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帆(中国音乐学院)
琵琶属弹拨乐民族管弦器中的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共鸣音箱呈半梨形,依靠手指拨弦让琴弦振动而发音。这一发音方式使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音响效果具有穿透力强且富有颗粒性的特点。因而,在民族管弦乐队合奏中,构成其主要音响效果的技术形式分别是:由颗粒状发音构成的点状音效,由持续点状音构成的线状音效。二者共同运用,决定着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丰富多彩的音色表现和独特的演奏方式。下面笔者将结合谱例,对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常规技法与应用进行分析论述。
1.弹挑
弹挑是琵琶右手技法中最基础的演奏技法。在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中,琵琶声部大部分是用弹挑来演奏的。弹挑的速度可快可慢,力度可强可弱,用来表现颗粒性较强的旋律(见谱例1)。
谱例1 《舞之光影》片段(来源:朱琳曲)
该乐句中,琵琶以弹挑技法演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充分发挥弹拨乐器的“点”状特征,构成与弓弦乐器的“线”性演奏方式截然不同的音响形态。琵琶声部在旋律中交织变化,使乐句形成动态的光影图景。颗粒清晰的弹挑技法更能突显出旋律的精致与跳跃性。
2.双弹与分弦
双弹与分弦都是右手同时拨两根弦而得到的和声音程,常用于伴奏段落。通常来说,分弦更容易控制力度和音色,适合悠扬、流动的旋律,而坚定有力的旋律,就更需要音色锐度高、力度强、有弹性的双弹来完成(见谱例2)。
谱例2 《舞之光影》片段(图片来源:朱琳曲)
该片段中,琵琶声部用分弦的演奏技法来展现平均律动节奏音型,突出了整段音乐质朴、清脆的舞之初态。分弦技法使演奏员更容易对音色与音质进行把控,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由暗至亮、由弱趋强的光影画面感。
3.扫拂
扫拂是琵琶演奏员右手同时拨三根或四根琴弦而得到的和声音响,具有演奏力度强、穿透力强的特点,在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主要起到推动旋律气氛和帮助音乐达到高潮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扫拂力度不好把控,且主要以声部间齐奏的形式出现,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分散、嘈杂、吵闹的音乐效果。因此,民族管弦乐队中的琵琶演奏员应当选择相同的力度和触弦角度,以达到扫拂的集中、坚挺、统一。
1.轮指
轮指是指琵琶演奏员用右手手指依次轮流触弦的演奏技法。其他弹拨乐器虽也有相似技法,但这一技法的应用在琵琶上发挥到极致。单论轮指种类,就有长轮、半轮、下出轮、三指轮等。轮指以其线性连贯的美感,极大地拓宽了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广度和深度。
2.摇指
摇指是琵琶的一种特殊技法,以右手义甲侧锋快速来回拨弦而发声。因其触弦方式的特殊性,显现出极为特别的美感。摇指通常有食指摇、中指摇、无名指摇。食指、中指指力较强,多用来表现结实粗犷的音效;无名指相对较弱,侧重表现柔和、温暖的旋律。因此,在民族管弦乐队的应用当中,用几指摇,需要琵琶演奏者贴合乐曲进行分析,以达到声部的平衡与统一(见谱例3)。
谱例3 《草原小姐妹》第三乐章片段(图片来源:阎惠昌编曲)
该段落中,琵琶演奏员主要运用了无名指摇指的技法,以舒缓的速度和柔美的音色,充分体现出旋律的抒情与温暖。
弹拨乐包含的种类繁多,自成规模,是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声部组合,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弹拨乐声部在乐队中的应用效果是独特而鲜明的,它的加入更加体现了民族管弦乐队的中国民族风味。琵琶以其音区特性强,音色多变,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不断创新,充满音乐张力等特点,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担当了不可忽视的重任。
在弹拨乐声部中,弹拨乐器各有个性,共性相对较弱,兼容性并不强。例如柳琴,由于其音区较高,音色尖锐,音值短促,乐音几乎无法做到延续,因此不易与其他乐器融合;又比如扬琴,作为敲击发声的乐器,难以对音符进行吟揉修饰;中阮、大阮虽包容性较强,但声音过于柔和浑厚,演奏技法不够丰富;再比如古筝,一个调性就要有一台专门的筝来演奏,因此在调性转换时,时常造成麻烦。而琵琶作为弹拨乐声部中的中高音乐器,兼容了高音与低音,既能很好地融入高音的旋律,又擅长各类低音的演奏,从而形成民族管弦乐队音乐色彩中的基础颜色,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声音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格和韵味方面,琵琶音域宽广、音色多变,既能演奏强力度的旋律,又能演奏加以吟揉修饰后柔美的悠长线条,因而在对音乐作品的诠释能力上,琵琶可综合各方因素,弥补、协调其他各声部声音上的弱点与不足,促进弹拨乐各声部音响的融合。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有着其他弹拨乐声部的乐器无法替代的地位。
