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和 黄 硕 谢冠群 范永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医治疗不明原因发热,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有时可取得一定疗效。范永升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病,亦对各种疑难杂症颇有心得。现将范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一则医案整理如下。
患者施某,男性,60岁。2020年6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自测腋温37.7℃伴双侧大腿肌肉酸痛,未予重视,症状反复,体温波动在38.0~38.8℃,2020年6月18日至浙江某三甲医院就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提示“白细胞计数11.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8.7×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76.6%、单核细胞计数1.1×109/L、CRP 144.6mg/L”,胸部CT提示“两肺少许炎性、纤维灶”,遂由该院感染科拟“感染性发热”收住入院治疗。既往患者于2016年1月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规律化疗11次,末次化疗为2016年6月,术后定期复查,未见明显肿瘤复发征象。患者住院期间,经各种检验检查仍不能明确发热原因。治疗上先后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共10天,期间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7.3~38.7℃(耳温),炎症指标未见好转,CRP最高达246.0mg/L。多学科会诊后,考虑非感染性发热,于2020年6月29日停用抗生素,7月2日予洛索洛芬钠片“60mg q8h口服”及对症治疗后,连续3天未见发热,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已正常、CRP 62.8mg/L较前明显下降,病情好转,于7月8日出院。患者出院规律服用洛索洛芬钠片1周后,自行停药,又见发热,测体温38.5℃。
2020年7月30日至范师处就诊。刻下症:患者反复发热,乏力,偶有大腿酸痛,无恶寒汗出,胃纳尚可,夜寐一般,大便如常,舌质红、苔薄腻,脉细。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发热;中医诊断:发热,气阴亏虚夹湿证。治法:益气养阴化湿,和解通络。处方:太子参、薏苡仁、炒白术各15g,麦冬12g,银柴胡、黄芩、姜半夏、炙甘草、木瓜、独活、酒乌梢蛇、防风各9g,干姜5g,大枣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并嘱继续服用洛索洛芬钠片。2020年8月6日二诊。患者自诉晨起仍有发热,服用洛索洛芬钠片后热退,然约8小时后又见发热,仍感体倦乏力,大腿内侧酸痛,尿色偏黄,舌质红、苔薄腻,脉细。前法罔效,改用宣肺化湿、疏利气机为治。处方:麻黄5g,杏仁6g,生甘草、柴胡、黄芩、姜半夏、焦栀子、独活、白蔻仁各9g,干姜5g,薏苡仁15g,滑石(包煎)20g。7剂。嘱继续服用洛索洛芬钠片。2020年8月13日三诊。患者服用二诊处方后,热退,且未服用洛索洛芬钠片,舌脉同前,原意续进。上方加地骨皮9g,改柴胡、黄芩各12g,薏苡仁、滑石(包煎)各30g,以增疏解清热利湿之功。7剂。嘱适当增加饮水。2020年9月24日复诊。患者自觉指尖针刺样感,仍有乏力,发热、大腿酸痛未作,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治宗原法,参益气阴通络为治。处方:杏仁6g,薏苡仁、滑石(包煎)各30g,柴胡、茯苓各15g,黄芩、川芎各12g,太子参18g,生甘草、姜半夏、独活、大枣、僵蚕、佛手、地骨皮、姜黄各9g。7剂。药后患者指尖针刺感消退,后续患者多次守方巩固治疗3月余,发热未见,遂停药。1年后随访,病情未复发。
本例不明原因发热实为湿热病,除发热外,临床症状较少,初诊益气阴化湿法无效。范师仔细辨证后,明确患者为“湿热郁阻三焦”,采用宣肺化湿、疏解气机之法,故用麻杏薏甘汤、三仁汤、小柴胡汤化裁为治。麻杏薏甘汤中麻黄宣肺利水,杏仁宣降肺气,薏苡仁利水渗湿,亦能除痹,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宣肺利湿之功。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少阳,疏解气机,发散郁热,且为防甘味助湿,故不予参枣之品。白蔻仁芳香化湿,醒脾开窍,与杏仁、薏苡仁相合,取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之义,分治三焦湿热。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先重清湿热,后予益气阴,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辨证的不同,调整治疗重心。同时随着病情变化逐渐减量乃至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见中医在辨证治疗一些不明原因导致的发热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