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功放模块散热冷板设计与仿真分析

2022-11-27 10:36王成非范鹏杰
机电工程技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冷板液冷热阻

田 野,王成非,范鹏杰,方 堃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001)

0 引言

功率放大器(简称功放)是雷达和电子干扰设备中的关键器件,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射机可靠性。由于功率放大器,其体积小、发热量大、热流密度高,仅靠封装外壳散热无法满足散热要求,所以需选择合理的散热和冷却方法,设计有效的散热系统,把电子元器件的温度控制在规定值以下,在热源至外部环境之间提供一条低热阻通道,以确保热量顺利地交换出去[1]。

贺献武等[2]提出了一种液冷功放模块的优化设计方案,对比不同界面材料下功放壳温情况,并通过热仿真和测试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其中功放芯片热量90 W,尺寸6 mm×20 mm,热流密度较小,常规的冷板设计就能解决该散热问题。候满宏等[3]提出一种小型化车载功放液冷机箱,其采用冷板与功放模块一体化加工,并对串联、并联流道对测试温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李兵强等[4]对一种热耗值为250 W功放模块的散热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一种强迫风冷散热解决方案,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仿真数据和测试数据的关系,误差值小于5%。金之钰等[5]对辐射状流道、交错装流道、倾斜扰流柱设计等多种不同微流道设计方式对冷板散热效果、冷板流阻的影响分析。本文针对某功放模块的热设计需求,设计一种液冷板,并结合热仿真分析进行冷板结构优化设计和整体方案优化设计,将功放模块中GaN芯片节温控制在190℃左右,满足功放模块内部器件的热设计使用需求,对后续高功率GaN芯片的热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1 功放模块热设计

1.1 功放模块概述

该模块为某舰载设备中使用的功率放大模块,简称功放模块,是该型设备的重要功能部件。如图1所示,该模块的外形尺 寸 为240 mm×140 mm×22 mm,模块内部安装有合成模块、4个放大模块、功分模块、驱动模块等,发热量较大的是放大模块和驱动模块中的芯片,其中每个放大模块中有2片GaN功放主芯片,驱动模块中有1片驱动模块芯片。

图1 功放模块示意图

功放主芯片尺寸为5.2 mm×3.5 mm,满功率使用时发热量约为120 W,驱动模块芯片尺寸为4.1 mm×3 mm,满功率使用时发热量约为50 W。如图2所示,芯片发热功率高,面积小,从而导致热流密度特别高达到659 W/cm2,因此模块散热设计直接影响功放模块的使用效果。

图2 功放模块散热区域示意图

1.2 冷却方式选择

常用的冷却方式有自然风冷、强迫风冷和强迫液冷。一般热流密度小于或等于0.04 W/cm²的电子元器件可选择自然风冷;热流密度在0.04~0.6 W/cm²时,可采用强迫风冷;热流密度大于或等于0.6 W/cm²时,须采用强迫液体冷却。该功放管表面的热流密度达659 W/cm²,故须采用强迫液冷的冷却方式[6]。如图3所示。

图3 常见冷却方式的热流密度与温升

按照是否与电子元器件接触液分为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按照传热流体的不同,可分为水冷、油冷,其他有机液体冷却等。其中水的比热容较大,没有特殊要求时多采用水冷方式,为防止对管道的腐蚀、结垢,可加入缓蚀剂和使用磁化水、去离子水等。在军用装备中,考虑到低温等极端环境,要使用乙二醇等防冻液作为冷却工质[7],本文中功放模块使用环境为舰载条件,根据相关标准,需要考虑在-40℃温度下正常工作,因此选用65#防冻液作为冷却工质。

功放模块4个功放主芯片热耗一共960 W,1个驱动模块芯片热耗50 W,其他模块发热量约70 W,单个功放模块总热耗约为1 080 W。每块冷板上放置2个功放模块,总热耗为2 160 W,冷板中间电源部分热耗约为40 W,每块冷板热耗为2 200 W。

