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卫锋
(江苏省泰兴市古溪镇畜牧兽医站 225417)
传统蛋鸡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养殖条件不够标准,国内蛋鸡养殖场存在发展良莠不齐的情况,小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养殖户对鸡舍的整体发展规划能力偏差。某些养殖条件存在不标准、疫病风险隐患较大问题,蛋鸡疫病频发也为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蛋品质量不高是关键,这主要是由于鸡饲料与药物原因所致,蛋鸡产蛋量也会明显下降。如市场中存在褐壳鸡蛋蛋壳颜色深浅不一问题,表面出现褐色斑点且不够光滑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蛋鸡市场销售过程中出现[1]。
在蛋鸡养殖设施化标准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相关技术标准,保证鸡舍地势相对较高、较干燥、交通便利且便于排污,开展绿化环保措施。一般来说,需要将雏鸡、成鸡及产蛋鸡分开饲养,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为防止蛋鸡饲养密度过大,需要将蛋鸡养殖密度控制在13 只/m2以内。给予蛋鸡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在鸡舍中安装鸡笼,同时配备换气排风机、饲喂饮水机、粪便清理机等设施。始终保证鸡舍温湿度和光照强度适宜。在舍内布局过程中,需要建设开放式鸡舍,一般采用一整、两半列、两走道特殊布局。
在蛋鸡饲养管理方面,需做好蛋鸡饲养管理诸多技术要点,如控制相对湿度、温度、密度、光照、断喙、体重、均匀度等方面。
2.2.1 温度控制
需要在蛋鸡育雏前1~3 日龄确保舍内温度35℃,4~7 日龄需将温度控制在34℃,8~14 日龄控制在33℃,且保证每周降低2℃,如此可降低自然温度,其中产蛋期间鸡舍温度保持在18~23℃。
2.2.2 饲养密度控制
育雏期饲养密度为25~30 只/m2,育成后期饲养密度为10 只/m2。
雏鸡入舍后建立3d 内光照日照量,同时减少0.5h 光照。一般开放式鸡舍条件降低自然光照,确保光照强度控制在1 周龄以内,确保每周总光照时长达到17h,21 周龄到产蛋结束2.7~3.2W/m2[2]。
在育雏期7~10 日龄上喙切除1/3,下喙切除1/2。在育成期转群时分析修正断喙问题。在断喙前后进行1 周饲料中调节维生素K3添加量,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同时有效减轻鸡采食过程中的不利状况。
3~18 周龄蛋鸡每周称重1 次,鸡群测量比例为5%左右,平均体重±10%的鸡抽检数量达到85%以上。
对16~18 周龄的育成鸡进行转群,从鸡群第一枚鸡蛋开始更换产蛋前期饲料,配合饲料与育成后期配合饲料建立半混合均匀机制。其中饲料钙含量需要至少提高2%左右,一直饲喂到产蛋量在5%以上[3]。
加强蛋鸡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如果地方不存在流行传染病,不宜采用接种弱病毒类活疫苗。免疫时需采用专用稀释液,或者直接用生理盐水、蒸馏水代替,避免在疫苗中加入抗生素,同时做好焚烧与煮沸工作,在免疫前后2d 禁止进行带鸡消毒。抗体水平不达标需查找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做好重新免疫工作。在蛋鸡免疫与抗体监测过程中,需定期更换一个批次的投入品生产过程,对蛋鸡进行抽样分析处理,有效监测其中的抗生药物、农药药物、重金属、微生物、三聚氰胺及苏丹红等是否超标。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需要对蛋品加工与品牌化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处理,保证在鲜蛋收集储存过程中有效降低鲜蛋污染,在蛋鸡饲养中每天至少捡蛋3 次,甚至3 次以上。将鸡蛋装入蛋托时需清除鲜蛋表面污染物,且鲜蛋需要放在低温、阴凉条件下保存(2~18℃),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来说,鲜蛋储存室面积为3.0m×4.7m,鸡蛋运输过程中必须避免高温、雨淋情况[4]。
传统蛋鸡标准化生态养殖粪污处理技术需要建立自动清粪系统,将微生物发酵菌剂、秸秆、糠粉辅料混合铲入发酵槽,将某些腐熟的鸡粪大分子降解成植物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建立高效有机肥。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过程中,建立蛋鸡标准化生态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标准,形成粪便收集处理系统,以下为粪污处理技术要点。
在蛋鸡养殖场中,蛋鸡粪便收集主要利用比较先进的清粪工艺,将处理后的粪便输送到有机肥厂,避免粪便与冲洗污水相互混合,减少污染排放量。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采用防流失、防渗透、防止污染措施。在粪便贮存过程中,必须设置专门的粪便贮存设施,距离地表水体1.5m 以上位置进行防渗、防雨水处理,建立雨污分配机制,同时设置明显标识与围栏防护措施,建立人畜安全管理工作机制[5]。
在蛋鸡养殖场会产生大量鸡粪,因此,在粪便收集过程中,需要将其转化为有机肥生产原料,利用发酵工艺杀死粪便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在处理后可制作转化为高效有机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以蛋鸡养殖场与有机肥厂联合运营管理为例,了解到二者生产产生的废水来源为鸡舍冲洗用水,因此,养殖场应考虑采用干法清粪工艺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粪便及时清理机制,确保粪便单独清出,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采用“H”型层叠式自动化蛋鸡饲养设备,如此可保证日常蛋鸡养殖过程中免清洗鸡舍。而人工清洗鸡舍方面则采用雨污分流技术机制,在养殖场排水系统中实施雨水与污水分流收集,同时设计污水暗沟输送系统,满足排污减量化生产管理要求。当然,系统建设模式中应保证鸡舍周围无任何生活饮用水源,主要对所产生污水进行处理,避免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为有效处理蛋鸡粪污,还需建立资源化利用技术机制,调整种植制度。种植制度建设过程中需结合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在合理种植制度建设过程中,结合合理种植制度分析协调种植业内相互关系,有效促进种植业建立畜牧业全面发展机制。在蛋鸡粪污处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资源利用技术模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调节肥料中土壤养料成分,有效提高产品产量。换言之,要在多次施用有机肥过程中有效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在蛋鸡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过程中,需要建立大规模化养殖场与养殖密集区,有效减少散养户。采用自动化设备养殖机制,做好清粪、固液分离工序。在该模式下,要分析蛋鸡养殖场、有机肥厂的建设规模。要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对蛋鸡污染处理内容进行丰富优化。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需要将蛋鸡产生的鸡粪发酵成有机肥,做到有机肥还田处理,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与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可以将农作物生产加工成蛋鸡饲料,如将农作物秸秆建立成有机肥生产辅料,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满足源头减量、末端利用技术[6]。
在蛋鸡生产标准化规模建设过程中,需建立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确保从多重角度分析蛋鸡养殖技术方法。与此同时,也要做好蛋鸡粪污处理工作,结合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内容形成粪污处理标准,提高蛋鸡生产产量与生产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