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欣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1)
四川是典型的西部内陆省份,既不沿海也不临边,不具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区位优势。无法像沿边、东南沿海地区那样,直接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国际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数量较少,进行国际贸易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向前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的对外开放,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机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四川对外开放的“天时”,更让四川从西部内陆地区逐步成为了开放前沿。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深处内陆腹地的四川,不能完全套用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的经验,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点,符合四川的实际需要。研究四川对外开放水平,对贯彻落实“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推进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改革开放再出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作为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交汇点。往北经欧亚大陆桥,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往南经过大湾区由北部湾出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发挥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衔接作用,成为实现东西对接、南北贯通的战略通道。
(1)自然和旅游资源。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山依水,水傍山,好山好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能源和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区,四川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为齐全。其中天然气、钒、钛等1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钒、钛居世界之冠。此外,水力和页岩气等能源资源也较为丰富。这为四川能源产业和先进材料产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合作,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
四川地跨中国第一及第二阶梯,川西高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四川竞相绽放。拥有九寨沟、峨眉山、大熊猫栖息地、三星堆这些世界级的旅游精品。旅游业不像工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它更强调情感和文化的交流互通,具有柔性发展的特征,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1]。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人员往来,民心相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劳动力资源。四川人口全国排名第四,是“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地区。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这大大降低了来川投资的企业用工成本。同时,人才质量过硬,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在西部内陆地区较为突出。
(1)综合交通能力名列前茅。“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落后的基础设施、高昂的运输成本大大限制了四川国际经贸活动。时过境迁,目前四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已基本形成衔接欧美、东亚及南亚乃至南美的航空网络。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最重要的客货集散地。2022年1月~4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累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作为航空第四城的四川省会成都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2021年7月启用的天府国际机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等级最高的航空港,将推动四川成为中国泛欧泛亚的西部国际门户,更深层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铁路方面,从成都出发的国际班列目前已辐射欧洲百余个城市。成都的青白江区集装箱中心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四川通过建设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了外商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的交易成本。通过建设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北上南下、东进西出更为便捷。
(2)西部地区经济影响力大。2021年四川是中国西部唯一GDP总量超5万亿的省份,具有引领西南、影响泛欧泛亚地区的腹地价值。这为全面建设“一带一路”,深化对外开放夯实了充足的经济基础。此外,四川是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发挥着重要的经济集聚、物资集散作用[3]。同时也是整个西部内陆的投资热土。可以用“在川言商”来形容当前面临的战略选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是经济活力的缩影。四川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和水平都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四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80元,增长9.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8.8%)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四万元。广阔的市场为四川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四川省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扩大。即便是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四川进出口规模突破8000亿元大关。2021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513.6亿元,创历史新高,规模位列全国第8。但是总量偏小。目前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处于千亿级别。而外贸大省广东省则处于万亿级别,2021年首次突破8万亿元,接近四川的10倍。
美国、东盟是四川传统的贸易伙伴。随着四川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四川外贸接近1/3,都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区域的多元化既分散了贸易风险,又拓展了新的贸易领域和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四川从西部盆地成为了对外开放的高地,会有更多的沿线国家参与到与四川的经贸合作中。
四川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很多是为知名企业及品牌提供的配套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较低。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把国外进口的商品零部件、半成品加工成制成品出口。以高端产业如汽车产业为例。2019年前11个月,四川出口汽车7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6倍。但所需要的芯片、自动变速器等高技术含量零部件需要从博世、爱信、丰田等跨国企业进口。四川整车制造产业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不到40%。因此,未来还需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以提高外贸发展质量。