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Cp×qm×Δt=Cp×(qv×ρ)×Δt[7];因此得到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Q为总热耗,W;Cp为冷却流体定压比热容,J/kg·℃;Δt为冷却流体进、出口温差,℃;ρ为冷却流体密度,kg/m3;S为安全系数。

其中冷却流体选择65#冷却液,Cp=3 151 J/kg·℃,ρ=1 076 kg/m3,S=1.1[2]。由式(1)可得:

如图4所示,冷板流道采用常规蛇形流道,流道流经功放模块底部的发热区域。冷板进出口水接头选用STAUBLI CGO 08盲插水接头,其在流速5 m/s时,最大工作流量为15 L/min,压 降0.22 bar(1 bar=0.1 MPa),在10 L/min流速时,压降0.1 bar,满足该冷板使用要求。

(1) 在模型填筑之前,对现场取回的土样进行取样测定土体含水率,若含水率偏小,则加水搅拌至所需含水率;若含水率偏大,则将土体铺平晾晒,直至满足试验要求,控制含水率为28%~32%之间。

图4 冷板流道示意图

1.3 热仿真计算

热仿真分析与计算采用电子设备仿真软件FloEFD(NX10.0)进行计算分析。冷板冷却液入口温度为40℃,环境温度设置为65℃,冷却液流量8.5 L/min。

导热路径上各材料导热系数设置如下:芯片导热系数设定为201 W/(m·℃),芯片载板材料为Cu/Mo/Cu导热系数设定为300 W/(m·℃),芯片封装壳体材料为紫铜297 W/(m·℃),功放铝壳的导热系数209 W/(m·℃),液冷板同样为铝材。接触面1、接触面2为焊接连接,热阻忽略不计;接触面3为0.1mm厚铟箔,导热系数为80W/(m·℃)[5];界面4为硅脂4 W/(m·℃),热阻为0.022 in2·℃/W。如图5所示。

图5 功放芯片散热结构

1.4 仿真结果分析

从图6仿真计算结果可知,冷板表面温度最高为65℃,功放芯片主要的场效应管发热区域最高温度已经达到了280℃,远超过GaN芯片的最高允许节温225℃[2],不符合功放模块的使用条件。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图6 冷板表面温度示意图

(1)单芯片发热量大,功放主芯片尺寸为5.2 mm×3.5 mm,满功率使用时发热量高达120 W,常规的夜冷板设计思路难以解决如此高热量的散热需求。

(2)从芯片场效应管区域到冷板的先后经过了芯片载板→放大模块壳体→功放模块壳体→液冷板,热源需要经过4种中间介质和4层接触面才能到达冷端将热量导出。功放模块的热量从功放芯片到冷板,经历了多个界面,形成较大的界面热阻,会极大的阻碍热扩散。

(3)从功放芯片到冷板之间一维传导热阻过大。如图7所示。热量从芯片到冷板之间传导过程中会形成扩展热阻和一维传导热阻,增加传导层的厚度可以增加有效散热面积,减小扩展热阻,但同时也增加了一维扩展热阻。因此必然存在一个合适的热传导厚度使得总传导热阻最小。从工程应用经验中得知,一般情况下最优的热传导厚度为2~3 mm[8]。

图7 功放芯片表面温度示意图

因此需要对冷板和功放模块进行优化设计,使芯片表面的节温达到使用需求。

2 优化设计

2.1 功放模块优化

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持已有的功放模块设计链路关系,优化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将放大模块的铜壳壁厚减薄,在液冷板上将冷却液到功放芯片底部的热传导距离做到最小。其余模块如合成模块安装时在液冷板上开槽,由于其发热量较小,舍弃底部的流道。

如图8所示,优化设计后CuMoCu载片到液冷板之间热传导距离由原先的8.5 mm减小到3.5 mm。

图8 优化后功放芯片散热结构

2.2 冷板优化

改变常规的蛇形流道,在放大模块底部增加流道的宽度,并在流道中间增加扰流柱,一方面可以增加冷板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流体的湍流换热,从而提高换热能力,但是增加扰流柱会使冷板的流阻增加,将在后面的仿真中验证其可行性。如图9所示。

