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

2022-11-27 01:15□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志愿党组织

□王 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教师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途径之一,更是高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为教师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汇集更多资源,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考量

(一)以志愿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志愿服务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选择,教师党员从事教育行业,参加志愿服务是参加另一项育人工程[1]。“立德”强调树立青年学生高尚道德品质,“树人”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基层党组织依托志愿服务这一载体,激发教师党性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从而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师德素养,将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真正落实在实践中。

(二)以志愿服务锤炼教师党员党性修养。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践行者,富有爱心、学识丰富、业务能力强,是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或缺[1]。教师党员通过志愿服务,真正走到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最基层去,以志愿服务反哺社会需要,将更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政策传播到人民群众中,从而实现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使命,最大程度发挥出自身价值,进而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师德理念。

(三)以志愿服务激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活力。高校党委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持续释放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活力,是将自身工作延伸至社会末梢的途径和载体,最大化发挥教师党员最大价值、贯彻落实党的宗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教师党员在教书育人、日常生活中时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了基层党组织开展新老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有力成效;教师党员在实践中不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既使自身在参与社会奉献中不断接受教育,也进一步凝练、提升综合素养,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进行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实效性。

(四)以志愿服务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志愿服务促进教师党员实现服务奉献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师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志愿服务和自身专业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形成公民意识,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治理。志愿服务促进教师党员实现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双提升,在志愿服务中,教师也会感到要改善教学和科研来适应社会,甚至要走在社会前沿,进而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水平,让课程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让学术科研更加切合实际。

二、教师党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高校党委对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宏观指导不足。当前,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以个体参与为主,在没有高校党委或二级党组织统筹开展的情况下,大多为自行参加志愿服务项目或社区活动,主要是依靠那些具有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党员个体自主参与社会上的志愿服务项目,或自主创办个人志愿服务项目。且教师党员在具体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时,尚不能得到上级党组织的统一引导和政策保障,党组织对教师党员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整体规划、机制保障、激励措施还没有健全完善。

(二)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呈现随机性。在高校,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往往呈现运动式治理特征,在学校统一要求或有明确指向的前提下,教师党员会大规模参与某一类志愿服务活动。但在活动结束后,志愿服务队伍也随即瓦解,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优势,造成志愿者资源浪费。相对于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校院两级党委和团委较能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但在教师党员这一群体,却并未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起到组织、引导、协调、调动的作用。且由于这一问题,导致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呈现目标不清晰,没有共同愿景,也容易导致教师党员难以长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

(三)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专业优势受限。由于教师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多要根据服务对象、服务群体等需要开展服务,从而对教师党员的志愿服务内容有所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党员专业特长。加之教师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同质化严重,服务项目、服务平台较少,也对教师党员缺乏持续吸引力。从实际情况看,教师党员从事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养生保健宣传较多,但这类志愿服务项目对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教师党员的专业性有较高要求,从而也限制了真正能参与进来的教师党员数量。

三、教师党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党委统筹,为志愿服务进行宏观引导。高校党委要积极引导、创造有利于教师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条件。在学校党委统一引领下,发挥组织合力,通过制定相应志愿服务办法对教师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制度护航。实践证明,学校党委对教师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宏观引导,将更好地在教师党员与受服务对象群体之间进行有效衔接。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基地党委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例,在疫情防控期间,该党委突出发挥学校中医药专业优势,对青年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进行统筹谋划,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现实要求,在第一时间组建、成立了7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突击队,组织青年教师、党员教师下沉社区、医院预检分诊。

(二)推动校地联系,为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承载着社区居民直接的需要,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居民关注问题的解决、重点工作任务完成的落脚点[2]。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已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人民战争中,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开展的武汉“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就有2万多名志愿者帮助800万居民代购代送生活用品,打通民生保障“最后100米”,成为社会治理的成功范例[3]。但社区目前还存在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精力有限、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基于这种情况,高校通过主动与社区进行对接,充分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对接周边社区区民、单位人员,组织教师党员服务社区,一方面减轻社区干部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志愿服务搭建长远平台。

(三)建立稳定队伍,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开展。

1.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内部共同愿景。愿景机制就是通过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行动创造未来蓝图,形成思想合力,描绘共同愿景,使志愿者凝聚在志愿服务组织之下,形成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共同志向和价值取向,唤起组织成员的使命感,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例如江苏常州市级机关通过实施“四个推进”深化志愿服务,其中在运行机制中,将目标机制即愿景机制作为六项机制之首,志愿服务组织通过为志愿服务创造蓝图,唤起组织成员对志愿服务的共同期待、希望和奋斗意识[4]。

2.强化项目品牌意识提振行动信心。增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的吸引力和美誉度,从而增加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将更加聚焦于某一个具体、实际的问题,从而避免模糊志愿服务项目本身的核心焦点。基层党组织需要优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聚焦某一领域而进行“深耕细作”,不断凝练自身项目的品牌特色和优势,以浓厚的品牌氛围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志愿者对品牌的归属感。

(四)发挥教师专业优势,促进志愿服务精准开展。

1.建立工作室(站)开展精准化志愿服务。开展精准化志愿服务需要根据服务内容建立相关类型工作室、工作站。高校教师党员根据专业所长,建立或加入相关类型的工作室、工作站,以自身专业领域优势为受服务群体提供得力服务。目前,教师党员开展的常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健康义诊、法律咨询、课后辅导、居家养老等方面,对应这些志愿服务内容进行合理化细分,将能更加合理对优质志愿服务资源进行配置。

2.导学对接畅通志愿服务链条。优化志愿服务资源配置和供给,需要基层党组织进一步畅通教师党员与青年学生对接机制,形成师生志愿服务链条,以建立志愿服务导师制为基础,将具有丰富志愿服务经验的教师与学生团队进行“导学对接”,加强教师党员对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如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通过实施组建实践团,聘请在志愿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党员担任实践团指导教师,通过长期实施“益起走”“小爱市集”等关爱心智障碍儿童的公益项目,形成了师生共同开展志愿服务的良好机制,使受帮扶群体、志愿者队伍双双在公益服务中受益。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志愿党组织
我志愿……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