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芳 彭烈娥 张圆 黄倩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14117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5.5%。中国养老压力巨大,如何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将社会失调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的相关调查,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由此可见,在我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两大类常见的养老模式。这两种养老模式主要是体现在承担的主体、经济支撑和养老居住方式上的不同,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亟需得到满足,相关政策也随之不断向养老方面倾斜。
恩施州拥有丰厚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为了将其与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相结合,实现恩施州旅游与生态养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提出了生态养老这一模式,在研究恩施州旅游及养老现状的基础上,对恩施州发展生态养老的现存条件做出基本判断、提出相关措施建议,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共享。
该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恩施市36个社区中抽取了3个社区,分别为恩施州六角亭社区、恩施桂花园社区和恩施土桥坝社区,共调查了104人,其中男性所占比例为53.6%,女性为46.4%,性别结构较为均衡。年龄在60-70周岁的占比为60.7%,年龄在70-80周岁的占比为17.9%,年龄在80周岁及以上的占比为21.4%。
生态养老着重于生态,该模式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紧密相连;生态养老重精神提升,该模式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效结合;生态养老重“技术”,该模式是专业化养老服务同生态养老的结合。恩施的资源丰富,为生态养老的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发展生态养老在提高恩施州的养老质量的同时形成了地区特色,提高吸引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者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可行性:
调查发现,恩施州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恩施州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跻身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腾龙洞大峡谷地质公园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州游客满意度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年接待游客7117.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30.45亿元。恩施州气候宜人,冬暖夏凉,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优越的生态环境为生态养老服务项目的建成提供了可行的自然条件。通过调查分析,在该地区设立生态养老基地不仅可以为当地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而且还可以容纳邻省老年人乃至全国各地老年人通过“旅游+养老”的方式享受晚年生活。
首先,国家对养老给予充分支持。政府加强托底保障,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简化登记手续,降低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门槛,为生态养老模式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与支持;其次,恩施交通较为便利、通信较为方便,能够满足当地基本需求;最后,恩施州有较为足够的医疗资源,能够保障该地区医疗需求,加之政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为生态“养老+旅游”提供良好医疗条件。
恩施州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旅游资源民族特色突出,被誉为“休闲胜地”,土家“女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撒尔嗬”、“傩戏”等被学术界视为民族文化奇珍。另外本地土特产多,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与此同时,恩施的历史文化也是极其丰富的,有施州城门、城墙遗址、柳州城遗址、南宋引种西瓜摩崖石刻等。除此以外,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入围2018年国际“候鸟养生之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不仅要求物质层面的满足,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而本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景点,可以满足老人在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十分具有“旅游+养老”建设开发的可行性。
在众多的养老模式中,生态养老为老年人提高了环境的舒适度,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生态养老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老年人的康养活动的新形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缓解一定的社会养老压力。目前,我国生态养老发展起步晚,初具雏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打造与地区的生态资源相结合的特色生态养老形式,具体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统计发现,2019年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3元,比上年增长9.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294元,增长1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0元,增长10.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80元,增长12.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61元,增长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51元,增长10.9%。全州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9%,其中城镇为 32.73%,农村为39.35%。
2020年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7元,比上年增长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61元,增长1.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30930元,下降2.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98元,下降5.8%。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5年恩施州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有更多的资金可以让自身得到更好的生活服务,且在被调查者中,大多数老人表示在经济能力达到的情况下,愿意尝试新的养老方式,因此从长远来看生态养老具有一定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本次调查显示,在回答“是否愿意用更多的钱来享受更好的养老生活”时,有8%的人表示非常愿意,表示需要更好的养老生活;有34%的老年人表示愿意,50%的人表示比较愿意,而明确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的仅仅只占8%;即表示愿意对自己的养老生活进行“投资”人数占比为92%,由此可见,从市场需求来看,生态养老项目发展空间巨大。
