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美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是通过教学话语来实现的,在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师生眼中,高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的教学话语抽象、难懂。而科班出身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教师也会遇到诸如 “有理说不出” 等各种话语困境。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面临着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的话语语境。在此语境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许多挑战,而有的教师教学话语体系建构意识不强,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的研究甚少,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按教材话语体系进行讲授就可以了。当教师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堂教学话语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不能满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时,学生往往不会认为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 “教不好” 的言说问题,而是会错误地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因此,找准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教学话语体系的着力点,是提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话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言说,说的话” ,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作名词时的解释是 “演说、演讲、谈话、论文” ,作动词时的解释是 “谈论、讲述” 。教学本身是通过 “话语” 和 “言说” 展开的特殊活动。而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结构上包括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手段或认识工具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认识的基本结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野来说,教学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教学话语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构成教学话语体系结构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谁在说” “说什么” “如何说” 三大要素。 “谁在说” 指教学话语主体(实质上是话语权问题),包括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 “说什么” 指教学话语内容或话语客体,是话语体系的核心; “如何说” 指教学话语原则、范式、方式方法等。从教学话语三大要素的角度看,当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教学话语体系上存在着诸多影响其教学实效的因素。
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教学模式中,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 “灌输式” 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在 “谁在说” 的话语主体问题上,教师是话语主体,学生是话语客体。即话语权是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相对而言是受动对象。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相对封闭、传媒也不发达,课堂教学话语语境相对单一的情境下是有显著教学实效的。但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当代中国,信息化伴随着新媒体和微时代的迅猛普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原有的 “灌输式” 教学模式在 “谁在说” 的问题上出现了两大变化,即教师话语权的弱化与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
教师话语权的弱化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的话语权受到网络媒介上各种显性和隐性的 “意见领袖” 的挑战和消解。今天,网络媒介上有各种各样的 “大师” 和 “意见领袖” ,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发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其中许多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和学生都关注的问题,这些观点和看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部分消解了学生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教学获得感的期望。因为学生即使上课不听课,课后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和相关平台获取相应的知识。这就无形中消解和削弱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教师的话语权威。而学生话语权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主要体现在:伴随着信息化和新媒体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其话语权自主意识在自媒体的环境中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自媒体的语境中培养了独立、自由、平等和充满个性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因而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堂上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需要成为话语主体,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两大变化使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 “灌输式” 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在 “说什么” 问题上面临着开放化、信息化、多元化、复杂化的话语语境,这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 “说什么” 带来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多样化的挑战。开放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它为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话语对话和话语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这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 “说什么” 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话语参照,但同时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 “说什么” 的问题上带来了难度,即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话语谱系及其社会思潮,如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适当适度地给予关注、回应和引领,这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 “说什么”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话语更新加速化、话语传播网络化的挑战。这是一个知识和话语以几何级数加速更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话语传播网络化的时代。这一方面使各种新的思想文化和话语体系在网络媒体上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另一方面又催生了许多具有时代性特征的网络话语、流行话语和生活话语。这要求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上要时时关注这些新知识、新话语,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网络阵地上多元化的话语内容,同时又要善于利用和转换各种网络话语、流行话语和生活话语为其教学服务。
3.新时代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话语等实现 “三进” (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的难度加大。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需要理论又能产生理论的最快最好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速度越来越快。诸如 “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人类文明新形态” 、 “中国梦” 、 “四个全面” 发展战略、 “新发展理念” 、 “美丽中国” 、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概念不断提出。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概念既是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又是新时代的新话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概念在学术上的学理阐释有许多都还未能全面深入,这对于以理服人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 来说,要实现其 “三进” 工作,特别是融合进教学话语体系方面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
4.学科话语语境存在形态多样化、复杂化的挑战。在学科境域下,当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学科话语有四种存在形态,即学术话语体系、教材话语体系、宣传话语体系、教学话语体系。这四种话语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表达形式,它们有各自的话语逻辑和特点,同时话语之间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区别。这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内容要以教材话语体系为基础,同时要参照其他话语体系。这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适度交融和转换难度较大,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的话语转换能力提出了相当艰巨的任务,即不仅要熟悉和吃透四种话语体系的相关内容,还要具备高超的话语转换能力和话语艺术。
1.教学话语易固化、创新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范式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相比,容易固化,且较难创新。这主要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课程属性和教学内容有较大关系。作为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对于这样的理论,教师一旦按照逻辑体系建构好教学话语,来年再教学时往往难以突破以往的教学话语体系,这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范式易固化,且创新较难。
2.教材话语范式滞后
教材话语是教学话语的根据和基础。目前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所用教材虽然不断地根据党和国家层面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与时俱进地修订,但修订后的教材依然在话语范式上存在着滞后性。如现使用的是2021 年修订版,会出现修订后到使用期间党和国家层面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在教材中无从体现的情况。尽管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把党和国家层面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融入教学话语体系,但融入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如教师对党和国家层面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的研究与理解水平,教师对把党和国家层面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融入教学话语体系的积极性等等。此外,经过多次修订的教材虽然在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上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在论证部分,内容的过度压缩带来了较大的弊端,如使现有教材呈现出来的话语范式形象像纪录基本知识点的应考笔记,给学生易造成固化、生硬的印象。此外,现有教材话语体系与其他话语体系也存在相脱离的弊端。如与学术话语体系、宣传话语体系相脱离,或者说,教材话语远远落后于学术话语和宣传话语。这种落后从另一层面来说实质上也是教材话语体系的滞后性问题。这种滞后性使得学生用现有教材话语回应和解答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时,难免出现距离和鸿沟。