图9 优化后冷板流道

2.3 热仿真计算

优化后的热耗分布与原设计模块一致,仿真参数设置一致,冷板冷却液入口温度为40℃,环境温度设置为65℃,冷却液流量8.5 L/min。计算后的仿真云图如图10~12所示。从仿真结果可知优化设计后,放大模块散热区域冷板表面温度最高为72℃,最低65℃,均温性7℃;功放芯片主要的场效应管发热区域最高温度189.7℃;放大模块壳体外壁最高温度60℃。温度特性满足功放模块的使用要求。

图10 冷板表面温度云图

图11 功放芯片表面温度云图

图12 放大模块壳体温度云图

流体进出口流阻约为2.3 bar,加上两个流体连接器流阻约为0.2 bar,计算得到的冷板总流阻约为2.5 bar,符合冷板流阻设计要求。如图13所示。

图13 冷板流阻云图

3 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将分两种方案分别进行验证,由于在通液情况下芯片的节温难以直接检测,验证方案1通过测试放大模块侧壁的壳温与仿真结果的放大模块壳温进行对比,间接验证仿真结果是否准确;验证方案2将单个放大模块放置在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测试平台上,通过外部仪表施加激励,模拟实际功耗,观测芯片表面发热区域温度值,测得准确的芯片节温,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3.1 放大模块温度验证

将几种模块搭建在测试用冷板上,并在放大模块侧壁上5处位置粘贴温度热电偶,用安捷伦数据采集仪测试电偶点温度[9]。如图14所示。由于是单个模块测试,通液流量设置为4.5 L/min,通 液 温 度40℃,稳定运行20 min后进行数据读数。5个热电偶中温度最高读数为62℃,与仿真结果中的60℃温度值接近,说明该仿真结果能够较好地反应冷板表面和放大模块测壁温度。放大模块在稳定运行2 h后停止验证试验,同时也证明该冷板结构设计优化,功放模块的设计优化效果明显,能够满足放大模块散热使用需求。

图14 优化后冷板实物试验

3.2 功放芯片节温验证

将单个放大模块拆开盖板放置在红外热成像仪的温度测试平台上[10],恒温台温度调至40℃,施加外部激励将放大模块满功率运行,单芯片热耗值接近120 W,观测芯片表面节温最高约为201℃。如图15所示。仿真计算节温最高为189.7℃,其中有10℃偏差,分析原因主要为温度测试平台的恒温台较小总散热功率有限,适用于小热耗芯片的测试,还有恒温台底部为普通蛇形流道,并非专门设计由于散热的专用冷板,热传导能力一般。但201℃节温值依然满足GaN芯片225℃节温需求。

图15 功放芯片节温

4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功放模块冷板初步设计、热仿真、优化设计、热仿真验证、试验验证整个过程。通过优化冷板流道,减小功放芯片到冷板的垂向一维传导热阻,减少一次接触界面,降低界面热阻来增强冷板散热能力。仿真结果显示,优化设计后可将功放芯片的节温控制在190℃左右。经过两种方式试验测试,功放芯片节温与仿真温度接近,实测节温满足使用条件,说明优化设计后的方案能够满足该功放模块的热设计要求。

本文通过对功放模块的热设计及优化验证,验证了热流密度为659 W/cm2的GaN芯片热设计可以通过优化冷板设计、优化传导热阻和界面热阻的方式实现,但也已经接近GaN芯片的节温极限值。为以后高散热需求GaN芯片热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冷板液冷热阻
制动器液冷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策略
基于铝与层压硅铁热阻研究的电机定子-外壳界面压强确定方法
基于接触热阻的CSMC热-结构耦合分析
航天服的液冷服有什么用?
航天服的液冷服有什么用?
某组合式冷板的结构设计及制造工艺
微小通道冷板截断方式研究
某组合型冷板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基于神经网络的凝汽器污垢热阻预测模型
典型微通道液冷冷板散热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