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江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大街乡农业服务中心,贵州威宁 55311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国民对于畜禽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鸭肉作为人们日常的基础肉类产品受到广泛的喜爱,同时肉鸭养殖投资相对较小,收益较快,养殖的门槛较低,在多数农村地区成为肉鸭养殖户的支柱产业。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在肉鸭养殖中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尤其是雏鸭阶段,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一旦饲养管理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雏鸭的成活率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在鸭舍空置期间需要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处理,选择2~3 种消毒药物交换进行消毒,首先可使用浓度为1%~4%的火碱或者浓度为10%的石灰乳等碱性消毒制剂对鸭舍的墙壁、地面等进行消毒,然后再用过氧乙酸或者氯制剂等对鸭舍环境进行喷雾消毒,最后密闭鸭舍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进行熏蒸消毒,封闭24~36 h 后再通风排出刺激气体,可以彻底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在育雏前2 d 进行预温,将舍温升高到28 ℃左右。同时,准备好育雏饲喂饮水所用的器具,按照供温、照明和通风等设备,确保在雏鸭入舍后能够满足其生活需要,应在进雏前1~2 d 对鸭舍预热升温,进而提高雏鸭的成活率[1]。
确保鸭苗的健康状况是提高雏鸭成活率的首要因素,多数养殖农户为了降低养殖的成本往往会忽视鸭苗的质量问题,从非正规的育雏场购买鸭苗,这些鸭苗通常缺少正规的免疫程序,从而增加了发生疫病的风险。因此,在购入鸭苗时一定要清楚该场的种鸭免疫程序,同时应避免从多处购买雏鸭,以防免疫接种不当而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另外,刚孵化的雏鸭其自身免疫能力较差,母源抗体的水平对雏鸭的健康非常重要,若母源抗体水平较高,则可使雏鸭在2~3 周内仍维持较高的抗病能力,降低雏鸭发生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病毒性肝炎等垂直传染性疾病的几率。
为雏鸭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提高雏鸭成活率的关键措施。通常刚出壳的雏鸭需要较高的环境温度,在第1 周内要求鸭舍内的温度达到32~34 ℃,随着鸭群日龄的增长对环境温度要求越来越低,一般每周降低温度2 ℃左右,生长到6 周龄时温度维持在20~24 ℃即可,也可以使用自然环境温度。因为雏鸭生长到6 周后,就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鸭舍中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也可根据雏鸭活动情况和采食饮水量来判断,一般温度较高时,雏鸭张口喘气、远离热源、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温度较低时,雏鸭积聚一起、采食量和饮水量都会减少,甚至还会发生踩踏致死现象。温度适宜情况下,雏鸭活泼好动、自由采食饲料和饮水,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量和饮水量都很正常,应根据温度计显示数据,结合雏鸭具体表现来随时调节鸭舍内的温度,维持温度相对平稳,也是提高雏鸭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实践证明,鸭舍内湿度合理,不仅能很好地控制鸭群发生球虫病,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病菌繁殖数量,降低雏鸭死亡率。最重要的是湿度可以和鸭舍内的温度共同作用对雏鸭产生影响。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雏鸭对湿度的要求相对宽泛一些,一般达到60%~70%就可以满足雏鸭生长需要。在温度较低时要求的湿度应该高一些,在温度较高时要求的湿度较低。如果鸭舍内的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鸭群产生不良危害。湿度较低时,舍内粉尘飞扬,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或损害,鸭群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湿度过高时,会给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有利环境,增加环境中病菌数量和鸭群感染疾病的机会。同时,湿度过高,球虫卵囊孢子化速度加快,鸭群容易暴发球虫病[2]。
在雏鸭入舍前半个小时需要将水槽中饮水添加完毕,这样雏鸭入舍后就可以直接饮用,避免饮水不足而影响采食量或生长速度。在第1 天饮水中可以添加复合维生素,减少运输途中或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第2~5 天可以在饮水中添加恩诺沙星或头孢类广谱抗生素,预防雏鸭感染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
一旦开始饮水终生不能断水,需要随时在水槽中添加清水,保证饮水干净充足,否则容易引起饮水不足而降低雏鸭采食量,甚至发生死亡率增加的现象。一般在添加好饲料后再添加饮水,减少饲料对饮水造成的污染,定期清洗水槽,可以使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避免饮水受到污染。
随着养鸭规模化发展,在雏鸭入舍前将饲料添加好,这样雏鸭进入舍内就可以自由采食饲料,刺激消化系统尽快发育。前1 周采取少量多次的饲喂方式,刺激雏鸭食欲和采食量。一般每天饲喂6~7次,随着日龄的增加可以逐渐减少饲喂次数,按照每周减少1 次的幅度,在生长到6 周后每天饲喂3~4 次即可。
