落实与传扬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不畏艰辛的斗争精神。鲁艺精神继承和发扬了我党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历史使命感,并用艺术的方式展现出了独特的精神特质,其中包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想,服务人民的精神宗旨,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治学精神以及在困苦环境中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这些精神经过数代人的传续发展,在新时代全新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式下,通过高校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钢琴艺术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在同向同行的实施方略引导下,秉承鲁艺精神,结合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特点,同步产生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这无疑为新时代背景下鲁艺精神的新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与视野思路。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化路径

钢琴艺术人才队伍核心素养日趋全面化。主要体现在演奏技术、理论学术、创研技术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等方面。鲁艺自建立之初便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及模式上体现出了独特的精准性以及浓厚的时代气息,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文艺人才的核心素养与应用场域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开始从培养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转向培养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延安鲁艺时期,鲁艺副院长沙可夫在鲁艺创立一周年大会上指出:“鲁艺是一个国防教育机关,所以它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大批适合于今天抗战急迫需要的艺术干部。同时我们没有忘了一面抗战一面建国,所以鲁艺除了上面它的主要任务以外,认为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建立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践,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这对于鲁艺是同样重要的任务。”[1]由此可见,鲁艺历时不仅为抗战革命培养文艺人才,更着眼未来,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培养储备型文艺人才,也正是在守正创新的鲁艺精神指引下,为新时代钢琴音乐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全面化实施路径。

(一)专业技能的边界扩展

延安鲁艺时期,音乐系便分为研究、演奏和音运三个科,钢琴组列属演奏科,如今钢琴音乐随着专业的不断垂直细分,产生了一些分支学科,其中包括钢琴演奏专业、钢琴教育专业、艺术指导专业,等等,这些学科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对于技术的侧重亦不同。为何要下设如此多的分支专业,笔者认为,在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权重日益突显,以钢琴为轴心或以钢琴为主要组合乐器的音乐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如何能够适应繁复的演奏应用场景,对演奏者有着极高的考验和对其他乐器、演唱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发挥各自的音色优势保证作品内涵的全面展现。另外,专业技能的边界扩展也要关注于人,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如今钢琴演奏各分支主专业都有其系统的培养模式,例如钢琴伴奏专业主要是以演奏技术为基础实现对伴奏对象的支持与引领,这就需要演奏者能够熟练掌握音乐之间的差异与契合点,保证有效地促进伴奏对象音乐语言的充分发挥。

(二)学术创研的深度下探

钢琴音乐人才技术培养固然重要,学术作为理论出口更是指导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一环,也是专业技术得以广泛传播以及经验量化的主要方式。在条件艰苦的鲁艺时代,仍然出版有《鲁艺校刊》《民族音乐》等刊物。今天,钢琴音乐从业者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对于所演奏作品的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更要对作品所折射出的思想内容、时代议题以及音乐本体构成有独到见解,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钢琴音乐从表象到内核的透视也愈发明晰,演奏思维和个性化的解读、表达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值得强调的是,理论研究并不应该成为限制钢琴音乐技术发展的任务性工作,而是切实做到提高实践表达的办法。

(三)教材建设的精细垂直

将延安时期鲁艺钢琴音乐建设与今天高校钢琴音乐建设对比来看,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专业建制的科学性上来看,必然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在作为课程开展的核心基础——教材更是在这几十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教材带动的作品创作、理论研究甚至多学科融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鲁艺人的刻苦钻研和锐意开拓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教材建设方面,也奠定了我国钢琴音乐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材的编写多依赖于音乐家们的自我学习、自我理解以及自我教学习惯,并以此为经验总结编写的教材,且几乎以作品为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此时的资源匮乏以及教材编写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教材的引入,如我们所熟知的车尔尼系列、贝多芬系列、肖邦系列等,这些外国引入的教材多以专辑或合集的形式出现,用以专门训练演奏者所需的各项演奏技能。随着学校建设愈加全面,民族钢琴音乐作品逐渐增多,教材开始更加精细化、垂直化。如李重光的《少年儿童钢琴曲选——五声调式技术练习专辑第二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著《中国风格复调钢琴曲选》、赵晓生《音乐会练习曲六首》,等等。这些教材开始注重原创性或定向性,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开始对学习者的演奏思维进行引导,进而影响演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个性表达。步入新时代,钢琴教材开始向着理论化层面进发,除了曲谱内容外,更有片段式的训练方式,有伴奏式的作品内容,有创作背景的介绍,等等。几乎每一类钢琴学习人群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教材来提高学习与训练的效率,也侧面体现了鲁艺精神延续下音乐家们在提高自身演奏技术的同时,更为关注钢琴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钢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一体两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程思政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可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立德树人的目标。”[2]尽管如今的课程思政对于“人”的思想培养的关注点与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但是关于思政与课程的结合却有着光荣的历史。一直以来,钢琴音乐教育作为音乐艺术中代表性学科,始终保持着充满斗争精神和不畏困苦的奋斗精神,处于和平年代的今天,尽管看似革命远去,无需斗争,但是老一辈先烈的思想精神是无法磨灭、永久传续的,而钢琴音乐教育中所呈现的“一体两面”特性正是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体现的强有力抓手,并有其独特的显现方式。

