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剖析

2022-11-27 01:15□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董 礼 郝 迈

近年来,我国高校以保障型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逐步形成以“奖、贷、助、勤、补、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2017年,国家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这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资助育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形势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指明了方向。北京建筑大学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保障基础上,秉持经济资助与思政引领、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三融合”的工作理念,通过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五线谱”新模式,着力将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引向深处、推向实处。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三融合”工作理念的重要内涵

高校要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聚焦点,将经济资助与思政引领、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相融合,充分保障受助学生不仅在物质上脱贫,而且在精神上脱贫。

(一)强化思政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型资助育人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将经济资助与思政引领相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引发受助学生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学生是最富朝气、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思想代表了未来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势,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又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受助学生自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祖国同心同行。

(二)提升综合能力,塑造新时代下全面型人才。青年学生任重道远,牢牢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这既是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时代需求,更是国家和民族对学生的迫切要求。因此,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发展,同时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外界的资助与内在的努力相结合,真正成长为具备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健康体魄的全面人才。

(三)提高人文素养,引导受助学生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工作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1]。发展型资助既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和志向、解决自我认知错位等心理问题,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原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综合素质能力偏低的问题,最后要求高校提升受助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将大学发展成为传递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促进受助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发挥个人才干,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五线谱”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建筑大学发展型资助育人牢牢把握受助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通过构建全新的资助育人“五线谱”模式,即抓牢应助尽助“基准线”、畅通全员资助“连心线”、树立榜样资助“引导线”、紧扣全程资助“主轴线”、筑牢全面资助“保障线”,精准掌握受助学生家庭生活等基本情况,深入剖析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发展潜力,建立“一生一档”,制定“一生一策”,达到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

(一)完善经济帮扶体系,抓牢应助尽助“基准线”。巩固保障型资助成果,优化物质资源配置,创新资助管理形式。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资助制度,构建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为主体,以校园地贷款、社会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突发临时困难补助、绿色通道、饮水电话补贴、困难生家庭走访慰问等多种资助形式为补充的经济帮扶体系,稳步推动形成保障型资助与激励性资助有机结合、补偿性资助和应急性资助有机结合、生源地资助与校园地资助有机结合的物质资助格局,抓牢应助尽助“基准线”,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

(二)整合育人工作主体,畅通全员资助“连心线”。集合各方资源,建设两支队伍,即资助中心专业队伍和校内教职工资助团队。资助中心专业队伍主要包括资助政策体系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分别对应学生工作管理决策机构、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机构以及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等[2],针对全面提升资助中心专业队伍的职业素养,定期组织学习扶贫政策理论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业与就业指导等必要技能培训。在建强资助中心专业队伍这支主力军的同时,广泛吸纳并培养学院专任教师、机关职能部门、后勤保障人员等作为全员资助育人团队的助攻手,以班团组织建设、课外活动组织、勤工助学为切入点,发挥校内教职工资助团队的部门优势,全员关注受助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学业就业、心理健康、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整合校内育人工作主体,凝聚育人合力,畅通全员资助“连心线”,以此充分发挥立体式资助育人功能。

(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榜样资助“引导线”。深入开展励志教育,通过正向激励手段来实现受助学生的自我勉励与自我觉醒,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继而树立优秀典型,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以身边实际典型案例来增强受助学生立志改变个人命运的决心与信心,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此外,高校更要注重在学生党员、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中挖掘树立励志典型,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实施朋辈指导,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更加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对党的认同感。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通过五四青春榜样评选、少数民族自强之星评选、评奖评优表彰大会等活动广泛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秀事迹,发扬受助学生“自信、自主、自立、自强、自助”的精神,展现迎难而上、志存高远的精神面貌。

(四)建立长效育人机制,紧扣全程资助“主轴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面临特定的问题且具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发展型资助育人既要有多层次的横向全面资助,又要针对受助学生成长过程建立纵向的长效育人机制,紧扣以“前期政策宣传为指引,中期素质教育为重点,后期就业升学为目标”的全程资助“主轴线”。学校要在新生入学前的黄金期宣传国家与高校的资助政策,普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体系。同时,学校要在这关键期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提高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和心理的双重保障的同时,结合受助学生成长期面临的大众化与个性化问题与制定的培养方案,形成以德育为中心、统筹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协调发展的育人观,为受助学生后期的就业、升学打好基础。对于高年级受助学生进行分类成才指导[3],一是针对升学型学生,做好学业提升和学术发展;二是针对就业型学生,做好生涯咨询和技能培训;三是针对创业型学生,做好双创教育与切实帮扶。

(五)落实三全育人目标,筑牢全面资助“保障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生活背景、求学经历以及拥有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差异,在语言表达、创新创业以及培养全球胜任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4]。京建筑大学通过打造“一体两翼三课堂”培养模式,一体即学生发展共同体,两翼即班团建设、支部建设,三课堂即理论基础的第一课堂、文体科技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以此搭建思政引领、班团建设、学风建设、职业发展、志愿实践、校园文化六大平台。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推优入党、评奖评优、学科竞赛、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成为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优秀示范群体。以经管学院为例,2018~2020学年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为30%,学生党员比例占19%,担任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比例为22%,荐免试研究生比例高达38%,均超过平均比例。此外,受助学生毕业时在参军入伍、到中西部基层就业、担任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建设中积极参与,充分展现当代寒门贵子的奉献自我、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对于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和深入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资助育人方针,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扎实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资助育人制度改革,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