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2022-11-27 12:59吉里克哈宋韬曾竞洋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族

吉里克哈 宋韬 曾竞洋

(1.四川轻化工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自贡 643002;2.自贡嘉祥外国语学校 四川 自贡 643099)

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民俗活动,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开展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也是一个“一步跨千年的地方”,大凉山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在2020年11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完成全面脱贫,为世界消除绝对贫困做出了积极影响。脱贫后,凉山人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但由于脱贫成果仍待巩固,如何确保脱贫不返贫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助力凉山人民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和研究还有许多不足,因此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结合凉山民族地区发展的困境,不断创新研究新路径,不断推进大凉山乡村振兴,共建美好乡村。

1、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1.1、增强凉山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心

凉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也是多民族世居的地方,因此诞生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民族的灵魂即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是生产劳动、民族防御野兽、御敌、信仰等综合因素产生的,发扬传承好民族体育文化即在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历史的发展检验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自信即民族自信则国家自信。

1.2、巩固民族地区脱贫不返贫,实现自给自足,迈步走向乡村振兴

凉山彝族自治州自2020年宣布脱贫以后进入了一个过渡期,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是大难题。产业扶贫是解决当下大凉山迈向乡村振兴的一大抓手,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当地最有特色、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持续推进挖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潜在价值,调动少数民族群众通过他们熟悉的民俗活动带动其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可行又必要的。少数民族体育由独特的习俗、地域、文化、服饰、宗教信仰等融合而成,具有极大的观赏性,满足了游客的猎奇心、娱乐、健身、休闲的要求。凉山民族地区为发展旅游举办了六届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累计吸引了数万名运动员参与,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也是吸引了数万游客到此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因此借助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当地经济是行得通的,如,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案例,“多彩贵州”自行车赛、云南省各地的越野赛、国际汽车拉力赛、呼伦贝尔的那达慕赛事等依托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的背景下开展了多样的体育赛事,极大丰富了国际体育赛事,不断推进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大步迈向乡村振兴。

1.3、创新凉山民族地区基层自治模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有序的枢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了5个方面的振兴,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乡村文化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还能保持至今,表明它的功能价值依旧存在,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满足当地居民的民族归属感,激发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地区自治模式创新,有效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2、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优势

2.1、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丰富而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部,高山湖泊众多,温泉水质多样,州府驻地西昌素称月亮城,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也是闻名中外的航天城。凉山地区平均海拔都是上千,天高气爽,无污染。凉山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邛海和泸山被誉为“川南胜景”,在邛海举办过多次马拉松比赛,帆船比赛,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运动员游客前来参赛旅游。此外就是螺髻山,与峨眉山齐名,明代旅游家曾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赞叹,2010年入选“2020中国夏季避暑名山”,每年夏季的索玛花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徒步登山,冬季又可体验高海拔雪山之旅。另外其他著名的景点有女儿国泸沽湖、断头崖、会理古镇,红军与彝族结盟之地彝海,世界上最大的温泉瀑布九十九里、中国悬崖村、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木里王国、布拖乐安湿地等众多景点。

2.2、历史悠久的民族体育文化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四川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其中彝族文化最为丰富,彝族有着世界六大古文之称的古彝文,创造了许多创造史诗古籍,在哲学、文字、文学、天文历法、宗教、艺术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系统。凉山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可追述到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历史悠久,是凉山各民族人们在长期的生存繁衍当中不断传承优化而成,融合了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军事、哲学,从人类学、民族学、体育科学的角度解析对民族的发展起着独特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凉山民族,凉山民族地区流传40多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彝族式摔跤、藏族摔跤、射箭、射弩、彝刀、棍术赛马、斗牛、磨尔秋、斗羊、斗鸡、达体舞、朵洛荷等。

3、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3.1、凉山民族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缺乏配套服务

凉山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大山深处,绵绵群山、交通的艰险遥远不仅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与外界的交流,而且影响了凉山的持续发展;其次大凉山拥有许多著名景点,但是这些景点附近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包括餐饮、交通、住宿、民俗体验等,每年大凉山都要接纳数万游客,不过很多游客只去了西昌,其他县城很少被光顾,原因就是其他县城的交通、住宿、民族特色广场等基建设施还不够完善,这些方面还需要很大提高。

3.2、凉山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融合度不够

凉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文学、文字、哲学、艺术、传统体育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彝族的赛马、斗牛、斗羊、彝式摔跤、磨尔秋、射箭、爬杆、达体舞,藏族的赛马、摔跤等这些独居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体现着本民族的生存观、自然观;其次这些项目都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例如,彝族小伙骑着赛马在赛道惊险超越对手,震撼刺激的斗牛融合了主人的体育精神,主人平时的训练方式,牛的参赛经验都会在赛场上体现出来,另外彝式摔跤有两套摔法,分别是“阿先格”、“阿先佐”;“阿先格”是先倒地着输,而另一套就是先倒地者赢,两套不同的规则体系,都需要精巧绝伦的技术,可以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然而这些传统体育一般只有在每年的火把节和彝族年才会开展,开展次数过少,没有与当地的景点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景点附近没有配套的传统体育场地设施,很少开展类似的传统体育活动。此外凉山有众多的旅游景点,但这些景点并未形成成套旅游链条,基本上是各自发展,如,西昌每年都会有许多游客过来,但这些游客很少被引流到其他各县的景点;普格县有两大著名景点,但游客基本上观赏完就走了,不会留在当地继续二次消费,原因通常是交通、住房、饮食、民俗体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当地的景点未能完全融合的体现。