(一)钢琴音乐教育一体两面的实施方式

鲁艺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革命精神的分支,不仅在钢琴作品中用音乐语言描绘民族精神,更要求钢琴从业者和学习者拥有思想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以“德才兼备”的面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坚韧的意志力铸造新时代人民的精神家园,以敢于牺牲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钢琴音乐教育中,一体两面的任务目标是既要保证专业内容的有序教与学,更要在其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植入思政内容。实施方式多采用隐性的、感性的、互为的。在钢琴音乐教学中,以音乐作品和创作思想为切入点进行技术教学是常见手段,而作品背景、创作环境、创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都积极向上并且充分体现了情感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如鲁艺时期创作的各类钢琴作品均显露着信仰追求和价值观念,这与新时代社会主义荣辱观存在着一致性,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政内容无需过分独立强调亦可做到润物细无声;音乐无疑是感性的,它对人的影响也是直达思想的,在载体相同、面貌不同的作用机制下,思政教育的植入更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常常会被音乐作品的旋律而感动,真正触达灵魂引发思考是旋律背后所蕴含的创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思所想和他所对面对世界的独特诉说方式;在钢琴艺术中,音乐是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思想是音乐诉说的终极追求,两者是互为关系。事实上,音乐仅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是并不具备任何德育功能的,但是将之放置在教育的场域中,两者催化下产生的美育便具有德育功能,也进一步实现了正向思想的引导与号召,并在思想得到树立后反哺音乐实践行为所需要的“想象力”,如此循环往复才使得如此抽象的音乐给人以一种在隐含范围内充分进行思想联觉的“理解共识”。所以说,在钢琴音乐教育中一体两面的实施方式是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的。

(二)钢琴音乐教育一体两面的时代价值

在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阵地——高校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落实到具体实际,各门课程就要聚焦育人价值的本源,找准价值目标、价值定位,真正反映出‘课程思政’改革的初衷以及最终实现目标。”[3]钢琴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对于鲁艺精神是以传承、坚持、弘扬、践行的方式构成,共同完成目标的达成,所体现出的价值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扩展延伸。首先是传承,鲁艺精神形成于战火纷飞的困苦年代,也正是在不断的艰苦抗争中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品质与传统,才使得我们毫无后顾之忧地生活、学习、发展,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相互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革,国际形式也日趋复杂,国外所谓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多元文化价值观不断以各种形式侵蚀新一代青少年,所以钢琴音乐作为强有力的抓手势必通过直通心灵的方式完成对艺术思想、思想政治的正确引导,并将优秀的鲁艺精神传承发扬在新时代。其次是坚持,鲁艺精神是以坚定的信念来坚持艺术发展的艺术观。鲁艺建设之初是为抗战需要而服务,新时代更是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而服务,这是经过实践检验与历史沉淀的,并且要抵制将钢琴艺术置于空中楼阁而导致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人民的审美志趣,要充分发挥钢琴音乐教育、钢琴艺术的功能与作用,积极应用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上。再次是弘扬,成长在新时代的人们绝大多数并没有经历过战争,钢琴音乐作品与影音作品一样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折射出鲁艺的精神,这些精神不会在新时代泯灭,但是需要人们能够有更多渠道去了解、感受和弘扬,这就需要钢琴音乐从业者和学习者以钢琴作为媒介提升自我,更要从中体会鲁艺精神去感染他人、传播他人,使之在裂变的状态下随身随行,并以此作为准则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担当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最后是践行,鲁艺精神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前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面对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也代表了新中国建立后文艺工作者通过艺术完成人们的精神生活建设。即便是鲁艺迁址沈阳后,沈阳音乐学院中矗立的“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鲁艺精神的高度概括仍焕发着持久的时代之光,在新时代通过音乐实现文化自信。尽管钢琴艺术源于西方,但是在进入中国之后,音乐家们始终在探寻如何以钢琴为载体实现传统艺术语言的现代情感倾诉和讲好中国故事,用音乐的手段高举精神旗帜,树立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将鲁艺精神在新时代为钢琴艺术所用、为钢琴音乐教育所用。

结 语

综上所述,尽管新时代的社会环境、政治思想以及钢琴音乐教育局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鲁艺精神仍然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更高效、更有方向地营造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精神家园。在我国的高校中,钢琴音乐教育作为中西结合、贯通古今的艺术教育领域典范,以其独有的、鲜明的、多元的方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鲁艺精神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深刻地植根在钢琴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并以此为准绳不断强化“文以化人、文以育人”的职能目的。“回望鲁艺所走过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鲁艺精神始终与时代、民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音乐精神与音乐理想,也是一种宝贵的音乐财富,更是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激励着一代代鲁艺音乐人不断进步和前行,永远遵循党的文艺方针,引领时代的音乐发展。”[4]

注释:

[1]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47.

[2]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isappinstalled=0.

[3]敖祖辉,王 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128—132.

[4]季惠斌.延安鲁艺精神与音乐文化的传承[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3):5—8.

猜你喜欢
鲁艺钢琴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1:1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5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纸钢琴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油画艺术(2017年1期)2017-05-20 09:09:00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