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徐盛桓教授访谈录

2022-11-27 02:13华鸿燕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学科

华鸿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徐盛桓教授访谈录

华鸿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研究院;中原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徐盛桓,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老师是我国外语界较早关注语言跨学科研究的学者,近几年的研究涉及量子力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的表征论、数学的分形论、物理学的对偶性理论、哲学的同一论、逻辑学的因果蕴含理论等方面。2022年4月17日,笔者对徐老师进行了专访,徐老师根据“语言跨学科研究”的总提纲主要谈了如下几个问题: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本科生、硕博生以及博士后的学习研究应如何定位?在“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背景下,语言研究者要怎样适应时代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当代语言学研究把不囿于语言自身作为语言研究的一条方法论原则,那么应如何进行语言跨学科研究?在语言的跨学科研究中如何激发起研究者的好奇心、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语言研究如何从跨学科研究中吸取可用的方法?我们对访谈进行了记录,并添加了相关的引文,现将访谈分享出来以飨读者。

华鸿燕(以下简称“华”):徐老师,2019年6月我在西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从重庆回郑州时绕道到广州拜访过您。三年不见,现在在腾讯线上会议上见到您,看到您身体还是那么好,精神还是那么好,非常高兴,还要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徐盛桓(以下简称“徐”):不用谢。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线上会议见到你,我也很高兴,也收到了你的访谈提纲。在这三年里,你承担了高层次科研项目,晋升为副教授,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吸收为博士后,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祝贺!博士后不是学位,但在学术研究中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开拓。希望你不忘初心,在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在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才高地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你们欣逢盛世,当不负此盛世;要有理想,有追求,还要有志气,要争气,要把我国的语言研究从研究大国发展成为研究强国,在国际学术论坛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毛泽东(1991:663)讲:“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要为这个目的服务。

华:我一定努力,不辜负国家的培养,不辜负这个大好的机会,不辜负老师们的栽培与厚望。

徐:我没有念过博士,在河南大学等学校也没有带过多少博士生和博士后,而且工作也没有做好,在培养博士后这个问题上我没有什么发言资格。我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向邓小平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培养制度时说过的一番话,很值得我们思考。他说博士一般是按照老师帮助选定的博士论文课题进行研究,而真正的研究必须让学生学习和锻炼,自己找研究方向、找研究方法、找出研究的结果,博士后的培养正是这个阶段(刘连军,2021:100-104)。李政道博士的这句话“自己找研究方向、找研究方法、找出研究的结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李政道博士还比较了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同博士后的不同。大学生(本科生)是老师教学生,毕业论文作为考试,答案是老师知道的,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答题,答对了就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在硕士的基础上,老师除了上课,还会给(博士)研究生一个研究题目,这个课题老师可能也不一定知道答案,要让学生自己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如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认定研究的结果是对的,学生就可以毕业,这时给的毕业学位叫博士。真正作研究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找研究方向、找研究方法、找出研究结果,这个阶段就是博士后。博士后与博士的不同就在于博士后可以参与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行选择研究课题,能够这样做才是一个专才。

华: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习近平(2022)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那么,我们文科学者应如何在这个伟大时代适应国家的重大需求?

徐:我同你一样,都是研究语言学科的,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从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地位上来考虑,再就是从提高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上来看。

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综合国力上占有什么地位?习近平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主席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华:那么具体到语言研究者,在这个时代,该怎样努力适应这一要求?