另外,与其他弹拨乐器相比,琵琶演奏技巧的多种多样,为听觉增加了更多新鲜感与可行性,因此为民族管弦乐作品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一方面,琵琶的发音方式非常多变,例如正锋触弦、侧锋触弦、闷弦、飞跃音、人工泛音、弱奏等,使得民族管弦乐队的音色更加丰富,为增强音乐表现力创造了前提。另一方面,琵琶的技巧艰深,新技法层出不穷,以右手为例,除常用技法之外,还有拍、摘、扣、提、勾搭、凤点头等;左手技法还有打、带、撞、绞弦,林林总总,演奏技巧之多样可见一斑。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这些技巧的应用,既能烘托气氛,又可增强音乐的感染力。由于中国音乐注重旋律性,对曲调的装饰要求较高,琵琶这些丰富的演奏技巧,正是满足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从而使民族管弦乐队音响的无限变化成为可能。
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以其种类繁多的演奏方式,个性鲜明的演奏技法,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赋予了民族管弦乐队丰富且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同时也为乐队整体融合统一的音响效果增加了一定难度。那么在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充分发挥琵琶的演奏技巧与音色特色,又能使其与其他乐器形成融合统一的音响效果,是每一位琵琶演奏员所追求的。由于在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中,整齐统一是一项关键要素,笔者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点解决方法,以期使琵琶声部在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中更好地做到统一,并对琵琶演奏员有所启发。
在民族管弦乐队的琵琶分谱上,作曲家往往只会标注寥寥几种演奏法,如单音演奏、长音演奏、泛音演奏、断奏,以及一些和弦音程。这相较于琵琶种类繁多的演奏技法来说是远远不足的,导致每个琵琶演奏员在实际演奏中,左手的指法、换把、揉弦频率、吟揉尺度,右手的演奏法、过弦、技法转换、强度、速度疏密,都会有所不同。放在整个琵琶声部里,极易造成听觉和视觉上的不整齐,显得杂乱无章。因此,制定规范、统一的演奏技法尤为重要。琵琶技法的制定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鉴于琵琶技法多年的发展规律来追溯的。按照经验,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琵琶特色技法的演奏规律。例如,小附点一般在后面的十六分音符上演奏一个半轮;长音一般以长轮来演奏、速度为一拍一个。二是作品需求的规律,在民族管弦乐队实际演奏当中,琵琶声部不再单纯追求个性的发展,而应在保持个性的同时考虑共性,以统一为前提,使整个弹拨声部的音色更加纯净、和谐。音乐上句法的划分、线性的停顿、气口的安排、力度的强弱等,都是声部统一的基本要素。
在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中,气息的统一是深刻诠释音乐的重要因素。毋庸置疑,内在气息的统一对优化乐队演奏具有积极作用。要想做到气息一致,最重要的是做到乐句的气口一致。如果乐句没有统一明确的划分,那么每名琵琶演奏员将会在声部中出现不同的断句,导致音乐参差不齐、含糊不清,缺乏整体性。如何做到气息的统一呢?若作曲家在作品中已标注气口的位置,那么需要琵琶声部演奏员同时吸气并且抬手,使长音在物理上断开,从而达到气息一致。若作曲家未在一个长乐句中明确标注气口,那么则需要琵琶演奏员分析乐句框架,在保证连贯的前提下做到气断“情”不断,演奏力度上无痕衔接,速度上前后统一,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琵琶声部同进同出,有条有理,气息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收到一加一的能量大于二的效果。
张力,即有克制的释放。对于演奏者来说,在内心充盈的状态下发出的乐音和毫无准备发出的声音有本质的区别。张力是琵琶演奏员在演奏过程中必备的支撑力,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音乐张力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不同人对于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其表现张力的方式会存在差异,因此进行张力训练也是民族管弦乐队训练的重要环节。由于琵琶所有的线性旋律都是由“点”状技法组成,很容易造成疏密不同、律动不一的状况,声音难以控制。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琵琶演奏员指法力度的统一。例如,通过指甲锋面变化,触弦位置变化等方式自由调节,通过主观控制来改善音色。不仅要做外在技术形式的统一,更要通过内心的紧张度与张力,达到音乐内核的高度统一。民族管弦乐队中,琵琶演奏者还应当以乐谱中的速度、力度等一些重点符号标识作为依据,以作曲家对整个音乐的布局安排为前提,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实现作品的二度创作,使演奏色彩丰富,层次清晰,传达鲜明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扣人心弦的音乐。
