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思考

2022-11-28 11:04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4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信贷小微

樊 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驻河北审计办,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与优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对供给端进行合理改革,通过去库存以及去产能等方式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其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常态。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以往的信贷需求变得缓慢,而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则促使商业银行中存在的不良贷款的比例有所增加,这样就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加大,对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及健康运行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信贷风险防范,才能实现商业银行高质量的持续有效发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后,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变得缓慢,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也使得原本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经济的下滑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供给侧改革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内在需求,通过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以及补短板等方式有效提高了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化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部分生产能力落后或产品滞销的企业,经营困难导致信贷违约风险。加之利率波动、竞争加剧、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需要对原有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逐步优化,建立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强化信贷方面的管理,有效规避不良率上升态势。

2.研究意义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在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多种信贷风险因素。如何能有效地进行科学识别和判断,并实施有效防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和防范,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帮助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二,现实意义。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预防金融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体系尚不够完善,不良贷款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有效发展。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研究对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信贷风险的种类及特征

1.信贷风险

风险主要是指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以理解为在外界因素不确定性的影响之下银行信贷资产所发生损失的概率。从广义上来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商业银行业务种类以及规模等方面都在不断地扩大,其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借贷风险,同时也包含了当下各种交易方信用评级下降、债权契约的债务在契约到期无法足额偿还债务的违约风险等。而从狭义上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传统货币存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借款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够按时足额还本付息,使得银行产生一定的损失。

2.信贷风险的种类

第一,五级分类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划分主要采用五级分类法,该方法主要是指根据债务人能否按照契约进行还款的可能性来对这些信贷风险进行合理划分。例如:如果债务人完全能够按照契约来进行还款,那么该类型的债务人所带来的信贷风险为零,可以将其划分为“正常”类别。如果债务人的生产经营能力下降,目前还能够履约,但未来可能会出现违约的行为,那么这类债务人会带来一定的信贷风险,可以将其划分为“关注”类别。如果债务人目前已经不能够履约,那么这类债务人会带来较高的信贷风险,可以将其划分为“次级”类别。如果银行在执行了抵押和担保之后,债务人依然不能偿还,那么这类债务人有很高的信贷风险,可以将其划分为“可疑”类别。如果银行在采取了所有的措施之后,债务人依然不能够偿还,那这类债务人可以被认定为“损失”类别。

第二,原因分类法。原因分类法主要是根据信贷风险所产生的原因来对风险进行类别的划分。一是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本身运行的模式和方法所导致的,银行存贷比不合理以及期限错配等问题的出现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极端严重时甚至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操作风险,该风险与由于银行自身内部合规管理不到位有关,一旦银行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存在着漏洞,就会导致内部员工以权谋私或徇私舞弊的问题出现,进而导致信贷执行过程中风险的加剧。三是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从商业银行内部看,由于某种利益驱使擅自放宽贷款条件以及管理缺失因素存在,就有可能会成为导致贷款无法正常收回的诱因;从外部角度来看,借款人存在提供虚假信息蓄意骗贷,或者因为经营不善,市场和政策波及以及不可抗力等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四是市场风险。市场中的利率、汇率以及股市等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波动和变化,会直接导致银行发生一定的损失。五是政策和法律风险,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全过程,必须遵循经济政策,恪守商业准则和法律标准,否则,会面临一定的政策和法律风险。

3.信贷风险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商业银行在展开贷款业务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借贷的利差来获得收益,但是获得收益的整个过程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实际情况中,即使消除人为方面导致的信贷风险,但是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外部环境以及银行自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无法被完全消除。换言之,信贷资产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损失概率,也就是说信贷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不确定性。信贷风险往往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资产的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大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的大小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且出现何种情况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最具代表性的是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一片繁华之中,人们很难预料当时会发生金融危机,这也充分说明了信贷风险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第三,传递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风险一旦出现就具有非常强的传递性。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参与者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中间者,当一方参与主体出现信贷风险的时候,银行就会受到其影响,进而影响其他客户。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响应会将信贷风险一直传递出去,甚至会迅速扩散。

第四,可控性。商业银行在展开贷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对信贷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当信贷风险无法事先进行控制和规避时,银行也会通过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应急方案实施等方式来将信贷风险转移或化解,还会做好提前预估工作,尽可能避免信贷风险的蔓延。

三、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为信贷提供了转型路径。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之上,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社会对信贷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为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也逐渐呈现出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进行了改革升级,结合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特色信贷的开发和应用。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有效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中,为商业银行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二,为信贷业务的拓展提供了空间。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产业消费逐渐升级,创新与并购重组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带来其他的便利和空间。与此同时,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品质消费、服务转型等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样也会使得信贷的需求越来越大,商业银行也能够趁此机遇对信贷业务进行有效拓展。

2.消极影响

第一,小微企业的困境逐渐显露,给银行信贷资产造成隐性风险。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小微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自身资本实力没有优势,也得不到外部融资部门的青睐。伴随着行业的整体升级与调整,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较小、内部管理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受政策和市场影响大,同时信息不对称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把控和分析不够,从贷款准入至贷后管理诸环节都造成潜在的信贷风险。