徐:这就是我准备谈的另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习近平(2022)提出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作为研究工作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不惧艰难困苦,坚持创新自信,敢啃硬骨头,自觉挖掘语言研究中的“老大难”“专精特新”课题,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要解决同语言运用有关的重大课题,以及在我国数字化转型中一些同语言运用相关的急难愁盼的课题等,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行动,用国际的视野、卓越的成果、平视的目光同国外同行进行学术对话,共同创造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绿水青山的中国,还要让世界认识学术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上的中国、语言学研究上的中国,中国要为人类文明献出中国的方案、中国的智慧,做出中国的贡献。这可以作为语言研究学者提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目标定位。

习近平(2016)说,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其“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应该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包括中国语言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

下面具体谈一谈语言研究。习近平(2016)说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这是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进行语言研究的指导方针。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以及进行各项社会活动中使用语言,从中加深和扩展了对语言的性质、特性、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语言同其他事物、现象有一些类似的表现和耦合的特征,对这些特征加以提取、抽象和概括,就是发展着的语言运用理论形成的基本过程。人们用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语言研究实践,便是语言学研究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的基本历程。

我国有优良的语言研究传统。古代的语言研究基本上是针对语言自身来开展研究,主要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人称之为“小学”,这是古人最基本的人文科学的学术训练。一个字有字形、字音、字义,由古形看今形,由古音辨今音,由古义论今义。这样的考察可能很深入,得到很多的认识,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终究只是封闭在同一个学科里,没有同更大的外部世界进行交流,表现出较大的时代局限性。这样封闭式的学科研究很难走得远,很难有大的开拓。这就需要发展。

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现代语言学,这是由瑞士人索绪尔在自己的讲课中提出的。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思想突破了西方之前流行的语文学(philology)研究。语文学的主要宗旨是给古代文化、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典籍作注,帮助人们阅读古籍,为国家治理服务,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这是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总称。索绪尔认为,语言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结构关系的基础之上,这就是索绪尔总结出来的语言的一个特征,“结构”就成为认识、分析语言的一个视角。索绪尔不是孤立地看待语言的各种要素,而是根据他们的结构关系来说明各要素的作用和运用,从而建立起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后人就称之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虽然索绪尔本人并没有直接使用“结构”这个术语。“结构”的思想经由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得以运用,后经过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让·皮亚杰(Jean Piaget)、拉康(JacquesLacan)、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人的发展与扬弃,已成为当代世界性的重要学术思想,成为不限于语言学科的一种方法论。

索绪尔之后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现代语言学研究,就是以“不囿于语言自身孤立地看待语言运作的传统”作为一条方法论原则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参照语言以外某学科的某一特征同语言某方面耦合作为剖析语言的存在和运用的视角。现在的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就是如此,从它们的名称就大体可知它们是依傍什么学科的方法论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发展着的语言运用的理论。它们是如何依傍其他学科的某一特征建立自己剖析语言存在和运用的视角的?下面分别说一说。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提出者是乔姆斯基,其研究对象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生成语言学提出一种假说,人生来头脑里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生成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这种语法规则。这一假说认为,大脑里天生就有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乔姆斯基称之为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从这里可以知道,生成语言学是运用人的大脑、心智来研究语言,是生物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兴起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涉及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把人的大脑/心智(brain/mind)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解答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来源和使用的问题。生成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心智的过程,语言表达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由人的语言获得装置所体现的语言能力控制,大脑据此转换成表层的语言表达。同时,乔姆斯基还参照数学语言来表达自然语言的规则。70年代以来,生成语言学内部发生了分化,但以上提到的运用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来研究语言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语言规则这两点并没有很大改变。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功能语言学,无论是英国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还是欧洲大陆的功能语言学,都十分重视语言的功能(function)。在普通物理学中,功能是指事物之间发生作用的物理现象,所以我们将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同物理学关于功能的研究联系起来。一般来说,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于主体的作用,用物理学常用的说法就是事物或方法发挥了有利的作用就是做了功。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一个过程量,功的大小反映了能量的大小。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十分重视语言运用的语境,认为语言运用中表达的意义是语境赋予的,也就是说意义是语境作用的结果,就是语境做了功的结果。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为我们理解功能语言学的功能及语言运用的意义是语境赋予的这一观点提供了方便,即意义其实是语境做了功所发生的变量,是语境的函数。在英语中,function一词的含义有功能、作用、目的、用途,随别的事物而变化的事物,因变量等;在数学中,function被称为函数。所以我们认为,功能语言学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依傍物理学科关于功能的原理,作为语境研究的方法论的参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是参照那个时期流行的认知科学的主要方法建构起来的,对语言学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知科学是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的科学,其分支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就是发现心智的具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这是我们语言学科各年龄段的学者都经历过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华:现当代的语言学科研究同语言以外因素的联系,比索绪尔那时的研究要更为宽广。