通过对整体市场的分析,我们发现养老项目市场广阔,因此团队成员聚焦生态养老,通过对回答“若本州有条件建立生态养老基地,您有意向参加吗?”的分析,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表示比较愿意的占27%;而表示不愿意的占总体比例的12%。由此可见,在92%表示愿意对自己的养老生活进行投资的人中,愿意参加生态养老项目的人数占比为88%,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态养老在养老系列服务中,竞争优势明显,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开发建设的市场可行性。
政府作为社会养老的主要建设部门,在生态养老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承担主体责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民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将建立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联动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开发银行养老项目贷款期限根据项目偿债能力分析确定,最长可达15年,宽限期最长可达3年。国家开发银行安排1.5万亿融资,通过投贷联动等模式提供金融支持,银行贷款额度大,可以申请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投资资金;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力度大,投入大,政府在管辖地建设养老社区,为各种养老服务提供硬件设施和配置。
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渠道主要有中央和地方的公共财政支出、彩票公益金收入等。从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投入比重来看,地方政府的投入超过了95%,基本负担着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支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2016年全国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加870家,固定资产增加100亿元,主要布局在机构照顾和居家服务两大领域,对新型养老+旅游模式资金投入较少。
开发生态资源过程中未突显当地资源的特色,地方文化挖掘不深入,文旅融合不畅,导致景点呈现形式大同小异,地区范围内未打造出知名度较高的景点。近年来恩施虽然提倡生态养老产业,但在规划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相关养生产业、养生项目的发展仍显不足,康养资源开发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未形成地区特色化产业。
国内生态养老产业发展较晚,目前处于生态养老+旅游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就全国范围来看,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表现相对成熟,而恩施地区处于相对落后地位,整体竞争力较弱。
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落后,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影响,恩施地区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养老体制有待完善,养老资金主要由政府拨款,社会资金引入不够、资金缺乏。相关工作人员工资、社会地位在本地区突显不足,以及缺乏相关养老知识、技术的人员,难以形成完整有序的生态养老体系。
为突出发展自身优势,应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与养老产业发展中找到共通之处,结合现阶段旅游人群的实际需求,打造特色化旅游养生项目。养老网显示,恩施市有四家养老院、两家老年公寓,其他各县市均为福利院,这些养老机构与生态养老联系皆不紧密,多以“生存”为主。使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与养老产业之间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状态,产业融合不畅,以致旅游+生态养老特色突显不足。
生态养老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带给老年人更好的养老体验,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口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一举两得。但生态养老项目的落实,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如,交通通达度不够,可借鉴的经验少,资金来源问题等,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深挖当地特色资源,结合恩施“六口茶”等特色民俗文化,将生态养老理念改编成民俗歌曲等形式,进行MIS(理念识别)、AIS(听觉识别)和VIS(视觉识别),进行系列推广加强对生态养老这一概念的宣传与解读。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生态养老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模式,许多人对它的解读和理解并不准确,必然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和选择,所以为了生态养老的持续建设,应该加大宣传解读。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以及广播进行宣传,政府的宣传更具有权威性,也更利于群众接受;其次,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能够提高影响力和知晓度;最后,通过子女对老人讲解进而达到理解和施行的目的。
养老资金与财政支持是地方养老政策的重要约束条件,生态养老相对于传统养老,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建设投入。经调查发现,人们虽然表示愿意参加生态养老但同时也提出建设投入大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加强自身优势,参与政府招标竞标或向政府及上级部门申请建设资金等途径以获取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各界责任感,实现多方联动,在更多的方面支持生态养老的建设。联合政府、社工机构以及学校等,为生态养老建设提供更专业的人才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
充分运用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条件,打造恩施生态旅游养老模式,吸引各地人员来恩施旅游,体验优越生态环境和良好人文带来的舒适和愉悦。
特色生态旅游养老模式不仅可以针对老年人口的需求推出特色模块,例如,“一米花园”,老人们可以在特定旅游地区中未开发区,进行绿植种植。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群体特点,制定不同模块和方案,例如,对青年群体可以进行“养老生活一日体验”,儿童群体可以与老人互动,共同种植绿植,可以互相交换祝福等等。并且对生态旅游养老的宣传和打造可以融入民族特色文化和影视中,丰富其内涵。
生态养老是老年人通过亲近生态环境,享受自然环境的一种全新养老模式。随着我国老龄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高要求,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改变,生态养老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更多老年人的选择。人口生产具有明显滞后性,生育具有其内在规律和惯性,不是完全可控行为,因此人口老龄化或许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做好养老工作不仅会让老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且可以为子女减轻负担,同时给国家人口结构带来改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