在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实践中,有的琵琶演奏者仍然秉持着独奏时的演奏模式与习惯,只关注自己演奏的声音,当确定自己所演奏的音准及节奏都准确无误时,便认为自己演奏的是绝对正确的,忽视倾听其他琵琶演奏员和整个民族管弦乐队的声音,最终导致整个琵琶声部有人在高把位演奏,有人在低把位演奏,有人在外弦演奏,有人在里弦演奏,听起来异常混乱模糊。此现象充分说明,良好的乐队音响效果的呈现,需要各位演奏员相互倾听,相互配合,以声部整体音响效果的协调一致为标准。那么在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中,琵琶演奏员如何做到更好地配合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进行二度创作,都是民族管弦乐队实践中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音乐离不开个性,然而民族管弦乐是合作的艺术,追求音响交融的艺术,需要各声部演奏员之间的默契与共性。因此,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在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中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琵琶声部的演奏需要个性,演奏员应当在音乐的理解、乐句的划分、气息的处理、演奏技法的选择上有自己鲜明的想法。但这一切是要建立在与其他声部演奏员密切交融、音乐表达不突兀的前提下。这样做才能把握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创造和谐统一的音乐作品。
音乐的二度创作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细读作品,第二个过程是将作曲家在谱面上标记的有限的音乐符号加之自己的理解,使音乐更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由于作曲家在民族管弦乐队乐谱中对于力度、表情的标记往往很简单,二度创作成为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中非常有必要的环节。在进行二度创作时,琵琶演奏员不可单单考虑琵琶声部,而应该着眼全局,站在宏观的角度,充分考虑各个声部关系,在配合默契、衔接顺畅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再创作。
在民族管弦乐队排练以及演出实践的过程中,每个琵琶演奏员的地位都是同等重要的。大家在排练中都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音乐构思和对音乐不同处理方法的见解,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最终达成一致的二度创作,这将对琵琶声部演奏员合作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恰当的肢体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一种音乐语言,传达一个人的情感。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琵琶演奏员也可以尽情抒发自己在乐曲中的情绪以及内心感触。由于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琵琶声部常常以齐奏的形式出现,鲜少会有solo 的情况。因此,在演奏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演奏员速度忽快忽慢的状况。其他演奏员就需要使用更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及时地提醒,帮助其意识到自己的演奏出现了问题,要重新跟上音乐的律动。要想让琵琶演奏员了解并领会到每个人不同的肢体信号,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磨合。这样的磨合会让琵琶演奏员对其他人肢体的表达、气息的运用都会有更为深入的默契。
任何艺术的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大量的总结和实践,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与发展,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无数琵琶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断完善的。笔者试图通过探讨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地位作用,重点分析民族管弦乐队中琵琶的应用及实际演奏中面临的问题和处理方法,从而挖掘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发展潜力和蕴含的艺术魅力,使琵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更加充分合理地发挥其乐器特色和优点,丰富民族管弦乐队的艺术表现空间,从而使琵琶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