3.3、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模式的创新型人才

随着老一辈的体育人才的逐渐老去,中青年一代受到打工潮的影响,村寨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无人去传承这些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曾经活跃在村寨的体育活动如今越来越少。凉山州从事民族体育活动的运动员、教练员,专业管理人才、青年传承人员的数量不可观,这些人员的减少自然影响着大凉山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进而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另外缺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人才,传统体育活动有些需要特定的场地、条件、氛围。现在凉山民族地区的旅游与体育结合的活动人才和管理人才过少,相互连接融合不够。

3.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淡化

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千年至今而不衰,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凉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潮,原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中老年人都外出打工,而青年们基本都在学校里学习接触的是学校里常见的体育活动,老一辈人不去教授,就没有青年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少,有些已经消失。凉山人民由于多种原因慢慢淡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和功能,不再去重视其发展。

4、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4.1、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寻符合凉山民族地区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模式

韦晓康博士认为需大力整合民族传统体育当中能创造经济利益的资源,搭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体系。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的民运会就充分体现了这个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学习,也给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大众视野创造了机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起着民族交流的作用,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更是丰富世界传统体育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凉山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也是在千年历史的考验下传承至今,具有其独特的内外价值,要充分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发挥民族特色的作用,不断创新出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模式,如,“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旅游”、“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户外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人文”,走出符合自己民族乡村振兴道路。

4.2、打造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特色村寨,提升吸引力

彝族传统村寨根据使用的材料及建筑构造可分为茅草房、生土木构架民居、瓦板房。房子的结构形式由抬梁式、穿逗式、拱架式,木头建筑采用榫卯技术,可以达到不用一颗钉子就架构好房子主体,房内装饰多由日月牛角鸟兽花草等装饰,显示出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彝寨里还有一大特色建筑就是火塘,传承山洞生活里生活场景,火塘由3块锅桩组成,火塘上不允许有人跨过。这些才是与其他民族不同吸引人的地方,另外寨子里除了用来居住还包含了祖灵洞、山神、祭祀场、“蒙格”场地、磨秋场、火把场,可在此开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在村寨进行达体典舞、朵洛荷、磨尔秋等体育活动,游客和寨民可共同参与,既起到健身休闲的作用,还让游客切身体会独特风俗,从而促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典型的民族传统特色村寨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例如,云南彝族的传统舞蹈打造了民族生态旅游体系为当地塑造一系列经济体系产业链;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的吊脚楼,民俗体验,独居特色的迎客舞;大理白族的特色银饰品雪花银,家居风格吸引全国各地各地的游客纷纷到此打卡旅游。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先生曾为彝人古镇授予 “中国建筑文化经典示范工程”匾额。彝族的建筑因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当今地方建筑特色出现千城一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缺失等现象层出不穷。凉山民族地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结合传统体育活动,打造彝族村寨特色。

4.3、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塑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凉山彝族有两大民族传统节日,分别是火把节、彝族年,两个节日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彝族同胞就同其他民族同胞身着民族服装,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寓意祈田丰收,祭吊先贤,也是表明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在这节日期间会举行大型的节日盛会,如,朵洛荷、毕摩祈福、赛马、斗牛、斗羊、斗鸡、摔跤、磨尔秋、爬杆、篝火晚会等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极具特色和观赏性。现开发了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竞技体育游,凉山在疫情前举办了几次国际火把节,吸引了上万中外游客到此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可深层次挖掘其背后价值。彝族年也是大凉山的一个重大节日,通常进行3-5天。浓厚的节日氛围取决于外部和内部两大因素,外界人员、媒体、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政府和媒体可借助网络积极宣传凉山民族传统体育,吸引更多外界人士前来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内部即本民族对节日法重视程度,传承创新情况,现因大凉山人民因受打工潮、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大部分寨子出现空寨等现象,当地居民需重视起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继续招商引资,开创市场,让寨子留得住人,让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人士留在家乡,传承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

4.4、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

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民族体育人才推动农村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靠人,必须破解人才制约。冯发金学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消亡、技能水平不高 、艺人数量少、表演规模小等问题 ,不能达到深远影响和令人震撼、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现急需民族体育传承人、活动者、民族传统体育经营者、管理者、开发者,加大国家政策保障,投入资金吸引外地人才加入,同时提升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地位与待遇,加大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注册,加大民族体育竞技人才、教练员、管理者的的重视程度,真正让民族体育人才爱上自己的工作,坚持以学校为主,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为辅的共同协作,也就是“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这一校、企、政、民共同运营的“一条龙”,另外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研发,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当中去,加深学生对民族体育的理解与认识,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年轻人新鲜血液的加入,未来的民族体育传承人应是既有现代文化知识又有民族手艺的综合性人才。

4.5、深挖更多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共同发展

凉山民族地区仍有许多天然生态的自然环境还未被开发,中国迈入小康社会之后,人民更加追求自然、生态、特色、健康等,这对旅游市场是个很好的契机也是大的的挑战。统筹协调资金、人力去真正挖掘出有内涵而不是虚空繁荣的景点,凉山目前还可借助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展自行车赛事、跳伞、马术、丛林穿越、登山、攀岩等活动,更多推出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纪念品、当地食品特产、服饰等系列旅游产品,借鉴其他民族地区的优秀案例,结合本地特色和现代旅游的需求,给予顾客良好的游客体验。同时凉山与成都、攀枝花、云南等地相距不远,可借助区域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区域协调合作新模式,打造成都—西昌—攀枝花—云南—贵州的旅游特色线路,或者构建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三州地区民族特色线路。集合旅游资源,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民族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清明前大雨夜悼凉山消防烈士(外一首)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记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