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亮
(河南省新乡市动物检疫站 453000)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在我国被列为A 类传染病之首,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及乳汁传播。口蹄疫急性发作期,所有感染性畜牧排毒量巨大,传染效率惊人。有研究显示,该病毒可以在风力的助力下,扩散范围可扩大到10~60km,因此,传播力度及感染力度比较大。不同地区该病毒的流行季节性差异也十分明显,呈现出扩散式及跳跃式流行。总之,口蹄疫的宿主十分广泛,病毒传染能力强,一般呈流行式发生。该种病毒严重损害养殖户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全面了解口蹄疫,在疾病发生初期,及时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保证牛群健康发展。
牛口蹄疫病原为口蹄疫病毒,患病牛及携带病毒的牛均是传染源。病毒主要集中在病牛咽喉、食道等部位,可以通过唾液、乳汁及粪便进行传播,健康牛接触具有病毒的分泌物后容易发生感染,或者接触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等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养殖人员的衣物、车辆等消毒不彻底,有病毒附着,也可以导致健康牛患病。与成年牛比较,犊牛患病率及致死率均比较高。目前,我国牛口蹄疫发生率比较高,该种情况给我国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感染病毒的牛肉进入市场后,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感染。因此,养殖户需高度重视牛口蹄疫综合防治工作,有效控制疫情,保证牛群健康生长,提升牛养殖效益。
牛口蹄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7d,疾病发生后,病牛会出现高热现象,温度一般在40~42℃,并且精神萎靡、食欲缺乏、张嘴流涎。疾病发生2d 后,病牛舌苔、唇齿、牛蹄及乳房等多个部位均会出现水泡,之后水泡破裂最终形成结痂。嘴角会流出白色泡沫样唾液,乳房及乳头等部位会出现水疱,如果此时进行挤奶,病牛会出现明显疼痛,因此,病牛十分抗拒。蹄部水疱溃烂后会导致病牛无法正常行走,从而出现跛行等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牛如果出现该种疾病,极易造成流产。
在牛口蹄疫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病牛临床体征进行分析,如根据食欲下降、水疱、精神萎靡、高热、跛行等作出初步诊断。但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与牛水疱性口炎相似,为了保证诊断准确性和有效性,需结合其他诊断模式。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需采取局部病变的水疱作为样本,然后使用pH 为7.6的磷酸盐进行离心沉淀,将清液注入小白鼠及羊等试验动物中,如果试验动物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可确诊为牛口蹄疫。具体来讲,牛口蹄疫存在较高发病率,传染性也比较强,潜伏期一般为1 周。患病牛感染病毒到发病为4d 左右,若牛呈现精神不振、呼吸急促、食欲降低情况,养殖工作者应对相关症状的牛加以隔离管理,测量这些牛的体温,针对性记录与统计。如果患病牛体温超过40℃,牛受细菌感染,在患病牛发病2~3d 时,其面部与口腔部位会呈现出一些水疱,之后在时间积累下,患病牛的病情日益加重,甚至嘴角产生白色涎液,不能正常进食[1]。在患病牛病情有所加重的趋势下可能面临水疱破裂的风险,存在于患病牛身体的各个部位,最终发展为糜烂现象。这种状态下患病牛的自身体温不会上升,而是趋于正常值,水疱糜烂情况下即便愈合也会出现瘢痕。受到细菌感染的患病牛,不只是面部,还包含四肢会出现水疱,一些牛乳头部位长出水疱,在一定时间内会破裂。上述症状大多数情况被判断是良性口蹄疫症状,一些牛身体上的水疱破裂到愈合,病情有所深入,很容易造成心律不齐和部分器官功能衰退,最后导致患病牛死亡。
4.1.1 保证牛舍干净卫生
为了有效降低牛口蹄疫疾病发生,需要保证牛舍干净卫生,为牛群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健康成长,并减少牛舍细菌滋生。首先,养殖户应明确圈舍环境对牛健康的重要性,牛口蹄疫为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性大,尤其是在气候燥热、空气潮湿地区,细菌可大量滋生,该种环境会增加牛口蹄疫的发生。因此,要将牛舍卫生、清洁及消毒等工作落实到位。养殖户根据自身养殖规模、本地气候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在日常养殖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落实卫生打扫工作,定期冲刷墙面、地面,及时清理牛粪便等分泌物,定期使用消毒水进行消毒处理。一般常见的消毒物质包括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消毒工作开展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应步骤进行,彻底消除细菌或病毒,保证牛群健康生长。此外,还要做好御寒保暖工作,保证牛舍具有充足的光照和通风,寒冷季节需做好保暖措施,炎热的夏季需及时降温。