徐:是的。当代学科发展得很快,出现了很多新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这为语言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不能把研究囿于语言这个圈子,而要以此作为语言研究的一条方法论原则,为研究设定一个语言自身以外的学科视角来分析语言,具体来说就是参照一些学科,特别是新发展起来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语言研究更具生气,更有活力,更有时代感。我们应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华:现在的语言研究已经扩展了很多,从定性研究扩展到定量分析,如定量分析运用ERPs技术和眼动技术进行研究,以及利用语料库进行分析研究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徐:这些都是现代语言研究的新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好好运用。语言科学研究范围很广,有可能利用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可以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就排斥的态度,例如你提到的定量分析就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如运用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应该好好运用。但我们要记住习近平(2016)主席的告诫:“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华:近几年,您在语言跨学科的研究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您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交叉学科研究视域下理论概念的移用与发展——语言学科理论创新探究之一》,提出人文学科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于转换视域,在语言学研究中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就是一种视域的转换。您在2019年到 2022 年发表的论文都是同语言跨学科研究相关的,所跨的学科有人类探究微观世界重大成果的量子力学、新兴学科的非线性科学、数学领域的分形论、物理学的对偶性理论、认知科学的表征研究、哲学的同一论和逻辑学的因果蕴含理论等。截至2021年,在知网上检索到您发表论文253篇,其中《外语教学与研究》31 篇、《外国语》35篇、《外语教学》24篇。2022年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修辞学》等刊物还陆续有新作发表。

徐:谢谢你带来的信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创新需要从有关学科借用理论、概念,将移用的理论、概念辐射和借鉴到语言研究上来,有些甚至可以同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概念融合起来,发展为语言研究本学科的理论、概念。因此,跨学科研究可分三个层次:方法交叉、理论借鉴、概念融合。我对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还有一点认识,就是无论运用哪一个学科的理论和概念,都要回归到语言研究本身,最后一定要回归到所分析的语言现象上来。我们所借用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去套用现成的教义,而是要进一步研究语言的分析点和供这一研究使用的方法。现在各文理学科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拓宽了语言运用的空间,也催生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创新。但我们要明白借用的一切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分析研究对象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方法和手段,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做到深厉浅揭,才能激发出恰当的灵感,丰富研究内涵,使语言研究呈现更有活力和潜力的新境界。语言的形成和运用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所以语言研究不能只就语言论语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文明互鉴,各学科与语言学的方法互鉴,这才是语言研究的正道。同一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语言现象,同一种语言现象可能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此共同挖掘出该现象更多方面的内在机理。

华:“同一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语言现象,同一种语言现象可能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个说法很深刻。语言研究现在面临的大好局面,要求语言研究者要有新思维、新作为。作为语言学科的学者,您认为应如何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出这样的新思维?

徐:我认为,这里有学和思两个方面。上面提到的各学派的经典教科书我们都要认真地学,吸取其长。不管专攻哪一门,都要熟知上述几个语言学派的特点和长处,如果以后再出现新的学派,我们也要认真地学。这是语言研究者的基本素养,打好了这个基本功以后再专攻某一学派或某一学科,这就是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二者都不能荒废,学的同时还要思。如何思?根据我的经验,除了其他方面的思,语言的跨学科研究必须激发起研究者的好奇心、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这是思的一个重要维度。可以这样去思:为什么语言的这一(些)现象同其他学科的某一(些)现象可以耦合?它们是如何耦合的?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原理?这如何用到语言研究上?很多概念、理论、方法、原理的借用常常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赏繁花”,是看似偶然、实为合理的耦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就要有好奇心去探究其中的玄机,靠观察力发现他们的耦合,靠想象力和联想力去发现它们的联系。这是进行语言跨学科研究的智力准备和思维准备。这是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研究经验发现的跨学科语言研究的一条比较省力的可行之路。

