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德规范融入医学院校思修课教学路径的探索

2022-11-27 01:15□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德艺双馨医德医学院校

□张 望

医学教育汇聚了教育与卫生两大民生工程。医学教育不仅是一项专业技术教育,而且是一项人文教育,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医疗服务不仅是一种技术服务,而且是一种全方位关怀的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不仅应培养学生精湛的医术,而且必须培养学生“仁者仁心”、“医者父母心”、“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以活人为心”的良好医德。除了专门的课程外,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实际上也担负着培养医学生医德的任务。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的医德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思想来源和实际案例。在思修课中吸取中医的医德规范,将其融入到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是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问题。

一、中医医德传统规范述要

(一)“十全为上”的医德评价标准。《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下。”[1]所谓“十全”,当是指医生诊病、治疗无一失误,有所失误,特别是失误较多者,就是庸医。很显然,这里强调的是医生必须具备高超的医技,更要对病人始终做到认真负责。因此,从古到今,中医师特别是有高超医技的医师对弟子的选择都非常严格,尤其是对受其真传的弟子,要求更加严格。有的老中医甚至直到临终之际才将其秘方绝学传授给自己很早就考察选定的弟子[2],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老中医传授医术仍将医德放在第一位。一位老中医手订的学医守则,除一条属于天赋,其余皆是对医德的要求[2]。

(二)“义字第一”,“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流观念。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中医,从业价值观自然是“贵义贱利”。中医强调诊病治疗必须以病人为中心,不能谋取个人私利,必须具备廉洁从医的态度和“医者父母心”的精神。这一价值取向为历代名医所尊奉。如明朝医家孙志宏在其《简明医彀·业医须知》中,要求医者要做到:一是在看病时必须以救人为先,不能看重钱财。二是遇到较重的病症,须告知患者所开药方,所用药物。三是禁止仗恃秘方绝学索要病人重金。四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欺骗病人,不能小病大治,也不能为了更多的钱财故意延长治疗期,等[3]。直到20世纪,一些名老中医收徒,仍旧先考察其德行,甚至要求学生完成命题作文“为何要学医”;得到认可才得传授[2],授艺时,也严厉告诫学生不得以所授秘方绝学任意索要病人钱财[2]。

(三)在医患关系上要做到“博施济众”,对所有的病人一视同仁。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名著《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医生不能以病人地位高低、家境贫富、关系亲疏等等外在的条件带着有色眼镜去对待病人,应当一视同仁,全力救治[4]。还应设身处地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将治好病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正己正物”。所谓“正己”,是指医生自己要做到性格平和,精通医道,为人谦逊恭谨,不炫耀其能,视患者如亲人。“正物”指看病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在中医里,这是判定医生有无医德的重要标准。

总之,“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是对中医医德理念的总概括。既然医术是仁术,就规定了医术是一门充满人性和情感的技术,它包含了对病人的关注,是一种能给予人曙光的技术。有人指出:正是因为医术当为仁术,最终才能成就广大的功业[5]。应当说,中医背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有着密切的联系,“仁”亦可视为中医医德的核心。在这种语境和背景下,“仁术仁心”自然是历代大多数医者终其一生追求的理想和境界。

二、中医医德规范融入思修课的路径

(一)不失时机地把握和挖掘教材内容,将中医医德规范和思修课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例如在讲授“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一节中的“公共道德规范”时,可将中医医德规范中“义字第一”,“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融入。通过讲述德艺双馨的医生带着一颗爱心,为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制定既有效,又经济的治疗方案,甚至减收免收患者费用的事例,教育医学生在未来行医中要学会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多替病人着想,不能因人为因素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并由此解释中医“重义轻利”的医德规范。从而在学生脑海里留下较深的印象。再如在讲授“职业道德”规范时,可将中医医德规范中“十全为上”的内容融入,教育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要做到全面深入,技术上要做到精益求精,不是将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谋生或挣钱的手段,而是将医学作为自己的挚爱,甚至作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教导学生只有做到医术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十全为上”这一标准。再如在给学生讲奉献精神时,可将中医医德规范的“博施济众”的原则融入,教育医学生在行医时不能根据病人外在条件区别对待病人,应对病人一视同仁,只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而不考虑其他,此外还应在行医之余,多多参加与医疗有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如义诊、在专门网站上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等),从而达到中医“正己正物”的境界。

(二)创建教育平台,抓好相关载体建设。一方面,医学院校可通过建立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从收集历代德艺双馨的名医的事迹入手研究、重订中医的医德规范,为思修课及其他相关课程提供基础。同时做到研以致用,保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中医医德规范和事迹的讲述,从而使教材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可采用讨论会、辩论赛等方式,通过与中医医德相关的事件进行讨论或辩论,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令他们在心中产生对德艺双馨的医生的崇敬之情,产生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的意识,自觉以医德规范要求自己,抵拒来自外界的种种有违道德,尤其是医德的诱惑,做到现在在学校,未来在医疗岗位上都能坚持初心,坚持一名医务工作者应有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三)在思修课的测试中融入中医医德规范。思修课,乃至所有思政课的讲授内容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但是,“立德树人”的基本精神不会变,也不可能变。故尽可能在测试中展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精神,是包括思修课在内的所有高校思政课测试方式和命题的重要原则。目前各高校对思修课都是采取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计算的方式。一方面目前思修课的期末试卷中,纯记忆的知识性题目比例甚大,故可在期末试卷中减少纯知识记忆题,增加辨析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应用型题目,在试题中融入中医医德规范的内容,尤其是注意将中医医德规范与思修教材的内容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平时成绩中,通过种种方式(如前文所述的义诊、在网上回答病人的问题等实践活动,或收集资料,为历代德艺双馨的知名中医作传或撰写阅读德艺双馨的名医传记的心得等)强化学生的认知,自觉地以中医的医德规范要求自己。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和效果。

此外,因为思修课一般是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这也正是大学新生刚入学之际。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与专业学院的老师(辅导员)合作,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布置与医德相关的命题作文(题目如“为何要学医”,“何以为医”)要求学生撰写,通过此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在思政课上做到针对性教学。毕竟,立德树人既是长期的过程,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辅导员,乃至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撑起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片蓝天。

三、结语

中医医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医学院校应将中医医德规范融入思修课中,利用中医医德规范丰富思修课教学内容,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医医德规范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医学院校思修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德艺双馨的前辈医师的纪念和缅怀,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温和继承,更是更好做好思修课的核心——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

猜你喜欢
德艺双馨医德医学院校
杏林国手 德艺双馨
——国医大师李佃贵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著名画家宋源文版画作品选鉴赏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试论艺术院校的人文精神培养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