4.1.2 强化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结合牛群日龄,科学合理地控制饲养密度,避免出现过度拥挤等情况。合理搭配饲料,注意营养均衡,可以在饲料中适当加入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物质,提升牛的病毒抵抗力,降低疾病发生率。需要认真做好饲料管理工作,如果发现饲料有发霉、腐烂等情况,禁止饲喂给牛;保证饮用水卫生无污染,寒冷季节需对饮用水进行加热,避免着凉。强化饲养管理工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2]。
4.1.3 合理规范引种
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遵循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原则,有效避免牛口蹄疫病毒传入。养殖户不可在疫区购买牛只,对疾病进行充分检测,确保购买的牛只足够健康,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牛只,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如果部分养殖场需要进行大规模引入,需做好来源考察、疫苗接种等相应引种工作。如引种前做好相应调查分析,禁止从疫区引入牛只。要认真检查引种牛群的健康档案,了解引种区牛的疫苗接种情况,保证无异常后方可引入。引种牛应隔离饲养1~2 个月,无异常后可以进行交叉养殖。
4.1.4 落实疫苗接种
预防牛口蹄疫发生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相应疫苗,养殖人员应高度重视疫苗免疫工作。首先,基层防疫部门要加强相关教育宣传,可通过微信、广播、讲座、会议等模式提升养殖户对疫苗接种的重视度。养殖户需要结合养殖规模、数量、本场牛口蹄疫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切实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目前常用的牛口蹄疫疫苗为口蹄疫弱病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等,一般接种疫苗半个月牛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限为半年,到期后可继续接种。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免疫监测工作,及时跟踪牛对牛口蹄疫的免疫能力,如果发现免疫失效等情况,需及时补充疫苗,从而提升免疫效果,实现对牛口蹄疫的有效防控。
4.1.5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本地牛的养殖质量。现阶段,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质差异较大,并且工作人员年龄较大,因此,优化人才结构非常必要。可以聘请一批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青年兽医工作者,多组织开展一些专业培训和学习活动,使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在培训及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3]。同时,吸引青年返乡从事养殖工作,调动所学知识,增加养殖人员的福利待遇,充分做好养殖工作。
一般情况下,牛口蹄疫感染后需要立即上报疫情,确诊后进行扑杀,不宜自行治疗,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该疾病不会致命,一般经过1~2 周即可康复。但这一时期会影响牛的正常发育,因此,为了保证养殖效益,需要缩短病程,并且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对于一些疑似牛,在未确认前需进行一定治疗,并根据相应的临床症状开展针对性治疗。口腔感染:需要用食醋洗漱病牛口腔,出现水疱破损的涂抹凡士林进行治疗;蹄感染:用臭氧水冲洗,洗涤晾干后涂抹鱼石脂软膏。乳房感染:首先要切断幼牛哺乳,之后使用硼酸冲洗乳房,对恶性感染病例,为了防止病牛突然死亡,要给予强心、补液等治疗措施。另外及时对疑似患病牛进行隔离,选取2%苛性钠消毒液全方位消毒牛场,避免病情大范围传播。确诊牛口蹄疫后,药物上应冲洗牛羊口腔水疱,选取0.1%的高锰酸钾溶液,接下来涂抹碘甘油,给病牛注射牛毒清,按照发病情况,在患病牛出现水疱时,每日对患病牛注射一次药物。若患病牛的多个部位都出现水疱,要每日注射两次,控制患病牛产生心肌炎,提高患病牛治疗成效。另外,借助贯众散中药实施治疗,涉及20g 贯众、20g 山豆根、10g 赤芍、15g 大黄、10g 花粉、10g 荆芥与15g 甘草等,对相关药物进行研磨,增加150g 蜂蜜与30g 绿豆,用开水冲服,继而增强牛口蹄疫疾病的诊治质量。
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牛口蹄疫的出现不单单威胁个体生命,还会对整个地区的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在牛养殖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牛口蹄疫的疾病特点及防控措施,当出现疾病后,需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保证牛群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