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燕赵医学 创新推动中医发展
——“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评介

2022-11-28 06:30方朝义
疑难病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燕赵中医学

方朝义

“一部中医史,半部燕赵人”。燕赵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荟萃,大医辈出,燕赵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学术流派精彩纷呈,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工作历史性地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和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也为燕赵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学术主张或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力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源远流长、师承传授、绵延不绝的中医学术流派作为中医学术发展的载体,其创立和发展与许多中医重大理论的提出和突破密切相关,涌现了一系列特色突出的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治经验,显著促进了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学术争鸣的医学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灿烂繁盛的中医学术体系。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所著《中医各家学说》一书将中医主要学术流派分为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及汇通学派。其中,医经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汇通学派皆源于燕赵大地,燕赵医学流派的发展绘就了中医学派发展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系统整理研究燕赵医学流派学术思想,汲取不同医学流派的理论精华与临证经验是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燕赵医学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此。传承弘扬燕赵医学需要重点加强燕赵医学文化历史、学术流派、名医学术思想的总结、研究、应用及推广,包括系统总结整理燕赵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出版系列专著;总结整理著名燕赵医家的学术思想,辑录成书以广行于世; 整理校对注释燕赵名医著作;开展燕赵医学学术思想交流研讨;培养优秀的燕赵中医传承人才;推动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和特色专科建设;开发燕赵名医经验处方特色制剂,全面促进理论学术的传承发展和临床应用,由此“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应运而生。

“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共有4册:《医经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中西汇通学派》,系统整理、挖掘、总结四大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从学派源流史略、主要学术成就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现代研究应用等方面研究四大流派的“源”与“流”,力求系统深入地反映各流派的核心观点和现代应用价值。

医经学派主要是对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中仅存的《黄帝内经》进行专题研究发挥。《黄帝内经》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辨证论治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客观的叙述,还把医疗保健的原则提高到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全元起、杨上善、王冰、刘温舒、刘完素、张介宾、滑寿、马莳、李中梓、沈又彭、黄元御等代表性医家通过校订疏证、分类研究、专题发挥等方法完善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辨治体系,对脉学、脏腑辨证、六经辨证、针灸学、络病学、五运六气、杂病证治、摄生保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现代中医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开拓发展的根基和本源。

河间学派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衍生出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派和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不仅促进了中医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为温热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易水学派以脏腑病机理论为思想核心,重视脾胃、肾命水火为主的脏腑虚损病机,先后天并论、脾肾并重,形成系统理、法、方、药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医学脏腑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对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肇始奠基期,张元素法《内经》,宗仲景,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的创新治学思想,对易水学派及后世中医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迪,提出脏腑虚损是发病之本,主张从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辨证,以治脾肾为要,从五运六气之化以言制方遣药,为易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派形成期,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创建了脾胃内伤学说、阴证学说等一系列学术理论后,易水学派方以其独特、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以其善用温补方药治疗虚损病证的鲜明学术特色在中医各家学术流派中独树一帜,奠定了易水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外延发展期,易水学派从燕赵大地逐渐向外扩延,广兴南北,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赵献可、高鼓峰、张璐、沈郎仲、尤在泾等众多医家私淑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发展了脾胃学说、肾命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将易水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外延至内、外、妇、儿科多科,拓展了临床疾病应用领域,也为温补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西汇通学派的先驱医家从理论和临证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中西医汇通的认识和做法,其代表性医家张锡纯提出的“衷中参西”,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临床医疗、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中医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临床疗效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处方的运用,中医理论亦是依托于处方体现其科学价值。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史,共有三次发展高峰,每次都伴随着中医理论的突破:秦汉时期,《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扁鹊奠定了诊断方法的基础;金元时期,学术流派纷呈,河间学派刘完素提出火热论,易水学派李东垣提出脾胃论,朱丹溪、张从正师从刘完素,分别提出滋阴论和攻邪论;明清时期,温病学崛起,随后涌现出王清任、张锡纯等著名医家。三次发展高峰中,燕赵医家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燕赵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丛书”准确、系统、深入、全面地论述了燕赵医学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学术成就,充分体现了燕赵医学流派的学术指导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传承弘扬燕赵医学学术思想,开展燕赵医学学术交流探讨,培养优秀的燕赵中医传承人才,推动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和特色专科建设及燕赵名医经验处方特色制剂开发,促进燕赵医学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是具有传承价值的中医学术著作。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燕赵中医学
“互联网+”背景下燕赵文化的传播研究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慷慨悲歌话燕赵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