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航
“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的合欢树啊,遮掩了史铁生眼中滴落的泪水,却无法阻止他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
钱虹教授曾经品评此文“是一篇情真意深的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合欢树》通篇都在写“母亲”,写“母亲”亲手栽植的合欢树,写“母亲”为给自己治病而作出的种种努力以及“我”对“母亲”的深深追思。人已逝去,而树犹在,情何以堪?
“我”十岁时,童心未泯、争强好胜,“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母亲”自己缝制“蓝底白花”的裙子。她的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可是,这美好的时光对“母亲”来说太短暂了!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我”唉声叹气,无法振作,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一个,一直在黑暗中咀嚼着内心的恐惧与痛苦。然而,痛苦的并不只有自己。“母亲”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原本争强好胜的她开始学会了隐忍与退让。“我”以为自己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和不幸,却从没有替“母亲”想过。面对亲人所遭受的苦难,她那时的压力该有多大?但是,“母亲”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她擦干泪水,努力微笑;她抛开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儿子生活的照料中。面对“我”的无理取闹,坚强执着的“母亲”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为了给“我”治病,她四处奔波,想尽千方百计。在为“我”治病的同时,“母亲”还要安慰、鼓励“我”,让“我”坚定信念,坚持治疗,坚强地生活。后来,“母亲”又帮“我”到处借书,推着“我”顶风冒雨去看电影,鼓励“我”写作。情之真切,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母亲”身上的那种坚毅,使“我”拥有了直面苦难的勇气,能勇敢地同病魔作斗争,坚强地活下去。“母亲”至醇的爱帮助“我”重新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母亲”十年的奔波与操劳,终于换来了“我”的成功——“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然而,此时“我”可怜而善良的“母亲”却已经带着人间的千般滋味悄然离开了“我”的世界。当“我”处于绝境中时,是可怜的“母亲”陪“我”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当“我”取得成功,想要报答她时,她却已经长眠于地下!
“母亲”去世后,“我”选择了逃避。“搬了家”,只因为“我”不想见到合欢树。因为“母亲”在合欢树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一见到这棵树,“我”就会想起“母亲”。没有“母亲”的灌溉,合欢树不会长得如此茂盛;没有“母亲”的养育,“我”也不会拥有现在的一切。令人扼腕的是,合欢树如今年年开花、枝繁叶茂,“母亲”却已去世多年;“我”如今取得成功,她也无法看到了。“母亲”的去世,使我的世界变成了一片空白。这时,合欢树成为了“我”思念“母亲”的一种媒介。“我”时常因为它而想到“母亲”。母爱把“我”和合欢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与合欢树都曾得到过母亲的爱。对合欢树,“我”是既渴望见到它,又不愿见到它。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将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对于作者来说,这里的孩子是健全的、是幸福的,是不会经历如“我”一样青年残废、丧母、中年疾病缠身的多重悲剧的。这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呈现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在这里,合欢树不仅是“我”思念母親的一个媒介,而且是联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纽带。作者的感情也在文章的结尾处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