应对当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挑战,关键是找准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的着力点,即在 “谁在说” 的问题上要在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前提下建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在 “说什么” 的问题上要关注流行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学生话语等,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教材话语体系与教学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宣传话语体系的关系;在 “怎么说” 的问题上要在坚持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学术性和生活性相统一、开放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找准言说范式。
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首先要在 “谁在说” 的问题上解决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个言说主体的关系。在此问题上,既不能放任教师话语权的弱化,也不能忽视学生话语权的增强。为此,在 “谁在说” 的问题上要在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前提下建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也就是说,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建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其目的主要是纠正以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无视学生主体话语诉求的教学模式。目前,这一教学理念得到了高校教师的认可和践行。但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来说,践行这一教学理念要遵行几个原则:一是教师在 “谁在说” 的问题上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的教学主旨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因此,在引导学生 “言说” 时,不是让学生随意说,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教师要有学科意识和课程立场,即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和 “言说” ,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或者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理解和解决思想困惑和言说问题,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精神实质,最终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要结合新媒体技术建构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 “哲学名言解读” “主题性学生主讲” “云平台混合教学” 等模式。哲学名言解读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能驾驭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名句、哲学名言,通过充分准备做成PPT 再上讲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对该哲学名言的理解和认识,必要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个学生上台分享时间为5 分钟,一次课两个同学;而 “主题性学生主讲” 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专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并与师生充分交流后,制作成PPT,然后上台与同学分享。这两种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都注意课堂及时评价,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实效是显著的。但对于大班级教学不能做到全部同学都参与,因此还必须配合 “雨课堂” “学习通” 等新媒体互动模式,特别是 “雨课堂” 的使用,通过合理问题和题目的设置,能做到全班学生参与互动、讨论,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还能全班分享,每次课结束都会有一个课堂小结,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并及时调整,同时还可以通过 “雨课堂” 向学生推送各种课外阅读材料和布置课前任务和课后任务。学生也能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自己回答了多少题,对了几题,发了几条弹幕等。期末结束都有一份学期小结。这种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增强,言说主体和学习主体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在开放化、信息化、多元化、复杂化的话语语境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建构在 “说什么” 的问题上,应建构以教材话语为基础,学科话语为支撑,宣传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等为补充的教学话语内容体系。为此,教师应做到:一是要吃透教材话语。教材话语是建构教学话语体系的基础,对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来说,要吃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材话语需要下真功夫。因为术有专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专业背景不同,要全部精通并吃透现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确实是有难度的,得下苦功夫。另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材不断修订,每次修订都会增添新内容,这也增加了吃透教材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除了自己要下苦功夫,打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专业壁垒外,还需要借助许多外力,如借助教学团队集体备课,以弥补知识结构不足,或者经常参加相关机构组织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培训等等。二是教师要提升学科素养,熟练运用并能驾驭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话语。马克思主义学科话语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建构教学话语内容体系的支撑,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说 “内行” 话的根据。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科话语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的必备素养。为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要下功夫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读懂悟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还要关注理论界和学术前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学术热点,熟练运用并能驾驭学术话语,能提出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学术话题,通过专业的学术研究做到教研相长。三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应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宣传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学话语内容体系建构不应停留在纯书本和纯学术的层面,因为其话语体系 “不仅要表达出人类共同面对的世代问题,如精神污染、心灵危机、道德关怀、社会秩序等,更需要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描述出来”[2]。为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应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宣传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等,使其教学话语能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立德树人和解答学生困惑。四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教师应立足生活,服务教学,练就话语转化本领。教材话语、学术话语、宣传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等都有自己的话语规则、话语特点和话语习惯。如何实现各种话语之间的转换和交融,特别是把教材话语、学术话语、宣传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等转化为学生能听明白、易于接受的教学话语,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教师立足生活世界,找准各种话语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之间的关联与切入,练就话语转化本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处理好言说主体、言说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坚持 “三个统一” 原则,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学术性和生活性相统一、开放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找准言说范式,提升其话语表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1.坚持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性,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精神武器”[3]16。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也应坚持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而任何重科学性轻意识形态性和重意识形态性轻科学性的教学话语都无从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言说时,要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科学性讲清楚、讲透彻,因为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10。特别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功的当代性和当代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支撑其意识形态性,以其意识形态性引领其科学性。
2.坚持学术性和生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理性和思辨性,有专业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观点。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规范,即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其专业的学理用语和学术用语,体现其学术性,不讲外行话。同时又要面向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与生活性相统一。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活,与此宏伟生活相关联而提出的各种话题和话语都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建构的资源,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其次是学生的生活,如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个体的微观生活体验与话语范式。也就是说,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其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要遵循教育规律,体现学生思想实际和思维能力,讲学生能明白的宣传话语和教学话语。如面对中文专业的学生和音乐专业的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话语建构上要有所区别。
3.坚持开放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的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的建构首先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尽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性知识,不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过时。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解读和宣传话语本身是开放的、鲜活的,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的建构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的开放性必然要求与时代性相统一,开放性是时代性的前提,时代性是开放性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话语的建构要及时汲取、回应、反映各种党和国家层面的新问题、新理论、新话语,突破和超越教材话语的滞后性,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新论断、新思想、新话语。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和回应学生提出的各种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