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威,崔玥晗,孙大为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 110161)
我国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至此,我国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五年过渡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延伸,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两大战略的协调推进,对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重大。调研辽宁省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及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梳理科技扶贫模式,提出推进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以期为全面推进辽宁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早在1982年就选派全国第一位科技副县长,在全国首创选派科技副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此种模式和机制成为全国科研、教学单位服务“三农”的主要模式,已在全国2 000多个县区推广。近年来,全院创新实施科技帮扶引领示范行动和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构建覆盖全省14个市50多个县区的科技示范网络,通过定点帮扶与开展科技帮扶共建,将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输入贫困地区,打造具有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以科技支撑脱贫攻坚的目标。
围绕贫困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探索实施“实用技术研发+扶贫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建设+乡土人才培养”的科技扶贫模式,通过产业拉动、科技推动、企业带动开展科技扶贫与服务活动。2015年以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整合投入资金6754万元,实施科技项目270项,建立1 043个科技示范基地,与76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企合作,示范推广各类新品种463个、农业关键技术1 028项,示范推广面积16.6万hm2,大大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水平,打造出义县精品水果,阜蒙肉羊、高油酸花生,彰武甘薯、切花菊,岫岩食用菌、柞蚕,建昌杂粮、休闲农业,七彩绥中、东部山区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品牌。通过扶持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提升贫困地区致富造血功能。
依靠科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坚持因地制宜,通过科技扶贫大力培育和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地方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以科技兴产业、以产业促脱贫的路子。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王宏研究员带领团队扎根锦州义县13 a,引进岳阳红苹果、南红梨、早金酥梨等果树品种36个,推广应用果树高光效整形修剪等新技术17项,成立果树专业合作社及相关协会41个,把义县打造成“全国早金酥梨第一县”,把昔日荒山僻壤发展成2.3万hm2的脱贫致富绿色银行,带动4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果品出口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以科技支撑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帮助葫芦岛兴城市制定《食用菌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规范》,该规范被列入国家首批精准扶贫国家标准。在阜蒙县建立花生院士工作站,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提升“阜新花生”的档次和效益。在彰武县对接帮扶39个扶贫农场,大樱桃、出口菊花、甘薯等一批扶贫产业稳步发展,选育推广的专用甘薯新品种“明水1号”生产面积超过0.3万hm2,年新增经济效益6 000多万元,打造“明水地瓜”区域特色品牌。在“七彩绥中”设立专家工作站,指导温室“飞地扶贫”项目,建设40 hm2苹果示范基地,引进岳冠、岳丽和岳阳红苹果品种并推广高效优质栽培技术,苹果单株产量达5 kg以上,产值达到10.8万元/hm2,带动6 670名建档立卡户实现稳步增收。
一是组建科技帮扶战略联盟。建议由省扶贫办牵头组织全省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在完成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相对贫困地区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动机制和密切合作关系,打造科技帮扶专家服务平台。根据相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制定产业帮扶项目规划,指导规划落地实施,探索形成“实用技术研发—脱贫产业壮大—示范引领基地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产业帮扶链条。组织开展科技帮扶论坛、帮扶产品推介会、科技帮扶现场会等,吸引科技人才,转化创新成果,构建营销体系,推进科技帮扶向全产业链延伸,使科技帮扶专家团队和优秀科技成果成为相对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二是开展所村结对“产业兴村”帮扶。以相对贫困村和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为重点,遴选相关科研院所开展“所村结对帮扶”和“支部联学联建”,建立长期紧密联系。根据当地未来乡村振兴发展趋势及区域、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开展深入调研,加以系统分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指引和示范。做好顶层规划,从战略发展和产业功能拓展等方面促进科技资源与农业产业的有机融合,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前沿引领、技术支撑和政策供给。三是构建省县对接科技帮扶机制。持续推广“政府+企业+科技+农户”的科技助力产业兴旺模式和科技帮扶引领示范基地共建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帮扶资金注入、科研单位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的产业兴旺长效机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引导相对贫困县与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帮扶有偿对接机制,签订科技帮扶引领示范基地共建协议。高校院所应选派首席专家和科技帮扶专家团队长期在农业一线工作,通过科技帮扶、成果转化、要素对接等系列精准实施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脱贫成效,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同时,鼓励高校院所在相对贫困地区建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农业星创天地”,及时解决相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项目资金紧缺、技术薄弱等难题,形成科技帮扶助力产业兴旺的长效机制。
一是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通过科技帮扶进一步强化全产业链集成发展,有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衔接。围绕当地脱贫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由点及面,把脱贫攻坚成果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重点关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地区,将科技服务从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延伸,支撑其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产业集群,培育农村电商、物流商贸、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三大产业从单一向融合转变。强化产业联动能力,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二是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和新型经营主体。科技是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深度渗透,“三产”呈现融合式发展态势,其对科技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院所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持续推进科技帮扶引领示范基地共建,全面推广“科技+”帮扶模式,在新脱贫的乡村建立科技帮扶引领示范基地,转化最新创新成果,支撑创办现代农业产业园,协调争取优惠政策,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扶持壮大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竞争力强的农业专业村、农业产业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脱贫村集体经济。通过科技提升村集体经济以及脱贫产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型模式和示范样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企业实力,推动集体产业发展,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对象,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需要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和扶贫干部的活力,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依托科技帮扶联盟成员单位和乡村振兴专家讲师团,以科技帮扶开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脱贫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基层干部、基层技术骨干、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乡土创业能人、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为主体,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一批“土专家”“田博士”,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队伍,力争每家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每户掌握1~2项致富技能。通过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留下一批奉献农业、扎根农村、面向农民的土专家和技术员,建立一支带不走的乡村科技工作队伍,奠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同时,注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留用工作,将扶贫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逐步转变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使他们从帮扶干部转化为乡村振兴骨干,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