华:您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好奇心、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

徐:我从来都是后知后觉,这样的感觉是现在才慢慢地一点一点明确起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好奇心、联想力、想象力可能是在听音乐中慢慢地培养起来的,但这只是我的方法。我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爱上了听古典音乐,就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起来。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常有苏联顶尖的艺术团体来中国演出,在广州演出时一般就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当时由于各方面原因,有时演出时间快到了,中山纪念堂的座位还没有坐满,我们学校(华南师院附中)就会派车送一些学生过去填满座位,我就是这样开始听古典乐的。在这以后,有几个感兴趣的同学开始自学乐理、看谱(从简谱到五线谱、总谱)、练耳、视唱、记谱(简谱)。看演出音乐会的机会毕竟是偶然,我们就在课余、假日去离学校不远的北京路国际书店(现在的外文书店)蹭听。那时的国际书店主要销售苏联出版的书,也有唱片。有人买唱片,就会要求试听一下,我们几个同学就在不远的地方蹭听。没有人买唱片的时候我们就交流一下听的心得。从好奇心、联想力的培养来说,欣赏标题音乐可能更有利,因为作曲家已经把联想、想象的方向和范围在标题上进行了提示。这样蹭听了好几年,那时慢慢积累下来的好奇心、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到现在的语言研究可能有了一点用处。当然,培养这方面的思维能力,不同的人还会有许多其他不同的途径。

华:您用几何学的分形论研究隐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您根据分形论提出的隐喻分形说认为,一个隐喻的喻体是从本体分形出来的,而能进行分形的整体是自相似的,这就从理论的源头上说明了喻体同本体的相似性根源所在,也即从理论的源头上论证了隐喻的喻体同本体的相似性(徐盛桓,2020a:6-11;2020b:11-23)。

徐:在隐喻研究中,喻体同本体的相似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解释隐喻机制的主流观点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语义学家利真伯格(Leezenberg,2001:251-252)说,“相似”的概念涉及的范围太宽,因为事物之间具有许多的共同特征,因而不能说明不同类型事物的哪些特征可作为比喻的相似性。事实上,从分形论的观点来说,喻体是本体的一个分形,而能做出分形的整体是自相似的。这一方面使得用作比喻的两个事物虽然分属两个类型,但同属一事物的整体与其分形,这就使这两个事物有了共同的论域(domain of discourse),不至于范围太宽;另一方面由于能进行分形的整体是自相似的,这就从理论的源头上说明了二者为何有相似性,就是因为它们是“同胚”的,这样其相似性就不证自明了。从分形论的视角来说明、分析、论证隐喻的生成与理解就是基于事物间的相似性。我记得我在用分形论来思考和完成这个论题时,脑海里忽然涌现出朱熹的《观书有感之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那时就感觉这一课题的研究变得像“一毛轻”。

华:我对您最近发表的《量子思维与语言研究——从非定域原则考察类比隐喻》(徐盛桓,2022)也很感兴趣,觉得很有新意,印象特别深刻。

徐:量子力学是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是对传统科技体系产生冲击、进行重构的重大颠覆性科技创新。量子力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例如,量子计算机就大大颠覆了计算机科学,量子计算机的研发离不开语言研究的协同。现在通常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是通过电路的开和关即以1或0进行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则是以量子的状态作为计算形式。在微观领域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跳跃式进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单位就叫量子。量子是亚原子粒子的总称,指结构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介子、夸克、胶子、光子等亚原子微观粒子。量子状态有多种形式,如叠加态、量子纠缠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陆朝阳等人构建的一台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其速度比此前最快的日本研发的超级计算机(Supercomputer)“富岳”快一百万亿倍。我们要为我国量子力学的研发及其应用做出语言研究方面的贡献,现在就要下好先手棋。《量子思维与语言研究——从非定域原则考察类比隐喻》一文是这方面一个小小的尝试。