此外,四川近年来出口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占到80%以上。虽然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却较为单一。因此还应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丰富出口商品种类。
2020年四川受到疫情下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实际利用外资出现负增长。但是随着世界宏观经济的改善和外资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的加大,四川的营商环境逐步优越。2021年止跌回稳,比上年增长14.7%。
结构上,外资在发达地区更青睐于第三产业,占到50%以上,上海则接近90%。而四川则几乎以制造业为主[4]。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不断涌向西部,据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发布的《2021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报告》统计,参报外商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未来四川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省会成都作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在四川,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对于省会成都的投资占比2021年达84.8%,而其他地区则备受冷落。这也反映出四川对外开放极不平衡,各区域差距明显。成都作为核心城市其集聚效应不断突显,但带给周边城市和地区的扩散效应还需进一步提升。
2021年四川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751.6万户,但仅 5785家企业有进出口实绩,占比不到0.08%,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严重匮乏。虽然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活力进一步迸发,但对四川外贸的贡献份额依然较小,只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2.4%,四川省超过七成的外贸进出口额仍然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2020年中国进出口额前100强企业中,四川上榜企业中鸿富锦、英特尔、戴尔排在前三位,都是从事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外商投资企业。可见四川的外贸对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和他们所投资的产业依赖。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本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能力有待提升。这些企业面临融资难、运营成本上升、渠道窄小等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欠缺,受技术、管理等限制,外贸竞争力不强。2021年,四川省仅有8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浙、苏、粤、鲁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数量较多。排名第一的浙江省,上榜企业96家。相比之下,四川省在企业数量、盈利能力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1)优化商品结构,有效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沿线中的欠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产业相对落后。因此对中国出口的具有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工业制成品、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较多的需求量。四川要抓住这一市场机遇,提升产品出口附加值。省会成都作为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要发挥辐射和带动效应,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商品的竞争力。机电产品是四川近年来出口最多的商品,要继续依托四川较为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西南地区腹地经济价值,重点发展高端机电产品,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此外,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加快以智能制造、机械等产业为重点的中德产业园、中法产业园和重点布局国际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企业的对接、合作与学习,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出口商品转型升级。此着力培养川菜、川茶、川药、川竹这些“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深加工,增加川字号初级商品的附加值,提升外贸发展质量。
(2)优化贸易方式。四川目前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但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比,贸易增值率较低,创汇能力不高。因此四川要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重点优势产业。通过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增值率。从简单的低端组装加工,向研发、核心零件制造、运输服务物流配送等高端环节转变。提升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最终升级到产业链高、利润空间大的技术密集型环节中去。把加工贸易微笑曲线的两端,留在四川。
(1)凭借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沿线国家多数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处在城市化或工业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通常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经验落后的困难。川企要发挥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能源产业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间的能源合作,进一步拓宽市场,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在富余产能输出的同时,又为沿线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优势产品的输出,提升四川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四川长虹为例,目前已经在巴基斯坦、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地区投资修建了生产基地,位于欧洲的捷克工厂和意大利的营销公司也在投入运营,在迪拜为拓展中东市场,投资了全资子公司进行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5]。通过“走出去”,实现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整合,提升了长虹的海外销售份额和盈利。
(2)对接国际标准,抱团出海,做到产品与服务同时“走出去”。四川企业在“走出去”的历程中,需要对目的地国法律政策深入了解,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理顺内部治理机制,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可以通过兴建境外产业园的方式,加强项目之间的合作,形成产业聚集。或者以联盟的形式,抱团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之间通过互换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担如项目启动建设前期的咨询费、律师费等一些基本费用,以降低在海外运营成本。当然,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更需要技术、服务和标准的“链条式”走出去。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以对外承包工程为例,四川4/5的项目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不仅仅发挥四川油气、电站、路桥、通信等领域的建设施工优势,除了初级简单的“包工头”模式,还要逐步向项目投资方转型,既注重工程的施工生产,又力争品质服务升级,以BOT、PPP等方式实现“建营一体化”,加速“制造业服务化”。在获得更高利润的同时,又提升了企业在海外国家的话语权。