同时,在育雏期间需要饲喂全价配合饲料,避免营养不平衡或发生缺乏现象,进而影响雏鸭体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根据本场实际情况结合雏鸭生长日龄,制定科学的饲喂程序,定时定点定量饲喂雏鸭,在满足雏鸭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可以减少饲料浪费的现象,还可以帮助鸭群养成良好的生理习性或生物钟,增强雏鸭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达到提高饲料转化率的目的。在雏鸭生长到3 周后,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少量干净的细沙,有利于增强雏鸭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机能。
雏鸭转入舍内,需要尽早进行分群管理,有利于帮助弱小雏鸭采食和饮水,提高整个鸭群的成活率。可以根据雏鸭出壳早晚、体质强弱和体重大小,把体质弱和体重小的雏鸭挑出来,放在温度较高和管理方便的地方来精细护理,让它们尽早采食饲料和饮水,促进雏鸭完全吸收腹内卵黄,进而提高雏鸭成活率。将体质和体重一样的雏鸭分群饲养,按照每群饲养200~300 只为宜。这样可以减少相互争抢饲料和饮水的机会,有利于提高鸭群的整齐度。
前3 d 分群后,以后会随着鸭群的生长出现大小不均的情况,还需要随时将鸭群中的个体弱小雏鸭挑出来,避免加大“两极分化”现象,提高鸭群整齐度和保证统一时间出栏,一般在前3 d、1 周末和2 周末进行分群为宜。
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利于雏鸭的健康生长发育,若饲养密度太大,则容易造成鸭舍过于潮湿、空气质量较差,容易滋生病原菌,不利于雏鸭的生长;若养殖的密度过小则会浪费场地和人力、物力等资源,使得养殖成本增加,收益降低。建议网上雏鸭养殖密度为:1 周龄时,25~30 只/m2,2 周龄时15~25 只/m2;地面养殖密度则应更低,1 周龄时12~15 只/m2,2 周龄时8~12 只/m2。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养殖密度应逐渐降低。
雏鸭生长发育较快,新陈代谢旺盛,可以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的气体,若鸭舍内这类气体的浓度过高则会影响雏鸭的健康,甚至造成大批雏鸭的死亡。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鸭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但应注意避免强风直吹雏鸭,以免引发疾病。
雏鸭体质弱小,容易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扰,需要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来进行免疫接种,防控鸭群感染传染性疾病,尤其要做好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以及鸭传染性浆膜炎和禽流感等易感疫病的防控,以降低鸭类疫病造成的死亡率。通常情况下,在雏鸭3日龄前后应进行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接种,剂量为0.3 mL/羽,皮下注射;在雏鸭7~10日龄时则应进行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二联疫苗的接种,剂量为0.5 mL/羽,皮下注射;雏鸭12~15日龄时皮下注射鸭瘟弱毒疫苗,剂量为0.5 mL/羽。在对雏鸭进行疫苗免疫的过程中应注意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可在饲粮中添加维生素C 或者引用电解多维。另外,在疫苗接种的前后应停止用药1~2 d,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同时在日常生产中需要定期清理圈舍内的废弃物质,保持垫料干燥松软,更换或清除潮湿垫料,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每周定期带鸭消毒1~2 次,杀灭环境中存活的病菌,减少雏鸭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同时还能防暑降温,增加鸭舍内的湿度,净化空气,沉降舍内的粉尘。首次带鸭消毒时雏鸭不易太小,最少要到7日龄时进行,常用的带鸭消毒的消毒制剂有浓度为0.1%的新洁尔灭、浓度为0.2%的过氧乙酸、3 000 倍稀释的百毒杀等。另外,做好鸭场隔离工作,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场区,必须进入时应严格更衣消毒,所有车辆和物品也必须消毒后才可入场,这样可以避免将外界病原体携带入场,进而控制鸭场出现传染病的传播[3]。
1~7日龄的雏鸭非常容易受到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以及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侵袭,若在这一阶段出现消毒卫生不及时、温湿度不适宜、雏鸭摄入的营养不均衡等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情况就很容易出现上述疫病,甚至引发严重的混合感染,造成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在这一时期应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为雏鸭提供适宜、清洁的生长环境。此外,还可以适当选用硫酸安普霉素、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等抗菌药物进行预防,但应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以防出现中毒的症状。雏鸭的生长周期较短,而抗生素类药物存在药物残留等问题,当前的畜禽养殖提倡使用中草药、微生态制剂以及有机酸等作为添加剂,以提高雏鸭的自身免疫力。
雏鸭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疾病,甚至造成大批量的雏鸭死亡。雏鸭的成活率与鸭苗的质量和各项饲养管理措施密切相关,抓好进苗、饮水开食、鸭舍温湿度、雏鸭分群、养殖密度与通风以及饲舍消毒的管理,做好常见疫病的预防与疫苗的免疫接种等几个关键技术点,可以有效提高雏鸭的成活率,增加养殖农户的经济收益。