第二,部分产业风险的集中显露,致使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变得愈加困难。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诸如地产行业、钢铁行业等高杠杆率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等存在的信贷风险都会在短时间内得以暴露,再加上供给侧背景之下资产配置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也使得信贷管理的难度逐步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不断提升。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面对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应当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相关工作。

1.多角度加强风险识别

第一,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加强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还应当要从提高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风险识别水平的角度入手。从内部风险识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当要从传统的专家评价法中逐渐脱离出来,借鉴国外先进的建模方式和风险识别方法,以商业银行信贷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库,并且保证数据库内的各项功能能够细化行业分类,充分利用各种统计指标和方法去分析各个问题。同时注重以中国人民银行所制定的统一标准为基础,将整个商业银行的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对接和共享。从外部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展开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应当要尽可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贷信息,充分调动并且利用各项资源,特别是从政府及管理部门所获得的贷款对象的信息,例如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状况、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国家政策导向等,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这样也能够从源头上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

第二,有针对性识别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在展开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应当要有针对性地识别信贷风险。例如: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零售业以及制造业等是存在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两个行业,那么在进行信贷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就需要对所属行业进行综合考察,综合考虑是否对这些高不良贷款率的行业予以放款,并且根据地域性分布特点来对风险的影响大小进行识别,同时建立不同的信贷风险识别指标,更加有针对性地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这将会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有着较大的帮助性作用。

第三,重视非财务因素对信贷风险的影响。虽然供给侧改革对于现代风险的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财务指标之上,但是信贷风险也会受到非财务因素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在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非财务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同质化竞争程度、企业的发展前景、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号召力、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否有未决诉讼、是否存在质押或抵押担保等。商业银行需要对上述指标和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再结合财务影响因素,以此来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2.科学调整信贷结构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应当要科学调整信贷结构,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高风险行业或是不明朗行业的信贷投放规模进行适度压缩,并且对低风险的产业适当增加信贷的投放力度。

第一,严控贷款投放规模。现阶段,部分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率过高,财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而且存在较为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虽然相关监管部门多次进行风险的提示和管理,但是风险系数依然有所上升。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以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水平为基础,严格落实和执行国家贷款新规,实行分级审批,适度把握贷款规模,做好结构调整与管控。

第二,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为了能够有效控制信贷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对新兴产业以及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加以重视,例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养老行业等。商业银行需要对这些产业进行市场调研,做好客户的需求分析并且掌握好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三,把握政策导向,营销和服务优质产业客户群。为有效避免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当把握政策导向,面向优质产业客户群主动出击,提供“上门服务”。商业银行应当派遣专员围绕特色园区、产业集群动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其具体的情况并且筛选出与信贷相关要求和政策导向相同的企业,特别是对于科技类企业、生态环保类企业等应当要主动营销,建设和维护好优质客户资源,尽量避免风险高的产业客户进入。

第四,做好客户的维护与挖掘。做好客户的维护挖掘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信贷的风险。除了日常的信贷团队进行维护工作之外,还应当有领导层级带头对存量客户进行回访与深度挖掘,根据客户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财务状况,从转贷时效、利率、额度控制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逐步引导客户回流,锁住优质客户资源。

3.加强对政策支持行业的投入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虽然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但其应当始终坚持自身原有的优势不动摇,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业务进行调整与优化,围绕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特点做好相关政策支持行业以及群体等方面的投入,确保业务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第一,下沉式定位。商业银行应当进行差异化的发展思路,与其他的银行发展定位之间形成错位,将现代业务进行“下沉”,对基础客户群体进行夯实,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来设计更多的信贷产品,加大力度进行小微分期付款、线上经营性贷款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并且将线上与线下进行组合式经营,以便能够从多个角度掌控风险,进而降低风险。

第二,以点带面。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也应当考虑以点带面的形式来进行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考虑以乡村振兴作为业务拓展的突破口,开展试点工作,尝试在乡村地区推进“整村授信放贷”的业务,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给予农村的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农业、农资配送等多个领域足够的重视,以相关产业链上的节点为切入点,开展基于“三农”的农村信贷业务,并且从源头上对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防控,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来平衡并降低信贷的风险。

第三,扶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应当重视小微企业,逐步拓宽对于小微企业的服务空间。在实际情况中应当要针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技术改造、财务状况以及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的特点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产品。同时要开展优质银团贷款项目,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现代服务,并且通过合理的风险防控手段来降低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第四,实施扁平化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适当授权,缩短审批流程,便捷服务,抓住市场瞬息万变的有力时机,有效规避风险。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的同时,加强对优势行业的小额贷款业务进行一站式管理,对降低信贷风险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4.加强风险防控及清收力度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不仅要对信贷的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度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同时也要加强风险的防控以及清收的力度,实现多管齐下。

第一,强化信息收集和业务规范。为有效加强信贷风险的防控,商业银行应当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工作,并且不断强化业务规范。特别是对于经营出现困难或者存在失信信息的客户来说,必须对其异常变化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将企业资金流向、货款回笼情况、征信变化、诉讼情况等作为重点监控内容,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尽早发现受限客户在信贷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同时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的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信贷后管理工作,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并且制定有效的应急方案,以便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信贷风险。

第二,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力度,针对存量逾期贷款和新增逾期贷款采取不同的清收措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诸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以及债务过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较大的信贷风险。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综合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进而为商业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信贷小微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小微企业借款人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小微企业重在强身健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