(3)推广跨境电商,摆脱内陆地区地理空间的限制。跨境电子商务有别于传统贸易对海港的依赖,更强调运输时效。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四川要发挥即将建成的双机场的空港优势和铁路港的速度优势,继续领跑西部地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4)拓展更多国际市场空间。四川提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其中与南向地区的经贸往来,是实现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环节。东盟是四川第二大贸易地区。四川地理距离最近的出海大通道是经广西出境的南向通道。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经钦州港前往东南亚国家,比通过上海的江海联运节省了约一半时间。向南出发,有效破解了四川对外贸易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的问题。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四川向南与东盟国家、南亚进行深度合作,对接南亚、东南亚这个拥有23亿人口的大市场,发挥四川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与沿线国家共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四川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通威集团为例,该公司已经在越南、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生产和销售基地。同时,要积极融入我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合作机制。新加坡经济发达,尤其在科研和金融、旅游、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充分利用四川省政府与新加坡共同打造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实现合作与共赢。
向北,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切入点,主动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以俄罗斯为例,其轻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对影响民生的生活资料需求较大,四川的纺织服装、女鞋、电子产品等在俄罗斯非常受欢迎。通过与这些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行成产业间的互补。
向西围绕与中亚、欧洲合作的主题,立足比较优势,积极参与欧洲发达地区世界高水平市场分工。目前世界顶尖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很多都是从欧洲孵化成功,辐射全球。四川可以通过与欧洲对接,把领先的技术项目、高科技专家人才、资金引入进来。中国首个对欧合作综合服务平台——“中国—欧洲中心”已经在成都投入运行,相信通过这样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将有效推动四川对欧高端合作。
(1)进一步拓展外资来源。目前香港、台湾和美国是四川外资来源主要地。“一带一路”沿线除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投资较少。因此,在保证传统外资来源地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四川省利用外资总额。在引资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高级生产要素,真正提高四川省开放型经济水平。
(2)以优势产业吸引外资,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四川省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饮料、先进材料等重点特色行业,产业基础稳固,优势明显,更容易吸引高品质的外资项目。针对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要瞄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企业。从传统项目招商转向面对全产业链、产业集群。要重点研究这些优势产业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和发展的短板,利用外资优势来补齐薄弱环节。实现外资领域的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增强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业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夯实产业基础。
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压力下,中西部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活动受到压缩。因此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四川服务贸易比重,改善贸易结构。探讨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开放合作,走活立体全面开放四川这盘棋。2021年四川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7.2%,四川正在向“服务经济”迈进。因此,要引导外资投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有自生能力、可持续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四川对外开放的核心支撑,也是充分利用全球分工、最大限度降低发展成本的必然选择。
(3)进一步平衡外资在川投资区域。外资目前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要继续巩固成都作为四川省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优势地位。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成都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将研发设计放在成都,周边地区承接成果转化和生产,以点带面,着力建设“产业生态圈”,带动周边地区对外开放。
其次,省内其他地区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有所侧重、分阶段批次吸引外资。如宜宾、泸州、遂宁、广安积极承接沿海智能终端产业,提高智能制造配套能力;资阳大力打造“中国牙谷”,发展口腔装备材料产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却有旅游、清洁能源和生态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将外资引导到不同地区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整个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
(1)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要注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四川省整体的水陆空铁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先行,是四川这样的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克服区位不利因素的捷径。
(2)进一步优化软环境。第一,着力进行开放口岸建设。目前四川已有成都航空口岸1个开放口岸,成都国际铁路港、泸州港、宜宾港3个临时开放口岸。但与周边省份或经济总量规模相近的省份相比,四川开放口岸数量还较少。运用航空、铁路和水运等不同方式,实现开放口岸的错位发展,争取设立更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第二,加快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充分利用自贸区打造的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投资贸易环境,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通关效率,加快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交换和流动,以有效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自贸区建设,实现真正的改革与创新。第三,举办更多的经贸交流活动。如驰名全国的中国国际西部博览会等展会。积累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的经验,创建属于自己的“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以进一步促成经贸项目的签订,打造川字号品牌,提升全球影响力。围绕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万亿级产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活动,发挥经贸交流对优势产业的“加速器”作用。第四,搭建更多国际合作园区。目前四川的中德产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生态园、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等一系列国际合作园区已经投入使用。作为企业间共同交流与合作的窗口,通过引入沿线发达国家优势高端产业,促进自身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产业聚集发展,提升四川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