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园 程胥 王淑艳
(1、3.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2.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从古至今中国各族人民所产生的有体育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它在推动我国基层大众健身、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等领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与价值。可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城镇化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生存空间、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价值。具体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一定地域的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族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由此可见,地域性与民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民族传统场景逐渐被解构。城镇化进程中不仅改变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与土壤,而且由于经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改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传承动力缺失。
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也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下的生长过程;制度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等制度,它们作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关系,影响和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性质、内容和方向,也包括文化制度。“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反映制度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国务院颁布的有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等多个重要文件中都提到要大力扶持、推广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但是缺乏相关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的政策和制度。这一点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面可以看出,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才相对匮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相关协会组织还十分少见以及管理缺位现象。
学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阵地与主体,但是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数以“足、篮、排”三大球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较少涉及武术、太极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些大学里,学生在选择体育课程时首选的基本上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迫不得已才会选择武术或者太极。从这可以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共生尚未有健全与完善的保障制度。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缺少人的事物是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的,文化更是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大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日渐消弭,目前奥运战略下以竞技体育为主,而在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相比西方体育项目的普及度较低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商业价值不高等原因;
(2)而传播力匮乏主要在于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缺乏整体规划与品牌设计,传播媒体相对单一和传统,民族传统体育同全民建设项目缺乏融合度以及我国传播媒介较为势单力薄。这些都客观使文化基地的大众参与度不高。
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中较少的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普及度低,因而学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阵地与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传播力较弱。
从全民健身到国家战略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相继出台,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拥有空前的发展战略机遇。文化使命的确立则利于国家政策目标的达成,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使命必须从多层面上来整合目标与设计思路。
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基与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转变,不仅需要外在的硬实力支撑,更强调了文化自信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文化自信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文化深层次内核,体育强国是文化自信的体育展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草根性、民俗性与乡土性的原生文化特性,其中,草根性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纯度,民俗性与乡土性保证了项目开展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觉。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地向“文化强国”目标迈进,打造中华体育精神,提升大众对历史、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树立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使命最本质的意义在于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文化基因与思想动力。
201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则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决定着我国的大政方针,因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经过之后30多年的发展,物质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提高。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列为主要发展战略。新时期社会矛盾转变的同时也在促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逐步将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民族传统体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既丰富文化生活、强身健体,又间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推广与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中华体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群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重要的贡献。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规则简单、场地要求低,能够在各地因地制宜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使命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效率的配置,实现供需平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包括对利益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扮演着与人沟通交流的使命者角色以及族际交融的重要桥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使命是培育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在各族交往、交流以及交融过程中所内涵的政治功能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铸牢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经济方面来看,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积极挖掘与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而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物质条件;从文化方面来看,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以及传承,加深了各族人民对本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为各民族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奠定基础,而这种价值取向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所必需的先决条件。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的价值主线。
新时代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是迎合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等宏伟目标建设的需要,更是与坚定文化自信道路保持着内在的一致。体育作为文化,是文化的亚形态,它与文化在结构上存在对应性。因此,从多维角度:环境、制度、观念与行为等4个层面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建设。
环境是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它制约着民族的变化和发展,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而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然也是如此。文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环境包含地理环境、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民俗文化等。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各方面从上至下要动员多方力量,营造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高大众参与率,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效应。
学校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阵地,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地方组织多次印发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政治文件,但从大环境来看,诸多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流于表面形式,仍需在实践中强化其政策引导和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与监督,完善项目教材体系建设、提升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环境;第二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要借鉴现代体育发展制度优势,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组织的项目设置上、竞赛规程、赛事包装与宣传和赛事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其创新发展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化改造和推广,参赛对象的多层次性,赛事环节要素环环相扣,赛事组织机构联合办赛的积极性;第三方面,打造IP体系是指梳理和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受法律保护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体系。国家层面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文化产业环境的稳定和开放,鼓励相关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层面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形成传播性强的IP规模效应,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全面开花。
增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认同感是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前提与基础,文化自信则源于人们对其认知的全面化和深刻性,从而自然转化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身体实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征程中,要不断强化对其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机制,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发展的持续动力,充分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对国家、社会、民众等多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润滑剂和纽带作用,展现出与体育强国、文化墙面相匹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展示了项目本身存在的价值,又充分显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奥义。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体系,以身体力行实践为手段,内化为自觉行为,成为全民健身锻炼的必要内容,切身感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魅力。同时,民众也要强化3个意识,即保护意识、参与意识和传播意识,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真正成为多方参与、合力共建,国家主导、社会协同、人人参与共享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惯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本身出发是其发展的自身需要,从社会发展来看,是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要求,更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从自身条件来看,具有先天性优势;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文化使命。因而,国家和政府要努力营造适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发展的环境氛围,同时政策上有支持,行动上有保障,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传承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性和现代化改变,更大空间地发挥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