量子力学研究中的观测与测量要在特殊的设备装置中进行,测量结果只是得到这些量子本征态的一个投影,而且是不确定的,即无法直接观察到量子活动,它们同语言运用的关系更无从谈起,这可能是量子力学用于语言研究的一个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该文中设计了映射(mapping)。语言是意识的载体,是表达意识内容的物质外壳,意识直接关联着人们的语言运用。意识的量子理论是从人脑寻找量子机制来解释意识,将量子活动作为意识的生理基础,因而量子活动就制约着意识活动和语言活动。但是量子活动是无法直接被观察到的,这就需要映射,通过语言活动来反映大脑中量子活动的情况,就像手写字、脚走路可以映射出相关的大脑神经的情况一样。再者,我们选取的语言研究对象——类比隐喻,如“玉不琢不成器(A),人不学不知道(B)”,其表达式断裂分处A,B两边,是不连续的,但意思是可以连续起来的,“正如玉不琢不成器那样,人不学不知道”。过去的研究不注意、不考虑其不连续性,就用格式塔心理学完型理论的闭合原则、连续性原则来研究。那样的研究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宏观世界是由定域原则支配的。但是,从微观世界的非定域原则来说,这是犯了一体投射谬误,因为微观世界的量子活动是跳跃式的,是不连续的。为了不犯一体投射谬误,我们用量子力学的非定域原则来处理。按照非定域原则,两个微观系统之间具有量子非定域性,这两个微观系统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也可能没有相互作用,但一定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关联的具体方式需要具体研究。就是说,这里所说的两个空间相隔开来的微观系统A与B之间,系统A有关的性质不但同自身区域相关,而且也与另一系统B的性质相关,这就意味着这两个系统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相互关联。非定域性反映的就是微观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性质,因此非定域性就是非定域关联,非定域关联就是非定域性,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是同一事态的不同表达。从量子思维这一角度看,研究类比隐喻时真正要关心的应该是类比隐喻所反映出来的脑神经的非定域性关联,因为脑神经的量子活动约束着语言表达主体的意识,进而约束着主体大脑活动对语言的运用,这就表现为对类比隐喻A与B的非定域性关联。我们藉此提出类比隐喻A和B两区的关联是非常规关联中特定的相仿关联:在类比隐喻中,A和B二者是一定程度相仿的,使A-B得以关联起来。

运用诸如量子力学等学科来进行语言跨学科研究,大大拓宽了语言研究的思考领域和语言研究所运用的方法、理论,就像朱熹在《观书有感之一》所说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研究的方法、理论之所以可以拓宽,就是因为源头有跨学科的“活水”来。

最后,我想借用荀子的一段话来进行小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言跨学科研究说到底就是研究时“善假于物也”。

华:花了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谢谢您精彩且生动的分析和说明。

[1] Leezenberg, M. 2001.[M]. Oxford: Elsevier.

[2] 刘连军. 2021. 李政道和中国博士后制度[J]. 现代物理知识, (33): 100-104.

[3] 毛泽东. 199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4] 习近平. 2016.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05-19.

[5] 习近平. 2022.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04-13.

[6] 徐盛桓. 2020a. 隐喻喻体的建构——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一[J]. 外语教学, (1): 6-11.

[7] 徐盛桓. 2020b. 隐喻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二[J]. 当代修辞学, (2): 11-23.

[8] 徐盛桓. 2021. 交叉学科研究视域下理论概念的移用与发展——语言学科理论创新探究之一[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1): 1-13.

[9] 徐盛桓. 2022. 量子思维与语言研究——从非定域原则考察类比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189-200.

华鸿燕,副教授,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责任编辑:张新萌)

猜你喜欢
语言学隐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我国当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超学科”来啦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